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判断题库

1.短暂的人生常识判断题,多多益善。

1.昆虫是世界上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动物。

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体,所以它并不占据一定的空间。(*)(占空间)3。井水清澈透明,是纯净水。

(*)(富含矿物质,杂质,非纯净水)4。地球上每个地方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全年热带夏季,全年寒冷冬季,印度半岛分雨季和旱季)5。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而沉在水中的物体不受水的浮力。

水中所有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6.所有身体可分为头、胸、腹的动物都叫昆虫。(*)(人好像有头有胸有腹,O(∩_∩)O~)7。土豆是水果。

(*)(是蔬菜)8。当水沸腾时,“白色气体”是水蒸气。(*)(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气体,“白气”是水蒸气液化成水滴散落在空气中)9。植物的叶子大多是绿色扁平的,分为叶、叶柄和叶脉三部分。

(√ )10.磁铁能吸引各种金属。(*)(不能吸引水银,就是水银)11。摩擦力会影响物体的运动,所以任何时候都要尽量减少摩擦力。

(*)(很多时候我们故意加大摩擦力并加以利用,比如刹车系统)12。环境影响植物的生长,但植物不会影响周围的环境。(*)(相互影响,比如森林里水汽重,空气清新)13。一般物体(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特性。

(*)(这个不好判断。一般来说,是的,也有例外,比如水。降到零的时候开始冻结,不是收缩,而是体积膨胀)14。水的沸点在任何时候都是100摄氏度。(*)(沸点在不同的空气温度和压力下会发生变化)15。酒精灯应该使用外部火焰来加热物体。

(√)(外部火焰温度高,内部火焰温度低)16。斜面也是简单的机器。(√ )17.杠杆使用时一定要省力。

(*)(不同杠杆发力,有时省力,有时费力)18。人们的生产活动如果不遵循生态规律,就会破坏生态平衡。(*)(不一定-19。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天多吹东南风,冬天多吹西北风。

(√)勉强。20.粮食短缺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唯一危机。(*)(不是唯一的)21。大约70-20万年前,一群原始人类生活在今天京西周口店的古龙山洞里。

我们叫他们北京人(√)22。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23.1839年6月3日,李自成在虎门沙滩上收鸦片,公开销毁。(*)(应该是6月3日1840) 24。浑天仪和地动仪是李时珍发明的。

(*)(张衡发明)25。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26.莲藕生长在水中,是植物的根。

(*)(植物茎)27。麻雀通过迁徙过冬。麻雀是候鸟,不迁徙。

28.老鼠和羊是杂食动物。(*)(羊吃素)29。气枪是利用空气被压缩后的弹性制成的。

(√)广泛用于海洋地震调查。它利用气枪在极短的瞬间将高压空气送入水中,形成气泡,气泡在水中膨胀收缩交替振荡,引起地震震动。)

30.空气中的氧气支持燃烧。(√)31.通常,在平面图的左上角绘制一个指向北方的标记。

(√)(其实我看到的指针在左下角,所以在哪里不重要。) 32.汉字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文字。(√ )33.中国地势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

(*)(西高东低)34。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是秦朝。(√ )。

这里有知识竞赛的判断题和答案吗?

语文趣味知识竞赛判断题的答案,对的写A,错的写B。

1.在文学史上,唐代诗人李贺被称为“诗鬼”。(一)

2.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是苏轼。(一)

3.《搜神记》是东晋干宝写的一部志怪小说集。(二)

4.“春花秋月是什么时候?你对过去了解多少?”出自中国女词人李清照的《少年丽人》。(二)

5.文学史上的“苏辛”是苏轼和婉约派词人辛弃疾的合称。(二)

6.提出“诗与时合,歌与物合”一文的是杜甫。(二)

7.张君瑞和崔莺莺是元曲《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二)

8.古人用天干地支纪年,天干12,地支10。(一)

9.圣经分为两部分:新约和旧约。(一)

10.在《三国演义》中,刘禅的生母是吴国孙权的妹妹孙尚香。(一)

11.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了小说《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二)

12.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表现了一种“硬汉性格”。(二)

13.法国作家大仲马的小说《三个火枪手》以公元17世纪路易十三世为国王的时代为背景。(一)

14.中国古代最早的茶道理论著作是陆羽的《茶经》。(一)

15.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作者是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一)

16.巴尔扎克的小说集《人间喜剧》收了《高老头》和《欧热妮·葛朗台》。(一)

17.古希腊有一位喜剧演员,曾被称为“戏剧艺术的荷马”。他是索福克勒斯,他写了《俄狄浦斯王》。(二)

18.当代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医学著作。(一)

19.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谈》讲述了一百个故事。(二)

20.战国时期,所谓联合连横的代表人物是苏秦和张仪,张仪主张联合,苏秦主张连横。(一)

