初一数学“从公式到方程”教案全套范文。
初中数学一年级教案《从公式到方程》范文,全书。
教学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从算术方法体验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
2.学习如何求问题中的等式关系,列出方程,理解方程的概念。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流程和方法
通过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第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乐观生活态度。
教学方法
探索式教学法
教师为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新课程的引入
老师问了课本第79页的问题,同时出现了如下画面:
问题2:你能用算术算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距离吗?
问题3:可以用方程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可以提示学生考虑时间、距离、速度以及四个地方的排列顺序。)
当学生列出不同的公式时,应要求他们解释每个公式的含义。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复习总结:
1.问题涉及的三个基本物理量及其关系;
2.汽车的速度可以从已知的信息中得到;
3.从距离的角度可以列出不同的公式:
如果王家庄到翠湖的距离是X公里,那么王家庄离青山是公里,王家庄离修水是公里。
问题1:“汽车匀速行驶”是什么意思?
问题二:王家庄到青山路上的车速怎么表示?你能指出其他路段的速度吗?
问题3:根据速度相等,你能列出方程式吗?
老师引导学生设一个未知数,用含有未知数的字母表示相关量。
老师引导学生找到等式关系,列出等式。
教师分析学生的答案,如:
根据“王家庄到青山的速度=王家庄到修水的速度”,可以列出方程式:
根据“王家庄到青山的速度=青山到修水的速度”
可数方程:
给出了方程的概念,引入了方程、方程左侧和方程右侧的概念。
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方程。
利用归纳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两个步骤:
初一数学二“从公式到方程”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从算术方法体验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
2.学习如何求问题中的等式关系,列出方程,理解方程的概念。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平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提出教材P78的问题,用多媒体演示题目描述的驾驶情况。
1.明白问题的意思:公交车比货车早1小时通过B地。从这句话来看,公交车和货车行驶的距离和时间有什么关系?
2.A和B之间的距离能否用公式计算出来,要求所列公式表达的实际意义能够得到解释。
3.问个问题。如果字母X代表A和B之间的距离,根据题意你会得到什么样的公式?
第二,学习新知识
1.引导学生以表格形式反映问题的含义:
距离(公里)速度(公里/小时)时间(小时)卡车x 60公共汽车x 70
2.学生复习方程的概念,讨论并列出方程,说出列出方程的依据。
3.讨论列方程的意义,比较算术方法实现列方程和计算公式解题的优越性。
4.反思:在这个问题中,除了A和B之间的距离是一个未知量之外,还有其他的量是未知的吗?如果还有其他未知量,能否用字母(或未知Y)表示这个未知量,并列出不同的方程式?学生分组讨论。
5.在表格中列出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
距离(公里)速度(公里/小时)时间(小时)卡车60 y公共汽车70 y-1
6.讨论:①列出关于y的方程;(2)说明这个方程的实际意义(或列出这个方程的依据);如何解决问题:A和B之间的距离.
7.总结以上列出未知量X和Y不同的两个方程的方法:①如果距离未知,根据两车行驶时间的关系列出方程;②如果行驶时间未知,则根据两车行驶距离的关系列出方程式。
8.比较两种方法的特点:读教材P79。
9.举一反三:计算公式,设未知数方程,解决以下问题:
(1)一个数的和等于8。找到这个数字;
(2)班里女生32人,比男生多,求男生人数;
(3)公园回购了一批景观树,其中桂花树占总数,樟树比桂花树多,杉树比前两种树之和多12。这批有多少棵树?
三、初步应用
1.例1:教材P79例1。
例2(补充):按下列条件列出关于X的方程:
(1)x和18之和等于54;
(2)27和X之差的一半等于X的4倍.
列出方程式后,老师解释说“4x”是4和x的乘积,当乘数中有字母时,通常省略乘号“×”,数字乘数写在字母乘数前面。
2.实践(补充)
(1)表达式:
(1)比a小的数9;②x的2倍和3的和;
③5和y之差的一半;④A和B的7倍之和.
(2)根据下列条件列出关于x的方程:
①12与X之差等于X的2倍;
x的三分之一和5之和等于6。
第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2.你收获了什么?
动词 (verb的缩写)课堂作业
小青一家三月收入一元,花掉三分之一生活费,还剩2400元。
第二类一维线性方程
教学目标:
1.理解一元线性方程及其解的概念。
2.掌握检验一个值是否是一个方程的解的方法。
3.培养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等式关系,根据等式关系列出方程的能力。
4.体验用估计法求方程解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
教学重点:求等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对于一个比较复杂的方程,通过估算找到方程的解需要多次尝试和一定的估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问:小雨和小思的年龄之和是25岁。小雨的年龄是小思的两倍,他大8岁。小雨和小思多大了?
