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科举制度有哪些级别的考试?

明代由于重视学校的作用,科举制度得以复兴。

明代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通考和殿试。

乡试是南北直隶和各部举行的考试,也称为“魏翔”,在子、毛、武、酉四年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地点在南京、北京和外交部所在地。考试将分三场进行,分别在8月9日、12日和15日。录取名额由朝廷决定。

考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国家考试,又称“礼部”。省考后第二年,即丑、丑、愚、妒在京城举行。只有通过乡镇入学考试的人才有资格参加期末考试。还有三场考试,分别在2月9日、12日、15日举行。考试内容和程序与省考相同。明初,考场搜举人并不严格。朱元璋以为考官都是君子。"这是鹿鸣的歌,为什么要像对待小偷一样对待它?"。但实际上夹带越来越严重,嘉靖年间不得不严格控制。“指派两个审查官专事搜检,违者先送法务部一个月(戴枷)到校,仍送法务部定罪,所以严令禁止。”考试不设录取名额,最低32人,最高472人。后来规定录取人数按地区分配。100个名额中,南部拿了55人,北部拿了35人,中部拿了10人。

殿试是明代最高级别的考试,因考场设在紫禁城的奉天殿或文华殿而得名。每个参加考试的人都可以参加。因为宫考是“天子掌朝”,又叫“廷科”。宫考时间原本是三月初一,后来改为三月十五。宫考的内容只是试一件事,考题由皇帝圈定,考试限一天,日落交卷。宫廷考试的考官是皇帝本人。

明代宫廷考试排名第一、第二、第三。一甲三人,名为状元、状元、探花,赐进士与;若干人,赐进士出身;前三名中有若干人被赋予了与进士相同的出身。乡试第一名是谢园,会元第一名,殿试第一名是状元。如果有人每次考试都得第一名,就叫“联众三元”。明代只有洪武时期的关旭和正统时期的鲁尚有三元。进士出榜后,皇帝设宴给礼部,称之为荣宴。经过科举考试,庶吉士被国子监选中。只要庶吉士被选中并成为院士,前途不可限量。明英宗以后,“进士不进,翰林不入阁”。明朝总共有170多位宰辅,十之八九出自翰林。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代,已经相当完备,而且更加细化和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