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竞争的真正问题

一场由AI公司主导的IPO竞赛正在缓缓开启,独角兽们走出了上市的步伐,但业界喊了两三年,最终答案仍未定论。

“AI四小龙”中的旷视科技在去年8月打响了上市AI初创企业的第一枪。但赴港上市计划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而终止,失去了先发优势。目前还没有明确的上市时间表。

6月5438+065438+10月以来,易图科技、从云科技、云知声、田芸李飞等AI公司陆续提交科技创新板招股书,其中云知声、易图已进入询价阶段。但云知声近期的质疑可能拖累其上市进程,AI第一大概率度过,或在65438+10月或明年2月见分晓。

但是,上市不是终点。这些独角兽仍将面临技术和商业化的竞争,烧钱大战不会停止。同时,他们也会真正接受大众的考验。如何消化有泡沫的估值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国内估值最高、发展最快的AI公司商汤,曾被视为第一家上市的公司,却被人忽略为打响第一枪的AI独角兽。去年8月,在赴港上市计划被披露4个月后,旷视科技正式提交港交所招股书,估值40亿美元,有望成为AI第一股。

但是,后来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变化。去年6月5438+10月,美国商务部列出“艾四小龙”等28家中国企事业单位,限制其从美国采购零部件。鄙视承销商高盛、摩根大通、花旗都重新评估了与他们继续合作的风险。港交所上海市委一开始很担心,但最终选择继续。

按照当时的计划,旷视科技在提交申请材料、做好去年下半年的财报后,可以在今年年初上市,但环境越来越不利。受疫情影响,上市准备工作并不顺利,直到今年5月底才提交补充材料。早在今年2月,被作废的招股书就一直没有恢复。

今年6月初,有媒体报道称暂停港股上市计划,主动放弃上市,在港股和科创板上市问题上摇摆不定。当时,迪法恩回应称,暂停港股上市的消息不实,并称科技创新板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是中国科技企业发展的良好机遇,迪法恩正在积极考虑。

不过,殷琦当时表示,藐视法庭并没有终止上市计划。“我们希望上市后股价坚挺稳定,或者在合适的时机稳步推进上市。上市是公司商业运作和治理信心的表现。它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今年9月,界面新闻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迪法恩斯正寻求在香港和内地科创板同时发行股票。据知情人透露,旷视的上市计划已经有了实质性进展,很大概率会在今年年底上市。当时鄙视表示不予置评。

尽管到目前为止,港交所和上交所都没有发布新的招股书,但年底上市无望。搜狐科技近日查询旷视上市事宜,对方表示目前没有消息可以透露。但显然,旷视已经失去了上市的先发优势,AI第一股将拱手相让。

目前,已有多家AI公司提交科技创新板招股书加入AI首战,包括“AI四小龙”中的易图、从云,智能语音公司云知声,AI算法+芯片公司田芸李飞。这四家企业被录取的时间相差一个月。其中,较早的云知声和易图在12的2月初就进入询价,但至今没有回应。从进度来看,AI第一股最有希望诞生在这两家公司。

然而最近,云知声在智能医疗和家电领域70%的市场份额遭到了投资者的质疑,其竞争对手科大讯飞也声称其数据严重失实。有分析认为,云知声可能面临多轮问询,影响上市进度。那么依图科技很可能会率先上市,成为AI第一股。

根据修订后的科技创新板发行上市审核规则,从交易所受理到中国证监会注册,科技创新板企业审核时限不超过3个月。也就是说,如果进展顺利,易图科技有望在明年6月或2月获批上市。

此外,还有一批AI公司正在筹备或正在上市。国内估值最高的AI独角兽商汤科技此前多次传出上市计划。据《财经》早前报道,商汤在一份融资方案中提到,预计三年内A+H股两地上市,并一直在与券商接触。

此外,提供企业级人工智能PaaS平台服务的第四范式近日被透露正在进行Pre-IPO融资,将于今年年底或明年一季度提交上市申请。去年9月,机器人公司大云科技也提交了在美国上市的招股说明书,但因为被列入实体名单而被搁置。极有可能选择科技创新板,另一家机器人公司育碧去年开始IPO。在更早的8月底,斯皮策宣布获得数亿元Pre-IPO战略投资时,也表示将全面启动上市计划。

