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全国高考二卷中国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
严武初秋的军事城市[注]
萧瑟秋风卷入昨夜驻军;环顾四周,却见西方明月,冷云滚滚。
一再命令勇敢的士兵追击敌人,不让敌人一匹马从战场上逃回。
[注]严武(726-765),华阴(今陕西)人。曾任我驻成都尹、剑南使,广德二年(764年)秋,带兵西征,大败吐蕃军七万余人。
(1)这首诗的前两句描述了什么?有什么寓意?
(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受?请简要分析一下。
答(1)夜,秋风,汉关,韩云,冷月,西山。这首诗的前两局描绘了初秋边境一片阴沉而密集的夜景。暗示着边境局势的紧张。(2)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一名戍边将军的英雄情怀。第三句是部署,力争进攻,表现出高昂的士气;第四句是关于消灭敌人的决心,表现出必胜的信心。
考点第一题: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能力水平为鉴赏评价e。
第二个问题:评价文章的思想性和作者的态度,能力层面是鉴赏评价e。
分析第一题考察意境意象,注意点出意象,分析画面时注意时间、地点、整体特征。分析这个问题的寓意,就要注意注解的提示作用(“击败七万多人的吐蕃军”)。第二题考察诗歌的思想感情,要注意分析第三和第四首具体的诗歌。写诗题,一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要理清答题思路,三要注意诗注的提示作用。
思维分析第一题:分析诗歌的“意境”,答题思路:第一步,描述诗中展示的画面。第二步,总结景物营造氛围的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意义。
意境(氛围)特征的术语有:孤独与寒冷、宁静与美丽、雄伟与壮丽、萧瑟与苍凉、宁静与静谧、瑰丽与美丽、充满生机、瑰丽与壮丽、虚幻与空灵、寒冷与压抑、繁华与热闹等。
第二题:“思想感情”分析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绪。第二步,有机融合,精准表达。
诗歌鉴赏安史之乱后,吐蕃入侵成为干扰唐帝国的重要外因。广德元年(763年)十月,正当唐军忙于收拾安史之乱的烂摊子时,吐蕃贵族武装大举东侵,连破景明二州,攻占唐都长安十三天。入侵被唐军击退后,从与四川接壤的南路进攻唐朝,并于同年12月连破嵩、维吾尔、宝州、云山两座新城。
广德二年春,严武接替高适,再次担任本报剑南记者。他一到就密切关注军队的训练。当年秋,破吐蕃精锐部七万余人,收复党沟、延川两城。这首诗是他破吐蕃入侵的纪实。
前两句“昨夜秋风入汉关,月借新月满西山”,开门见山,指明了诗人进城的时间地点。“昨夜秋风”意为秋天刚到,紧扣诗中“初秋”二字。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从“风”的细微变化中准确把握秋天到来的信息,说明他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人的动向观察入微。对于中国古代边疆的游牧民族来说,秋高气爽,马肥壮,秋风正是他们入侵内地的有利季节。所以,昨夜秋风一到军城,诗人就夜不能寐。他在月光下登上城楼,极目远眺,“新月”、“月亮”和岷山尽收眼底。边境初秋的夜晚,冷月阴云密布,山野一片苍白。整个夜景弥漫着沉重的寒意,给人一种无形的压迫感。第二句中的一个“满”字,凸显了战前的阴郁肃穆气氛。总之,前两句说的是风景,但风景中有人物,有情怀,详细展现了主在战斗前夜的宁静中,细致观察敏捷思维的精神一面。
诗的最后两句“更欲飞而力骄,不送一马回战场”,是统帅兼诗人大人下达的战斗命令——将士们必须再接再厉,追击敌军,彻底歼灭,不要让敌军独自逃回敌营!“更催”“不送”四个字,果断有力,显示了主的果断刚毅和必胜的信心,洋溢着边防战士保疆卫国的激昂爱国热情。
这首诗大胆运用开合跳跃的笔法来写风景,抒发感情,增加了诗的信息容量。前一两句描写的是风景,但风景中包含了感情,指出主公已经快速准确地掌握了敌情,说明在军事行动之前就已经认识了自己,掌握了军事主动权。所以,打胜仗不是鲁莽男人的谎言。有了这样扎实的思想作为基础,三四两句的跃动和抒情显得既灵动又有内在的承袭于上,让人感觉自然可信,英气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