21.“关关罗鸠,在江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出自《诗经》的第一篇。(二)

22.《嘉轩长短句》是南宋诗人辛弃疾的诗集。(二)

23.《史记》的作者司马迁被囚禁。(一)

24.鞭打是一种古老的去除膝盖骨的酷刑。是的,孙膑在战国时受到了惩罚。(一)

25.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关于官职变化的说法。其中,向左移动意味着晋升。(一)

26.分车术在中国古代是一种残酷的刑罚。又称“五马分尸”,历史上商鞅就是受此刑罚。(二)

27.“望红湿处,花重于锦官城”中的“锦官城”,指的就是现在的成都。(二)

28.南宋诗人林升写了一首《题临安府》的诗,“临安”就是现在的南靖。(一)

29.李白有首诗,名为《去扬州途中送别孟浩然》,“广陵”即今扬州。(二)

30.有句话叫“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就是现在的常州。(二)

31.金庸先生曾经用两句诗总结他的武侠作品。第一句是“飞雪射白鹿原”,第二句是“笑书倚园”。(一)

32.有“瓜州与京口之间有水房”之说,京口就是现在的苏州。(二)

33.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考试中,殿试一号位列第一,一号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二)

34.古诗中经常提到“花中四君子”,即梅、兰、竹、桂。(一)

35.复杂多样的社会人物称为“三教九流”,“三教九流”中的“三教”原指儒教、道教和佛教。(二)

36.明朝时期,科举制度完备,考试分为四级,即书院考试、乡试、国考和宫试。(二)

37.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说是牛郎织女传说、孟姜女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和白蛇传。(二)

38.第四任指、杨炯、和罗。(二)

39.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李尔王》、《哈姆雷特》、《奥特罗》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一)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的作者是汪国真。(一)

3.常识判断题有哪些解决方法?

常识性话题往往紧跟时事。有时会考察重大会议中的每一句话,有时会考察国家和各地的一些社会现象和一些特殊事件。总之就是实时,灵活,贴近现实生活!

时事可以分为:重要会议、热词、时政新闻。

热词包括:两型社会、创新型国家、大部门制、法制建设白皮书、和谐世界、绿色消费、民主政治、抗震救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四位一体、医改、又快又好、自主创新、“软实力”竞业限制。

时政新闻可以分为:经济、科教、文化卫生、民生社会、内需、政治、资源生态。

简而言之:我们应该关心身边的大事小事。

涉及的内容

1,法律知识

主要内容:法理学、宪法学、行政法、刑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其中行政法占比最高。

重点问题:以行政法的规定为主,基本不涉及法学理论问题。

具体考试要求:是点,不是面。

所以考生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具体的知识点。

2、行政管理和政治知识

主要包括国家政策制度、* *职能和行政管理的基础知识,涉及* * *人事和组织关系。

3、时事常识题

考试重点:与当年上半年的时事密切相关,尤其是考前两三个月的国内外重大事件、热点问题。

应对策略:平时关注新闻,考试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奇怪了。

4.人文与科技常识

这部分内容涉及面很广,但总体上还是贴近日常生活的。

巧解常识判断题的五种方法

解题技巧灵活多变,需要考生平时的积累。但是还是有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

(1)排除法。

排除法是解决客观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考生会很容易根据自己平时的知识排除最不适合的选项。甚至有些问题可以直接排除其他三个,选择正确答案。如果选项有矛盾,马上排除一个。

即使不能通过排除直接得到答案,也可以降低难度,提高答题正确率。

(2)去同存异法。

这种解题技巧适合对题目不能做出准确判断的考生。

考生在看完试题的题干和所有选项后,如果发现选项的内容或特点大致相同,可以排除,保留那些差异较大的选项,然后对剩下的选项进行比较判断,最终确定符合题意的答案。

这样做的目的是缩小目标,提高答题准确率。

(3)第一印象法。

在一些试题中,考生会有这样的感觉:在看完试题和选项的那一刻,大脑会产生一个很强烈的信号,要在这个问题中选择一项。但是当我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这种情况下,考生可以先用其他方法回答。如果还是找不到合理的理由来确定正确的选项,可以选择第一印象选项。

这种选择方法虽然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但这样选择出来的答案往往是正确的。

(4)比较法。

在回答选择题时,考生可以将每个选项与该题的要求纵向比较,根据同一题各自要求的差异,确定最符合该题要求的答案。

(5)大胆猜测法。

一般来说,这种方法不可取,因为它靠运气,正确率相当小。

这种方法只能在考生用其他方法找不到问题的正确答案时使用。

猜测法的好处是可以避免考生对这类试题钻研过深,陷入其中,从而花费过多的时间,影响考生的心情。这种方法虽然靠运气,但有时也有一定的命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