可以说,AI独角兽已经从前几年的融资竞争逐步升级为IPO竞争。有业内人士表示,被资本困住的创业公司,上市之路往往并不完全由创始人决定。毕竟背后的资本是有利益回报诉求的。同时,科技创新板的及时推出无疑为这些机构提供了退出渠道,AI明年将迎来更密集的上市潮。

根据胡润今年8月发布的全球独角兽榜单,中国有20多家AI独角兽企业,但目前有明确上市计划的不到一半,更多新兴AI公司处于爆发前夜。

在无法继续依靠投资机构输血后,上市成为了这些独角兽最后的选择,但上市也意味着更大的压力和考验。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商汤* * *已完成约40亿美元融资,是“AI四小龙”中吸金最多的一家,背后站着阿里、软银、IDG、淡马锡等机构。另外三家公司也有多家知名机构加持,其中旷视融资总额约为654.38+0.3.5亿美元,按数字算超过4亿美元。被称为“人工智能国家队”的从云已经从大多数具有政府背景的投资机构获得了35亿元人民币。

但是,烧了这么多钱,这些企业还没有实现自身造血,还没有在技术研究上形成牢不可破的壁垒,还没有打开更广阔的商业化空间。从目前已披露业绩数据的AI公司来看,收入高速增长、高亏损、高投入是AI公司的普遍现状,虽然之前获得了巨额资金,但未来发展仍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

就收入而言,公司如迪法恩斯、从云、易图等。都有几倍的年复合增长率,但从规模上来说都不如商汤。根据《财经》披露的数据,去年商汤营收超过50亿元,而从云和易图刚刚分别超过8亿元和7亿元,去年上半年营收不到6543.8+0亿元。

虽然营收保持高速增长,但仍难逃亏损。前述媒体披露,商汤2017和2018年度净利润分别为110万元和0.59亿元,但去年未实现盈利。迪法恩斯从2016到2019累计亏损高达96亿元,从2017到今年上半年累计亏损近73亿元。同期,从云和云知声也分别亏损了近23亿元和9亿元。田芸李飞从2017到今年前三季度亏损总额超过65433。

即使扣除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或股权费用等非经营性因素的影响,很多企业仍然出现重大亏损。如果扣除该数字,亏损仍将达到近23亿元,云将亏损11亿元。与此同时,这些企业的R&D投资也保持增长,占收入的100%以上,这已成为亏损的主要因素。

在商业布局上,企业扎堆严重,应用领域重叠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AI四小龙”都是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都有安防和金融领域。智慧城市/园区、医疗卫生、交通运输、商业零售等领域也是很多企业同时看中的赛道。这也和行业整体情况一样。艾媒咨询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安防和金融是AI应用最重要的两个场景,去年占比分别为53.8%和15.8%,合计接近70%。

然而,虽然“AI四小龙”都是以计算机视觉起家,但在发展路径上却逐渐显现出差异。商汤的打法是广撒网,覆盖更多行业,鄙视则是通过开放、平等的方式构建行业生态。从云构建了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基于算法和芯片整合了多个技术领域。与此同时,AI企业核心化建设和软硬件一体化也正在成为行业的发展趋势。

不少业内人士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认为,AI行业已经进入优胜劣汰阶段。虽然这些独角兽已经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商业验证,但是如何挖掘更多的场景,深度食用,仍然是一个挑战。这需要通过提升自身的技术或服务来构建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从未在更大规模或更广范围内推广应用产品。

但对于目前普遍亏损的AI公司来说,这仍然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上市将为这些公司提供更多的弹药。很多公司在招股书中都提到,融资渠道相对单一是他们的竞争劣势。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AI应用市场,如何获得扩大企业规模所需的资金,被这些公司认为是制约其快速成长的重要因素。

随着AI公司开始上市,烧钱大战也随之而来。目前提交科创板的4家AI公司中,

易图募资金额最高,达到75亿元,从云和田芸李飞也分别达到37.5亿元和30亿元,云知声募资超过9亿元。AI技术及相关系统或平台研发是集资的主要流向。例如,根据数字,70%以上的资金将用于芯片研发、基于视觉推理的边缘计算系统和高级视觉智能计算平台。

这些项目仅靠这些公司目前的现金流难以支撑,技术仍将是AI公司未来投资的重点,这将可能继续成为企业利润的障碍。事实上,目前AI行业更多的技术表现为优化而非颠覆。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实力还是比较浅薄的。要保持竞争优势,就要不断优化或开发高端技术,这必然意味着更大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