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一中的历史沿革

1897年,殷珊乡绅、改革家徐淑兰捐资1200元,从山阴县沙祖、邵军茶办筹得4000余元,模仿盛宣怀创办的天津中西学堂,在一所二级学堂(相当于一所中学)的监管下,创办邵军中西学堂,由浙江巡抚廖寿丰记载。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时任北京翰林院编修的蔡元培认定清廷政治改良无望,于是弃官归邵,受聘为邵县中西学堂校长。蔡在事业之初,就计划建立一个筹集新书的图书馆,手工订购15外借图书,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国学水平,因材施教。

1899年7月,学校更名为绍兴府学校。蔡元培招师,推行新式教育:购置科学仪器,改革课程,编辑教科书,先后增设日语、体操、测绘、物理化学等课程,并率先引进外籍教师。

1900年,蔡元培因不满守旧派的反对和校董的干涉而辞职,学校停课一年。

1901年,何守章成为该校校长,招生重新开学。

1902年,校舍迁至龙山书院(现绍兴浮山公园烈士纪念碑底座周围),学生人数增至80余人。并开始开设自然史课程,历史和地理也从语文中分离出来,分门别类。

1902年4月,少叔八一的公用经费被提取作为办学经费,积善书院原有财产的一半被挪用。自此,学校正式成立。

1903停止课程附中学生,附中正常系,定员20人。

从1906更名为绍兴附中。

1906 12、建仓大桥实验所改为附中学校新教学楼。

1907年开始修建校舍,同时派人到上海购买更多书籍,到日本购买大量理化仪器、化学药品、博物标本、生理模型、运动器材。

1907年7月,仓桥(现址胜利西路213号)新校舍竣工,占地50亩,初具规模。即开始招生,当年有116名学生。

1908,学制改为四年。

1910年9月,周树人(鲁迅)来我校担任督学兼博物老师一年。

1911年,浙江省咨委决定学校改为省立学校,经费由省统筹控制,更名为浙江省第五中学。

1911年11月,绍兴军政分府派员接收该校。

1912,更名为浙江省第五中学,3月开学。此后,学校经费从各省图书馆开始,校长是省教育行政部门。

1921三月,校友会第一次成立,校友会基金成立。

1922颁布新学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开始招收三年制初中两个班的新生,停止招收旧体制新生。

1923年8月,浙五师并入学校,仓桥校舍为中学部,龙山校舍为师范部,设置三年制师范部。

8月,1926,三年制高一一班开始招生。

1927,高中停课,学生转入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

1928年春,绍兴县女子师范学校并入学校师范部,女教师旧址(现北海小学)改为五中附小二部(后改为绍兴县第三小学)。

1929年8月,师范部停止招收新教师教授科目,开设为期一年的教师培训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和现任小学教师进行培训。

1932,样板间(自习室、宿舍)制度试行。

1933年7月更名为浙江省绍兴初级中学。

1936年秋,成立简单师范系。

1938秋季恢复高中,招收初一新生一班,初二新生一班。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故更名为浙江省绍兴中学。

1939年5月,侵华日军飞机三次轰炸少城。教室和宿舍严重受损。

65438年6月至0939年7月,辗转朱莉兰亭、祈福、方泉、乔峰、诸暨花明泉,继续恢复教学。

1940年迁至盛县崇仁镇碾坝渡复课。

1941四月,绍兴失陷,仓桥校舍被敌人占领作为兵营。

6月0日,复课。

1941年8月,迁回盛县碾坝渡,称第一省立临时中学,高中、初中、建始学生700余人,建始部迁至夏香村。

1942年2月更名为浙江省绍兴中学。

1942年5月,日本侵略者再次南侵,朱升沦陷。该校师生又分批南撤,经新昌、磐安、东阳、缙云、丽水,直抵宣平、瑞安。中专生分别并入省第二临时中学和省第三临时中学,简师生分别并入省金华师范学校和省温州师范学校。

