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工程师污水处理技术基础知识问答(14)

131.问:实际运行中碱度是按进水氨氮控制的吗?控制范围是多少?

答:理论上很容易计算,但是水量和氨氮浓度是波动的,氨氮浓度在处理过程中是动态的,因为氨氮硝化时,含氮有机物会氨化(在一定的处理周期内共存),原水的碱度也会发生变化,实际使用中可以通过试凑法来确定,可以很好地控制出水的残余碱度。

132:问:SBR工艺多少污泥负荷合适?工业废水COD为700~1100。

答:与传统的活性污泥法相比,区别在于它的负荷工况是根据反应池的容积与污水流入量的比值和每个周期每天的循环次数来确定的。因为活性污泥的浓度在反应阶段是不断变化的,并且随着反应时间的推移而增加,所以反应后期的污泥负荷会比初期低很多。在日常运行中,应采用试凑法确定反应阶段前半段某一时间的污泥负荷控制范围。当进水和浓度基本稳定时,也可以根据固定时间的污泥浓度来大致了解和控制,也可以通过反应阶段的时间来调控。

133.问:在曝气池停留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如果进水浓度较高,增加回流污泥量能否提高处理效果?

答:增加污泥回流量并不能提高污泥浓度,因为沉淀池排出的污泥量也会相应增加,会减少沉淀池中的污泥层,减少污泥在沉淀池中的停留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污泥回流量会增加,但其浓度会降低,回流到曝气池的污泥绝对量不会增加。同时,由于回流的增加,可以减少污水在曝气池中的实际停留时间,增加进入沉淀池的混合液量,加快沉淀池的上升速度,造成恶性循环。因此,为了提高曝气池中的污泥浓度,唯一的办法就是减少剩余污泥的排放或暂时不排放污泥。

134.问:我们污水处理系统的工艺是SBR,原来处理效果一直不错,但最近由于进水氨氮高,处理效果下降了很多,COD和氨氮去除率不到30%。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分时段曝气的方法吗?

回答:估计是曝气时间不够,用你说的方法不太合适。应采用非限定曝气方式,即进水阶段也要进行曝气,闲置阶段也可以取消,用于曝气。目的是增加曝气时间,确认碱度能否满足。目前情况下不需要考虑脱硝。

135.问:我厂采用生物膜法处理污水,初期运行有一定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污水中的微生物活性时好时坏。我不知道为什么。

回答:治疗效果不好时pH正常吗?生物膜太厚了吗?溶解氧满足吗?生物膜法的溶解氧应控制在4 mg/L以上。

136.问:我们的工厂是A-B工艺,污泥消化池有时不稳定。特别是经过一段时间后,消化器内会有过多的泡沫,容易泄压,堵塞阻火器。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排出冷凝水。请帮忙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

答:可能是新鲜污泥放入消化池后没有充分搅拌。一般来说,在新鲜污泥投入消化池后的几个小时内,消化池内的所有污泥至少要翻一次,这样可以使污泥的温度和浓度均匀,稳定消化池内的碱度,防止污泥分层和浮渣形成。还要确认加药速度是否相对稳定,温度过低会造成生化不完全,增加浮渣。

137.问:我厂是AB工艺的污水处理厂。近来,曝气池表面出现许多褐色泡沫,SVI值居高不下,沉降性差。二沉池表面漂浮着大块絮状污泥。上周采取了增加污泥排放和曝气的措施,略有好转。但是周末反弹了,比上次更严重。同时MLSS值变化很大,上午1200,中午900,下午3000,无规律,让人无从下手。

答:可能是大量诺卡氏菌引起的(泡沫一般为棕色或灰棕色)。这种泡沫不能用水和消泡剂有效去除。一般在含油、长期低处理负荷、泥龄长的情况下容易发生。一旦发现生物泡沫,应立即采取措施,如增加污泥负荷,也可采取人工清除。去除的浮渣应进入剩余污泥处置系统,严禁再次进入废水处理系统。日常运行中,SRT应尽量短,尤其是高温季节,应防止污泥负荷过低。目前需要增加B段曝气池的排泥量,同时尽量将A的一部分污泥排到B段。

