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九一八”: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蒋介石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九一八事变最让人咬牙切齿、无法理解、难以忘怀的是,张学良命令当时的北大营一万二千多名官兵放弃抵抗。

不准还手,甚至死了很多士兵。如果是反抗的牺牲,可能还算有意义,但这种不反抗的牺牲,真的很让人心痛。

日军仅以500至600人的兵力轻松进入东北,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14年的艰苦抗战。

那么九一八事变留下的永恒谜团就是,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蒋介石有没有命令他不要抵抗?还是另有原因?

提到日本人觊觎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真是一言难尽。

关于日本侵华,总有一些奇怪的解读。比如在日本看来,元朝“亡国”了中国,那么日本所尊敬的中国就不复存在了,然后就会有后续的侵华战争。

能想出这种点子的人,真的很蠢或者很坏。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是一个弱小的民族,没有对外扩张的能力,只能在狭小的领土上自给自足。

但明治维新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逐渐地,疆域狭小、资源薄弱的弊端开始暴露出来。从那时起,他们就有了向海外扩张的雄心。

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后,日本深刻认识到,再不行动,迟早会被自己的高速发展拖垮。因此,日军的石原中将笑着提出了一个现在看来很可笑的想法。

石原说,未来日美必然会有一场世界霸权之战。日本靠自己的力量很难打赢这场战争。所以要占领满洲(也就是中国东北),才有资本打美国。

他的想法也得到了上层的认可,不是说石原的想法有多先进,而是说日本人早就针对中国了,他的想法只是给了军方高层一个理由。

所以完全没有意外。根本原因是日本早就看中了我们的土地,东北三省资源丰富,可以为其称霸世界的野心提供绝对的帮助。

于是,在蓄谋已久的情况下,日本人声称东北军对他们发动了进攻,迅速集结兵力,开始了占领东北的计划,九一八事变爆发了。

实际上进攻东北军北平营的日军只有五六百人,而驻守北平营的东北军第七旅却有一万多人。

正当七旅参谋长赵命令部队准备进入阵地时,他接到了东北边防军参谋长荣震的电话。

在电话里,荣臻告诉赵,他接到了张学良的绝对死亡命令:“不要反抗,不要动,把枪放在仓库里,去死!大家仁义,为国牺牲!”

命令一出,大家都傻眼了。即使是现在,过了这么长时间,大多数人也无法理解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

那时候张学良在干什么?正确答案是张学良当时在北平看一出戏,梅兰芳的戏。

梅兰芳后来回忆说,他看到有人进了张学良的包厢,跟张学良耳语了几句。然后张学良赶紧起身离开了包厢。

和张学良在一起的,是他的妻子于凤至和赵四小姐,而张学良在北平是因为他生病了,来北平就医。

一场小重感冒,因为张学良常年抽很多烟,恢复得很慢,所以5月来到北平,直到9月初才恢复。

也许是日本人自己计划趁张学良不在的时候进攻,这一点无从考证,但此时远在北平的张学良其实并不完全了解当时北大营的情况。

张学良当时所能知道的只是前方已经发生战斗的消息,敌人的数量并不是大规模的,所以张学良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他认为日本人仍在挑衅,造成局部摩擦,以便找到全面入侵东北的借口。

张学良误判了日本人的意图。他还以为这样的入侵就像一两个日本武士在大街上闹事,然后中国人把挑衅的人打死了,就扩大舆论获取利益。

但这次日本人是玩真的了,或者说即使一开始只是试着玩玩,现在也变成了大规模入侵。

因为东北军真的没有开枪,很多士兵只能站着死。这种命令让军队的士气瞬间消失,大家都忙着逃命,上级的命令不可违抗。除了逃避我们还能做什么?

可悲的是,作为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阀,张学良的东北军有30万人!整个东北大部分部队都在东北三省范围内,除了一部分已经转入关内!

