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实验是物理学中非常基础和必要的验证性实验,它涉及到检验一个物理定律或定律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所以对其实验精度往往有特殊的要求。接下来是我给大家整理的2020年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希望你喜欢!

2020年高中牛顿第二物理定律教案一

第一,?新课程标准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二定律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重要定律。它是动力学的核心定律,也是学习其他动力学定律的基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必修模块“物理1”中这一节涉及的内容是:“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和力的关系,理解牛顿第二定律。”本项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质量、力之间的关系,强调学生要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

2.学习的主要任务

在知识上,要求知道决定加速度的因素,了解加速度、质量、力之间的关系;技能方面,要求能够设计和操作实验,测量相关物理量;在体验上,需要探索活动,尝试解决问题,体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形象法的应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要点:①知道决定物体加速度的因素。

②加速度与力和质量关系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提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得到实验结果。

二,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

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力、质量、加速度和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的度量,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会分析物体的受力。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能使用气垫导轨和光电测时系统或打点计时器研究匀速直线运动;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学生对物理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教学目标的分析

1.知识和技能目标

①让学生知道物体的加速度只与力和质量有关,通过实验探索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

②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在探究过程中,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归纳法、形象法等。)都被渗透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和协作探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②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解题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物理的情感。

四,教材加工与教学策略

牛顿第二定律在教材处理中分为两个小时。第一节课的主要任务是: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第二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牛顿第二定律,并进行初步应用。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手段,创设物理场景,启发和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教学设备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和课件。

实验设备:细线、砝码、小车、钩码、一端带滑轮的长木板、观测器、纸带、毫米秤、滑轨等。

六、教学过程设计

65438+

(1)启发学生按照以下思路得到实验方法:对于一个物体(保持m不变),不受力时加速度为零→受力后加速度不为零→力越大,加速度越大。

2020年高中牛顿第二物理定律教案二

一、设计思路

1,引入新的教学理念

新的教学理念明确指出了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不仅要考虑知识目标,还要兼顾其他两个目标。

2.重视实验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物理知识来自实践,特别是来自观察和实验。观察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可以使学生对物理事实有具体清晰的认识,这是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必要基础。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教学分析

教科书分析

地位与作用牛顿第二定律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高中物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是1,对力量和运动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定量研究。2.通过定性的语言叙述和定性定量的实验分析相结合,分析讨论更复杂的物理现象。以学情分析知识为基础的高一学生,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对物体的受力分析比较熟悉,但对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还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学习能力1,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思维和实验设计操作能力不强;2.学生缺乏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知识水平。

3.学习潜力大。学习动机学生对这些知识是新鲜的、有经验的、好奇的和热情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1。通过探究性实验,学生可以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更好地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2.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和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理解加速度、作用力和物体质量之间关系的教学难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演示实验了解加速度与质量、力的定量关系;

2、会用准确的词语描述牛顿第二定律并掌握其数学表达方式;

3.通过加速度与质量、力的定量关系,深刻理解加速度产生的原因。这种有规律的过程和方法通过这种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和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方法和过程。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针对高一学生思维的单一性和直观性的教学设想教学法。兴趣是从直觉-因果-概括的变化。本课采用定性感受实验与定量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诱导思考探究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探究是主要手段。

学习方法指导

方法指导学生认识设计性实验,培养动手操作和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探索性实验和数据处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处理,培养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

第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是将1引入新课,为学生提供三个实验。2.问:观察到了哪些现象?通过实验现象,如何看待a,f,m之间的关系?实验1,真空管中轻重物体的下落;

实验二,轻重物体在空中的下落,实验三,用磁铁吸引质量大的物体和质量小的物体。

?通过实验活动,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探究动机。为控制变量的呈现创造条件?询问活动?

试验设计

并讨论

?举出生命中质量相同,力不同,加速度不同的例子。

2020年高中牛顿第二物理定律教案三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

1.内容和状态

* * * *必修模块物理1的内容标准中,本节涉及的内容为:“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力的关系,理解牛顿运动定律”。本项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质量、力之间的关系,强调学生要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定律,是学习其他动力学定律的基础,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它阐明了加速度与物体的力和质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重要定律,在理论和实际问题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体验探索加速度、质量和力之间关系的过程,并能通过实验测量加速度、力和质量。分别作出代表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关系的图像,根据图像推导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应用科研方法——控制变量法、形象法,培养观察、质疑、分析解决问题、沟通合作的能力。在知识的形成中,才能真正理解牛顿第二定律,体验探究的乐趣。