138.我厂一期处理能力为1.4万吨,采用传统活性污泥表面曝气法。进水月均COD在300-350之间,BOD在100-180之间,TP在6-8之间,TN在25左右。这家工厂位于南方。曝气池混合液浓度一般维持在2800mg/L,DO在2左右,但SV(%)多年都在80%以上,SVI在240以上,SVI可达350。但出水水质好,COD、BOD、SS都能达到国家一级标准,除磷效果也不错,平均70%,脱氮效果50%左右(虽然工艺本身不需要脱氮除磷)。这是为什么呢?

答:除了污泥指数高,其他基本正常。这个水质设计没有脱氮除磷工艺很正常,但是脱氮除磷效果不错。氨氮主要通过细菌细胞合成(不排除部分硝化作用)去除,大部分磷被污泥吸收,随剩余污泥排出。

139.问:最近接手了一家印染厂的工程调试。由于本人经验不足,请帮忙分析一下:公司设计方案写明水量3000m3/d,COD 1000mg/L,BOD 200mg/L,pH 6-13。基本工艺流程:废水-调节池-冷却塔-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二沉池-混凝沉淀池-出水。这个工艺是其他环保公司设计的,没有污泥回流,调节池调节功能不好。我接手的时候,污泥已经培养了一段时间,有很多活性污泥絮体,沉降性能好,颜色是灰色的。操作如下:停止曝气4小时,停止2小时,周期6小时。营养剂量:淀粉(水解酸化罐:33.5kg天,一次添加;接触氧化池:每天33.5kg,两次,8小时一次)淀粉(水解酸化池:每天33.5kg,一次;接触氧化池:33.5kg天,两次,8小时一次)磷肥(水解酸化池:10kg/次,两天一次;接触氧化罐:每次8kg,每天一次)有机肥(水解酸化罐:前5天每天8桶,后10天每天6桶,一次添加;接触氧化槽:每5天7桶/天,10天后6桶/天,分三次添加)。因为环保局的紧急,该公司被迫在8月中旬运行5-6个小时,以应对采样。结果没人来,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的水几乎换了一次,对还在培养期的污泥有影响。上周因为厂家使用了黑色硫化物染料,废水进入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情况变得更糟。这几天取样,发现几乎没有絮状物,颜色是黑色的。这些天没有水。曝气停3小时,停2小时,来回5小时。其他操作保持不变,但污泥情况没有改变。工艺上存在一些问题,即物化、生化后,调节池污泥较多,调节水质水量能力有限,没有污泥回流。请问现在的问题怎么解决,再培训的话怎么更好的控制?

回答:治疗过程没有问题。但由于水质不稳定,pH值波动较大,所以均质非常重要。所以要充分发挥调节池的作用,可以安装水下搅拌器,非常方便。你介绍的培养方式也不合适。不知道酸化池用的是膜法还是泥法?一般来说,与氧化池接触的生物膜可以先培养,然后接种附近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可以提高生物膜形成的速度,减少营养物质的用量。培养时要根据溶解氧控制曝气时间,防止污泥自身氧化,更重要的是防止填料上的生物膜被过大的曝气流量冲刷。如果不确定,不如少曝气。当生物膜初步形成后,会逐渐进入废水中进行培养。这个过程应该是渐进的。还有就是需要控制营养比例,可以参考BOD5: n: p按照100: 5: 1。如果用粪肥做氮源,应该不用发酵。酸化池采用生物膜法,要注意搅拌效果。据我所知,膜法酸化池很少能充分混合。无论使用搅拌泵还是脉冲搅拌,都会出现搅拌不充分的情况,影响酸化效果,至少我看到的是这样。

140.问:炼油碱渣废水含有较高的COD、氨氮、酚和硫。水量虽小,但如果直接进入污水厂,影响会很大。应该先采用哪种方法治疗?

答:可采用以下工艺:调节池-氧化反应塔(空气氧化)-中和-生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