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高考”是什么
古代的“高考”其实就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在隋唐时期。隋唐以前,魏晋时期,官员大多从达官贵人子弟中选拔。官员的选拔是以家庭和家庭地位为标准的。权贵子弟,不论优劣,都可以入朝做官,而且升迁迅速,官员或官员的所有机密职位都被他们占据。出身卑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可以靠自己的才能得到一份兼职,但太卑微,无法在中央和地方担任要职。名门无秀才,寒门无太子。一个人能否有所作为,早在他出生之前就已经确定了。这所谓“士与庶人之别,亦为国之章”。隋朝统一中国后,隋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公元605年,杨迪设立科举部,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建立。科举制度发展到清朝,日渐衰落。1901年,为了缓解内忧外患的执政危机,慈禧宣布实行停止八股新政。1905年9月2日,清政府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敕令,宣布:“停止一切乡试、公考。”科举制度正式结束。科举制度确实有明显的弊端,但它最大的好处是相对公平,考生的分数压倒了门第、世系、关系、金钱等各种因素,这是很大的进步。即使在今天,存在诸多弊端的考试制度仍然被各国广泛采用,仍然没有更好、更易操作、更实用的制度来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