2.教学目标

(1)经历了探索加速度与力和质量关系的过程。

(2)知觉控制变量法、形象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

(3)体验探索物理规律的乐趣。

(4)培养观察、质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之间关系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很难通过实验数据画出一个图像,并根据图像推导出加速度、力和质量的关系。

二、案例设计

(一)审查进口

老师: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是什么?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意味着物体的速度发生了变化,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师: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意味着物体有加速度。加速度大,物体运动状态变化快;加速度小,物体运动状态变化慢。找出决定物体加速度的因素有重要意义。那么是什么因素决定了物体的加速度呢?请根据自己的经历讨论这个问题,让学生试着从身边的例子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讨论中,我意识到A与力F和物体的质量M有关。

(2)探究加速度A和力F与物体质量m的关系。

1.A,F,m关系的定性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

老师:在学生分组讨论的基础上,请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引导学生总结定性结论:A与F、M相关,M不变时,F越大,A越大。当F不变时,M越大,A越小。

请思考:

为什么要组织学生在这里进行这样的讨论?2.定量研究A、F、m之间的关系。

(1)设计实验方案

在肯定学生答案的基础上,老师问:如何定量研究A与F,M的关系?指出刚才我们定性讨论A、F、M之间的关系时,采用了研究A与F关系时保持M不变,研究A与M关系时保持F不变的方法,这种方法称为控制变量法,是研究多变量问题的重要方法。我们可以应用这种方法,通过实验来定量研究A,F,M之间的关系。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A、F、M一定有测量的方法,以便在实验中研究A、F、M之间的关系。

老师指出讲台上有气垫导轨、气源、两个光电开关、数字定时器、滑块、细线、砝码、小水桶、弹簧秤、托盘秤、一端带滑轮的长木板、小车、钩码、点定时器、纸带、标尺,并说明每个光电开关和数字定时器都可以测出一定宽度的快门通过它的时间,进而测出物体的瞬时速度。

学生:设计以下实验方案。

方案一以小车、打点计时器、纸带、长板、细线、小桶、钩码、砝码、秤、天平为设备,研究小车的运动。用天平测出小车的质量m1,测出小桶的质量m2。以小桶和小桶内重物的总重力M′g为拉力F,从点计时器打孔的纸带测量△s。

方案二以气垫导轨、气源、两个光电开关、数字定时器、滑块、标尺、细线、小桶、砝码、钩码、天平为设备,研究滑块的运动。用天平测出滑块m1的质量,测出小桶的质量m2。取桶和桶内重量的总重力m′g作为滑块的拉力F,用导轨旁的刻度尺测量两个光电器件。用标尺测量固定在滑块上的遮光片的宽度△s。根据数字定时器给出的遮光片分别通过前后光电开关的时间△t1和△t2,由于△s?S0,所以根据v1=△s/△t1和v2=△s/△t2可以计算出滑块在两个光电开关之间运动的初速度和终速度,进而可以计算出滑块的加速度。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两种方案的可行性,让学生踊跃发表意见。

老师:以上两个方案都可行。但在前一种方案中,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较大,实验误差较大,必须想办法消除摩擦力的影响。那么如何消除摩擦呢?建议有兴趣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用前一种方案或其他方案去实验室进行实验探索。在本课程中,我们使用后一种方案进行实验探索。

老师:无论采用以上哪种方案,我们都把吊桶的总重力mg和吊桶内的重量看作是小车(包括上面的钩码)或滑块(包括上面的钩码)上的拉力,这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是m?m’(m是小车和钩码或滑块和钩码的总质量)。

(2)开展实验研究。

教师:引导学生在气垫导轨上研究A,F,M之间的关系。为了使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使用电子幻灯片打印出研究内容、实验步骤和数据记录表格如下:

研究内容研究M为常数时A与F的关系。

研究步骤①用天平测量单个滑块的质量,即m1 = _ _ _ _ _ _ _ _ g和一个小桶的质量m2 = _ _ _ _ _ _ _ _ g,滑块的总质量等于m1加上放在上面的钩码的质量△m1。

(2)在桶中放一个质量为△m2的重物,则m’= m2+△m2,当m?m′,f = m′g(g为9.8m/s2)。

(3)用刻度尺测量遮光罩的宽度△ S = _ _ _ _ _ _ _ _ m,在轨道一侧用刻度尺测量两个光电开关之间的距离(S0 = _ _ _ _ _ _ _ _ m)。