当时日本关东军只有两万人左右!日军就凭这区区两万人,在东北大肆掠夺土地,迅速占领了所有的要地。在东北军完全不抵抗的状态下,整个东北沦陷了。

一战后,东北军流离失所,诞生了一首非常著名的抗日歌曲《回家》。

很多东北军战士一辈子都希望有机会打回东北,赶走外敌,但他们总是把鲜血洒在其他抗日战场上。

日本人不流血占领了东北三省654.38+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东北平原物产丰富,土地肥沃,所以日本人侵占了我们的资源,侵略了我们的国家。

要知道,日军刚刚在沈阳兵工厂“缴获”了数百支步枪和200多支重炮。最不能忍的是当时的东北军也有260多架飞机!都落到日本人手里了!

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史料,我们都知道我们当时的武器装备远不如日军,八路军在百团大战中也造不出像样的重武器!更别说飞机了。

国民党军队只有中央军的装备有保障,其他部队的装备也都是杂七杂八的武器,可见当时东北军有多强。

然而,下达不抵抗命令真的是张学良本人的本意吗?事实上,蒋介石应该对此事负主要责任。

1931 4月16日,吉林长春万宝山村在日本军国主义的蓄意煽动下,挑起中朝边境人民之间的矛盾。

第二天,日本警察公然开枪打死了60多名中国人。在当时舆论的发酵下,中日形成了严峻的军事对峙。

后来发生的“中村事件”点燃了全国人民的反日情绪,这是蒋介石极其不愿意看到的,因为当时他正在“镇压* * *”,所以在他看来,与日本人发生冲突是极其不明智的。

于是,1931年7月,蒋介石以南京政府的名义致电张学良:无论日军如何企图在东北寻衅滋事,我都不应抵抗,尽量避免冲突。哥哥一定不能一时气愤,不顾国家民族,望效仿。

然后在九一八事变前几天,也就是1931九月12,蒋介石在河北石家庄召见了张学良。

可以肯定的是,张学良的下令不抵抗政策是应蒋介石的要求发出的。

蒋介石隐忍日本人的行为不是一天两天了。后来他在1931 11 30的演讲中,也说过那句名言:在外忙,必先安下心来。

实际上蒋介石是没有能力直接指挥东北军的,同时蒋介石也不是完全不愿意和日本人开战。他的意图一直是消灭中央红军,然后把矛头指向日本。

张学良晚年接受采访时也说过,他觉得日本人没那么大胃口,想一口吃掉整个东北。

其实张学良下令不抵抗撤出东北后就后悔了。这件事是他一生的污点,也成为他日后与蒋介石决裂的导火索。

在蒋介石的命令下,他也坚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则。他误判形势,低估日本野心,造成了严重的历史后果。

1936 12年2月12日,为挽救民族危亡,改变蒋介石“外忙中必有内定”的政策,张学良亲自领导并发动了震惊中外、改变抗日格局的“Xi事件”。

Xi事件直接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成了两国的合作。在这次事件中,张学良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因为混乱的内战一定会让日本渔民受益。

可以说,张学良冒着生命危险发动了这一事件。事实上,Xi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囚禁。

即使在失去台湾省后,蒋介石仍将张学良囚禁在台湾省长达54年之久。

还有一种说法是张学良在“中东路事件”后变得胆小怕事。在他的冲动下,东北军被苏联红军打败,也正因为如此,日本人才完全无视东北军的战斗力。

有了中东路事件的“教训”,张学良再也不敢冲动,于是在九一八事变中放弃了抵抗,但这种说法并不是很成立。

纵观整个中国近代史,张学良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名字。他有太多的争议和他的能力。他平定了郭松龄的叛乱,年纪轻轻就当上了三军统帅。

从信用上看,Xi事件促进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为后来的全国抗日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张学良:“憾中国的民族英雄。”

周总理还说:“不管张学良将军是生是死,我们中国* * *产党都把张学良将军评为民族英雄和千古英雄”。

张学良将军的一生有太多的争议,但我们不能否认他为实现民族合作和全国抗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09年,张学良被授予为新中国成立做出贡献的100英雄之一。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很容易判断张学良将军的功过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