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面试中撒过的最大的谎是什么?

如果你找到了你的社交朋友,在你最近的简历中写上“开朗,乐观,容易相处”。

并且出门前对着镜子反复表演“hellohello,哇,好开心,好想加入你们公司好久了”这种温暖的问候话语。

那一刻,请不要打扰ta,也不要戳破ta。

因为ta正在练习每一个成熟社交恐怖的必备技能——假装开朗。

前两天,一个名为“E for I”的词条突然升至热搜榜榜首,阅读量飙升至2亿。

点进去看看,里面全是社会恐惧的眼泪。

I和E是MBTI心理测验中的一种人格分类,大致可以理解为I内向,E外向。

不善交际的人更喜欢安静的独处,但生活不允许。

人总有不得不鞭策自己的时候。

就算你心里在祈祷,一颗小行星现在就毁灭地球,顺便毁灭人类所有的社会活动。

表面上还是阳光开朗,自我洗脑的唯一特长就是微笑。

01每一个假装开朗的社交恐惧,都是成功的一半。有无数个时刻,人们不得不假装快乐。

而你永远不知道一个假装精通外交的人消耗了多少演技。

Upmaster @曲磊_前段时间突发奇想举办了邀请陌生人唱K的挑战活动。

原意是观察一群内向的人聚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在想象中,场景会随着一丝笑声窒息。

他的想象力没有错。这项活动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令人窒息和滑稽的气息:

因为报名参加活动的人数是36人,实际到达的人数只有9人。

大家一进包厢就下意识的鞠躬,跟大家打招呼,好像在认真找工作。

坐下后不知道说什么,完全没有话题可谈。我只能给对方看成年人尴尬的商业微笑。

最后像英国人一样聊起了天气:“今天好热啊。”

我太紧张了,完全忘记了那天气温只有18℃,春风嗖嗖地吹。

期间有两个东北人,大概是血的召唤让他们受不了ktv里的死气沉沉的气氛。

两人都拿起听筒,说要给大家热一个场子。

社交恐惧的背景色让他们本能地把对方推开,最后他们谦卑地歌唱。

如果你还不明白“为我做e”是什么意思,那么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当一群I人已经到了沉默的极限,总会有第一个I人受不了尴尬,想办法打破僵局,活跃气氛。

为了其他I人,这两个东北I人变成了E人。

就算尴尬到不自觉捏手捏腿,也要唱完那首火辣的民谣。

看完这个视频,我不禁开始思考,东北人的生活整体上会不会比其他地区的人更辛苦。

因为他们的东北同乡李雪芹似乎经常陷入“为我做E”的窘境。

她和毛很难一起主持“毛”推心置腹的谈话节目。两人都是社会恐怖分子,但李雪芹永远是负责找话题、破冰的那个人。

有一次节目的嘉宾是龙丹妮,和龙丹妮的聊天节奏很快。到了节目的后半段,话题好像就快没了。

此时的李雪芹显得有些疲惫,感觉自己完全是凭借着东北人的本能,不自觉地找话题继续说下去,不让龙丹妮的话落地。

说真的,我看这个节目的时候,很担心李雪芹会睡着。

害怕社会的人也幻想过理想的生活:

窝在自己的小家里,只有想和亲近的朋友家人聊天的时候,才出门。

而一切不感兴趣的社交活动,都可以用“哦,对不起,我临时有事”来推掉。

Via@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但只要进入社会,就会发现这种幻想是如此的脆弱,很容易被招聘需求中的“善于沟通”两个字击碎。

我也需要工作,只能微笑着对HR撒谎“我性格温和,善于和同事打交道,能及时和同事沟通”。

然后,当你需要和陌生同事联系的时候,争取上线就不会下线。

线上交流还可以用“哈哈哈哈哈哈”假装开朗,线下只能硬着头皮祈祷邓超的拥有。

只要人活在线下,社交就不可避免。即使周末穿着t恤短裤随便出去散步,也有遇到熟人的可能。

当他们在一条狭窄的路上相遇时,我只能微笑,但我仍然调动全身的动作,试图打招呼。

打完之后,我不得不内疚地反思:“我刚才的表现还行吗?没让人看出我不是真的想打招呼?”

当via @徐洁儿意识到我在生活中多么需要表演时,她可以立即理解为什么她担心梁朝伟可能是最佳演员。

生活中有太多的时刻需要伪装,把它表演出来就好了。

每次假装开朗都是想给自己挖个坑。如果把假装开朗形容为一种灾难,那么它在社会安全方面给人带来的伤害无疑是进步的。

当人们刚刚意识到自己需要进入社交模式时,我感到心慌、尴尬、无助。

就像毛很难描述自己在节目后台休息一样,如果遇到其他艺人给大家送礼物,他听到隔壁休息室有动静就会进入准备状态。

脑子里开始想象对方走进我房间的画面,想着要说多少句“谢谢”,要鞠多少个躬。

无数普通的社会恐怖分子也会在同事分发零食、特产的时候经历类似的经历,静静的观察着同事送到哪里,什么时候轮到自己。

我用眼角观察的原因是,我害怕如果我太关注,会显得好像我真的想要那个特产或小吃。

这一步最难的是知道同事在分发特产,还要在收到特产的时候问问题,假装惊讶:

“哇,这是什么!谢谢,谢谢!”