(4)实验过程中,保持s0不变,将每次滑块运动中快门通过前后光电开关的时间△t1和△t3代入公式,计算每次滑块运动的加速度。

并将实验数据填入表5-1。

表5-1研究m不变时滑块加速度A与其力F的关系。

单滑块质量

m1=_____g[

滑块的总质量

m=_____g

桶质量[]

m2=_____g

遮光板宽度

△s=_____m

两个光电开关之间的距离

S0 = _ _ _ m实验次数△m2/g小桶上的重量和罐子的总质量代码m′/g△t 1/s△T2/s滑块的加速度a/(m﹒s -2)滑块上的张力F/N 1 2 3 4实验结论_ _

第二个研究内容是研究A和M的关系(F是一定的)。

研究步骤①用天平测量单个滑块的质量,即m1 = _ _ _ _ _ _ _ _ g和一个小桶的质量,m2 = _ _ _ _ _ _ _ _ g,每次实验滑块的总质量等于m1加上放在上面的钩码的质量△m1。

(2)在桶中放一个质量为△m2的重物,则m’= m2+△m2,当m?m′,f = m′g(g为9.8m/s2),保持m不变。

(3)用刻度尺测量遮光罩的宽度△ S = _ _ _ _ _ _ _ _ m,在轨道一侧用刻度尺测量两个光电开关之间的距离(S0 = _ _ _ _ _ _ _ _ m)。

(4)实验过程中,保持s0不变,取每次滑块运动中快门通过光电开关的时间△t1,

△t2代入公式计算每次滑块运动的加速度。

将实验数据填入表5-2。

表5-2研究了滑块加速度a和滑块总质量m之间的关系(张力f是常数)。

单滑块质量

m2=_____g

桶质量

m2=_____g

桶的总质量和重量

m′= _ _ _ _ _ g

遮光板宽度

△s=_____m

两个光电开关之间的距离

S0 = _ _ _ _ m实验次数△m1/g △t1/s △t2/s滑块加速度a/(m﹒s -2)滑块和重量总质量m/g 1?2 ?3 ?4 ?实证结论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简要说明了数字定时器的使用,并强调实验过程中气垫导轨应保持水平,两个光电开关之间的距离应尽可能大,M′应远大于M(若M′≥20m,可认为M′?m)注意事项结束后,请两名学生上台操作并报告测量数据,另一名学生观察并在课前打印的实验数据记录表(表5-1和表5-2)中填写实验测量数据。

老师:把全班分成8组。1到4组的学生分别从1 ~ 4的实验次数完成项目的计算和填写(表5-1),5 ~ 8组的学生分别从1 ~ 4的实验次数完成项目的计算和填写(表5-2)。

教师:让学生反馈计算结果,并填写在电子幻灯片(表5-1)和(表5-2)的相应栏目中。

教师:引导学生直接观察表5-1中的数据;②通过在坐标纸上画出a-F图像进行分析,得出a∝F(m为常数)的结论。

画点草图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所描点要尽可能分布在一条直线的两侧,并试着说出实验误差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直接观察,在坐标纸上画出a-m像,分析表11-2中的数据,只得出F不变时,M越大,A越小的结论。

老师:你能马上断言A和M成反比吗?让学生讨论。

老师:在引导学生在班内相互交流的基础上,问学生是否能猜出A与M成反比?

如何证明这个猜想是否正确?请大家思考讨论。

学生:你可以画一个和图像,看看它是不是一条穿过原点的直线。

学生:你也可以通过计算A和m的比值来判断.

老师:让学生分组算出相应的实验,全班反馈表格11-2后在坐标纸上做出a像。

学生:确实实验得到的直线接近原点,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A和M成反比(F不变时)。

说明这里一系列讨论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从a-m象向a-象转化的意义,理解象法在描述物理规律中的作用。

老师:这个实验只允许我们探索自然规律。事实上,一个规律的发现不是简单的几次测量实验就能得出的,需要大量的实验事实来论证。

2020年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相关文章;

1.2020高三物理教学反思。

2.2020高中物理易错点汇总

3.2020年高一物理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4.高中物理必修1牛顿第二定律知识点

5.2020年高一第二学期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6.2020年高一物理教师工作计划

7.2020高考物理知识点归纳。

8.2020高考物理知识点

9.2020高考物理知识点汇总

10.2020高中物理解题方法介绍,高中物理快速评分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