1943年6月,省教育厅任命赵再良为校长复学,在天台街镇找到校舍,9月开学。

1944年2月,天台柘溪村另选校舍,直至抗日战争胜利。

1945 10月,接收仓桥校舍。

1946 65438+10月,搬回绍兴。

1946年5月,校友会会员大会召开,通过了“动员老少叔齐一校友组织校友支部”案。

3月1947,举行50周年庆典大会等纪念活动。1949年6月,绍兴军控委委派梁耀东为代表接管学校。

1949年7月,学校董事会成立,绍兴县西林初级中学(原绍兴县中学)并入学校,校址设在学校分校(现胜利西路563号大同学校)。

1954,被确定为浙江省重点中学。

1955年4月更名为浙江省绍兴中学。

1956,所有中学均以序号命名,学校更名为浙江省绍兴第一中学。

1961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学校重组“三场”。

65438-0962开始组织教改试点班,进行语文、数学、外语等科目的改革实验。

1966年6月,“文革”运动席卷绍兴所有中学,学校被迫“停课闹革命”。初中连续两年停止招生,高中连续四年停止招生。

1968,初中恢复招生,学制改为两年。

1970,高中恢复招生,学制改为两年。

1977,恢复高考制度。从1978开始,实行“调整、改革、整改、提高”的方针。学校从整顿教学秩序入手,落实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中学工作暂行规定(试行稿)》和省教育厅颁发的《浙江省中小学教育管理暂行规定》,落实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稿)》和后来的《中小学生守则》。

1978恢复初高中招生统一考试制度,初中学制恢复为三年。学校被定为省、地、县重点中学。

1980,高中学制恢复为三年。高一开始实施六年教案。

从1980开始实行班主任特殊津贴。

1981 2月,浙江省政府批准学校为全省首批18重点中学之一。

1981实施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进行新东教学楼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学校鲁迅纪念室。

6月,1981,高中复习班停课。

1984年7月,学校总体规划编制完成,新图书馆和学生宿舍陆续完工。

1985增加民族初中班,9月份第一次招收50名藏族学生,以后逐年招收,满额200人。

1985 65438+2月,新西教学楼竣工。

1986,中等教育体制改革,转型为普通高级中学,停止招收初中新生。绍兴市实行高中分区招生,高中生的情况开始发生很大的变化。为了加强德育工作,学校成立了政教处,原教导处更名为教务处。

1988年5月,文革时期物资局占用的房舍被收回。

1990,被评为浙江省先进学校。

1991年65438+2月,鲁迅工作室和鲁迅陈列室重新布置,对外开放。

1992年3月,95周年庆典。

1993,香港江浙协会捐赠的计算机教学中心开业。

1994 11月,被列为绍兴市重点高中建设重点。

1995年6月,学校党委成立,于吉任党委书记。

1995年9月,建立校长负责制。

1995 10月,成为浙江省认定的13省级重点中学之一。

1998年2月,被评为浙江省文明学校,浙江省十佳肩并肩教师扶贫学校。

1999年2月被评为浙江省中小学普及实验教学先进集体、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2004年,我们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博文中学和伯乐集团签约。

2006年6月被授予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2006年8月,绍兴一中实施“四独立”。成立一中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使学校组织者和管理者真正分离。

5438年6月+2006年2月,荣获“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绿色学校”、“浙江省学生军训先进单位”等称号。

2008年,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学校开始在高二、高三年级开设选修课,实行分班教学。

2009年5月,被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列为学生基地。

2009年6月,Xi交通大学授予“优秀生源基地”称号。

2010经教育部批准,学校与美国佛蒙特州林顿学术高中合作开设“中美班”。

2011 5月,绍兴一中校友会成立。

2011年6月与香港彩凤中学结为姐妹学校,与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上海市金山中学成为“长三角网络结对学校”。被确定为优质生源基地并被清华大学“领军计划”推荐,被中国人大“校长直通车计划”推荐。初中开始实行“推荐生”制度,学校招收第一批推荐生(50名)。

2012年5月被台湾辅仁大学确认为中国大陆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学校,被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确认为生源基地学校。

2013年2月,高一第一学期后试行文理教学。

2013年6月,高一新生招生增至18班。

2013 165438+10月,搬迁地点为城北镜湖。学校档案由省档案馆审核。

2014年8月,绍兴一中2014-2016发展规划通过专家论证,确定了“求真育人”的校训和“成人、成才、成材”的办学理念。

2065438+2004年9月,国际班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