如果小宇的年龄是X,你能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小思的年龄吗?(25个,2个,8个)
由于这两个不同的公式表示的是同一个量,我们可以写成:25-x=2x-8,这样就得到一个方程。
第二,独立尝试
1.尝试:让学生尝试解决教材P79的例子。
2.沟通:
请在学生基本解的基础上,报出所列方程,并解释方程等号左右公式的含义。
3.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说明,强调:(1)等式等号两边代表同一个量;(2)左右两边表达方式不同。
4.讨论:
问题1:在问题(1)中,能否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表示另一个量,然后列出方程式?
问题2:在问题(3)中,能否将其他未知数设为X?
5.建立一个概念
(1)概念的建立;
在学生观察上述方程的基础上,老师得出结论:每个方程只包含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为1。这样的方程称为一维线性方程。
“一元”:一个未知数;一次:未知的指数是一次。
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线性方程:
①23-x =-7;②2a-b = 3;
初一数学“从公式到方程”教案范文第三版。
教学目标1。理解方程、线性方程、方程的解、方程的解等概念。
2.掌握方程的性质,可以转化方程。
3.利用方程的性质求解简单的一维线性方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1。一方线性方程。2.利用方程解的定义求待定字母的值。3.方程的性质。
困难:1。利用方程的性质解简单线性方程组。2.列方程。注意课后教学完成情况□正常完成□提前完成□不完全学生接受□完全接受□部分接受□完全不接受学生课堂表现□非常积极□比较积极□一般情况下最后一次作业完成□完成□不完全(完成质量:分/5分)最后一次笔记整理□完成□不完全(完成质量:分/5分)教学反思教案设计。
(内容包括知识点、典型例题、课堂练习、作业和设计意图)1。方程式的相关概念。
1.
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方程。比如,等等。
理解要注意以下两点。
方程必须是方程,必须包含未知数。方程是表示已知数和未知数及其相等关系的方程,所包含的未知数不一定是一个,比如,和都是未知数。
与代数式的区别与联系:代数式不是方程(代数式中没有等号),方程的左右两边是代数式。
2.方程的解
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量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如果方程中只有一个未知数,那么方程的解也叫方程的根。比如方程的左边=,那么就是方程的解,或者说方程的根。
3.解方程
求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量的值,叫做解方程。
解方程和解方程的区别;
(1)解方程是确定方程解的过程,是同态变形过程,其中解是动词。
(2)方程的解是结果,是未知数的数值,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由未知数和已知数的相等关系决定,方程的解中的解是名词。
例1:请指出下列方程中哪些是方程。
练习:1。以下几类中,是方程;这是方程式
例2:检查下列问题中括号内的未知数的值,判断是否是前面方程的解。
(1)
(2)
(3)
练习:2。以下哪个等式是解决方案()
A.B. C. D。
3.一维线性方程的解是()
A.B. C. D。
二、一维线性方程
未知数只有一个(元),未知数的个数是1,等号两边都是代数表达式。这样的方程称为一维线性方程。
最简单的形式,标准形式
比如等式是一元线性方程。
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线性方程,需要满足三个条件:①只包含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个数为1;③积分方程。三点必不可少。
例3:下列方程是线性方程,但它是()。
A.B. C. D。
例4:如果是关于的线性方程,的值是()。
A.1 b .任意数C.2 D.1或2。
练习:4。如果方程是线性方程,求值。
第三,等式的性质
1.方程1的性质
等式两边加(或减)同样的数(或公式),结果还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如果。
2.等式2的性质
乘以等式两边的相同数字,或者除以不为0的相同数字,结果仍然相等。即,如果,那么;如果。
例5:用适当的数字或公式填空,使结果仍然是一个方程,并指出它是基于方程的哪一性质,如何变形的。
初一数学“从公式到方程”教案范文大全相关文章;
1.初七数学上册“从公式到方程”五个教案
2.初中数学从公式到方程的教学视频。
3.第一数学“正反”教案大全
4.初一语文《黄河颂》教案范文大全
5.初一语文《河中石兽》教案大全范文
6.初一数学习题及答案从公式到方程。
7.第一卷初一数学从公式到方程试题(2)
8.初一数学第一册从公式到方程试题。
9.2017七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10.七年级班级工作计划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