我的嘴角努力扯出一个欢快而懵懂的笑容,祈祷我的回应足够礼貌和热情。

尴尬过后,社会灾难的折磨还没有结束。

对于内向的人来说,比假装开朗更痛苦的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每次假装开朗一分钟后,I人都会陷入至少10分钟的后悔、自责和烦躁。

而你至少需要独处十个小时,才能抚平内心的尴尬和不安。

读者@丞丞丞丞丞丞丞丞丞丞丞丞丞丞丞丞丞𰴾𰴾𰴾𰴾𰴾19999

他们找了一个长椅休息,却不曾想,他们的朋友累得在长椅上睡着了。

于是,每一个路过的公园工作人员和一些游客都好心上前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因为担心长椅上趴着的朋友身体不适晕倒。

她现在已经忘了那天晚上和多少人笑着解释朋友在睡觉,也忘了具体的措辞。后来因为怕吵醒朋友,看到有人朝她走来,就主动迎上来,假装是个交际牛,尽量用搞笑的语气说:“别担心,她只是在睡觉。”

但她还是清楚地记得,后来看灯光秀的时候,她整个人像都倒了,连手机都没举起来拍照打卡。?

我在脑子里不停的问自己问题,比如我当时为什么要装成一个很搞笑的女生,为什么被别人注意到的时候会那么烦躁等等。

而且回国后在家无所事事,周末躺了两天,才感觉恢复了一点社交活力。

一个会长期折磨内向者的残酷事实是,无论你装了多少次开朗,事后还是会或多或少地感到烦躁和抵触。

因为对于I人来说,社交基本上是一个纯粹的消耗活力的过程,他们只能从独处和内心世界中获取活力。

无数次假装开朗,可能会让你更顺利的练习各种场景,让人看着破绽。

我内心深处还是不喜欢那些场合。

然而,更残酷的事实是,独生子女可以以内向为由避免走亲访友和结识新朋友。

而成年人,总是有各种理由为他们保驾护航。他们不得不微笑,假装高兴。

成年人的社交无关性偏好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浅层社交专家”。

讲的是一群只能应付表面人际关系,却不擅长处理更深层次社会交往的人。

和同事相处时,可以在工作中互相调侃,看起来很开心,但并不能真正和相处融洽的同事交朋友。

我可以在火车上和热情的陌生人聊一刻钟,但是大学的时候我的同学都坐在我旁边,我却不敢展开对话。

换个角度看,这不是社交恐惧大人的假装欢快时刻。

我只是在机械地发挥我所获得的社交技能来达到某个目标。

有时候这个目的是为了照顾别人,比如出去吃饭,在嘈杂的餐厅需要大声叫服务员催菜。

如果是一个人,很大概率会有人坐在座位上默默等待服务员经过,然后互相制止。

但如果是和一个比较内向的朋友一起吃饭,那么很多内向的人最终都会选择“为了我而做e”,提高嗓门对着远处的服务员喊。

强装一副成熟稳重舒服的样子,然后不要让朋友为难。

有时候,这个目的是为了集体氛围。

一向被认为性格活泼的宋祖儿,曾在节目中透露自己其实并不是一个社交大牛。

她只是对社会恐惧到了极点,受不了那种尴尬的氛围。最后她选择了说自己最不堪的样子,做一个开场笑话,让大家都有话可说。

就像喜剧演员在舞台上卖丑一样,是看似和谐的气氛。

更多时候,假装开朗的目的完全是生活所迫。

有时候工作需要出去学习,建群需要社交友好,租房买房需要和中介斗智斗勇,卖东西需要主动喊话...

生活中有无数的社交场景,在大多数场景中,人们会更喜欢一个有技巧又热情的人。

久而久之,开朗与性格和喜好无关,而是成为了一种社交礼仪。

假装开朗已经成为人们的必修课。

其实很多人自己也能意识到,假装开朗有点笨拙。

有经验的HR一眼就能看出谁是假社交牛,谁是真社交恐惧;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也能感受到对方是真的健谈快乐,还是温柔的迎合。

但这一切其实都是无害的。

在面试中表现出一个热情的应聘者,至少可以让对方在社交礼仪的层面感受到真诚和礼貌。

在日常生活中充当一个试图寻找话题的健谈者,至少可以避免对方认为恶心的坏下场。

从某种意义上说,假装开朗是我应对外界的一种方式。

社交和打字速度、视频剪辑、书法一样,是一种能力。

碰巧的是,总有一些人对这种能力并不熟悉,所以他们无法轻松、无负担地应对千千千变万化的社会场景。

于是我学会了假装开朗,假装有能力被人爱,被人认可。

也许经历多了,每个假装开朗痛苦的人,最终都会与之和解。

社交的时候还是会装,事后还是会有点激动。

但渐渐地,我倾向于不认为那是我的错,而只把它当成我与世界相处的秘诀。

毕竟年龄越大,阅历越多,你会发现自己越惨。

装开朗没什么,社会还得逼着大家一起装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