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声分析与写作在音乐实践中的应用

如何在实际音乐创作中运用和声与声学课程,很难一概而论。这是因为音乐创作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所以和声的运用有一定的复杂性。苏霞曾出版过一本书《和声的技巧》,谢功成、马国华、童仲良、赵德义合著过一本书《和声应用教程》。虽然两部作品都触及了和声运用的一些问题,但前者只是阐述了和声技法的一些表现手法,并没有从实际创作出发,系统地阐述如何在整部作品中配置和声。后者的作品内容是和声理论与创作的桥梁知识,但离如何在真正的具体创作中运用和声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本文从具体创作的角度,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和声的运用。

首先,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弦

和弦的选择是有一定目的的,一般由旋律的走向、风格、意境决定。具体做法如下。

1.和弦的灵活选择

而声学是有功能的,但是和弦的搭配没有固定的模式。一般来说,如果旋律需要轻和弦来表达安静舒适的意境,往往会使用一种功能性较弱的和弦,或者减少和弦的数量,或者避免使用强度较强的和弦。如果旋律的某些部分需要纵向加强,一般在旋律的高潮处、情绪突出的地方、句首、重要节拍处,常使用变音和弦、大七和弦、九和弦,使纵向声音明亮或突出。如频谱示例1:

最后一个例子,旋律高潮部分用了“ⅳ7”和弦,同时加了一个声部,使声音明亮,突出了热爱毛主席的心情。

2.和弦的动态选择

对于一些需要在情感上突出的进行曲或大型旋律,和声中经常使用一系列强和弦。其目的是为旋律锦上添花,增加纵向和声的力度,服务于作品的意境。

动态和弦的选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和弦进行(或张力)的倾向,比如ⅳ或ⅱ-ⅰ的倾向没有ⅴ、ⅶ或ⅷ 7-ⅰ强烈,而ⅲ或ⅵ-ⅰ的倾向没有ⅳ或ⅱ-ⅰ强烈。此外,和声的另一种动态级数是指和弦级数的根音关系,例如根音上的四度和声级数为强,下三度为次强,上下二度和声级数极强,上五度弱,上三度加倍弱。和弦进行的上述两个方面的特点为和弦进行趋势的选择提供了素材。比如配乐例2《国际歌》结尾的和声,就是从大纲开始第四度进行的。正是由于这种强有力的动态和弦进行,革命者强烈的革命意志才得以表达。如配乐例2:《国际歌》德格特的歌。

3.颜色和弦选择

所谓色彩和声选择,就是和声的功能逻辑、调式、调性脱离功能。其类型包括大和弦、小和弦或七和弦并行进行而不求解、功能逻辑中的偶然处理、同根和弦大小的突然变化、线条结构中的色彩变化、同音异义系统的相互替代、和弦和声(即和弦外音)音的使用等。它的用法主要是烘托文字来描述歌曲和音乐的意境。如谱例三:“白云飘向何方?”涂志久

最后一个例子,连续减七和弦,还没解出来。它主要描述了五彩缤纷的声音的内在含义,以衬托白云漂浮的地方。

4.和弦的视觉选择

和弦的生动选择是指和声模仿自然声音,如与锣鼓、钟声、自然景物有关的打击乐器声音等。实践中可以使用传统和声,但更多的现象是用四五度、附加音等现代和声手法来描述的。如楚王华的《翻身之日》,用“G”和“D”重叠五次,加“# C”模仿打击乐声音;涂志久的《推车曲》模仿了汽车的声音,生动地运用了和声材料来表现音乐的意境。如黎英海的《庆翻身》,生动地模仿了锣鼓声,有二度或五度的重叠和声和附加音。

第二,创造性地安排和谐的结构和布局

和谐的结构和布局,就像建筑中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一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音乐创作中,无论是一个乐句、一个段落,还是一个完整的小、中、大音乐的和声配置,一般都要考虑和声内部的不同发展、停顿、连接和纵向思维的问题,以达到音乐结构的整体性和新颖性,这种广泛的思维一般表现在和声的结构和布局上。

1.音乐部分的和声结构

和声结构是指和声的顺序、发展和变化以及和弦本身的结构形式。在一首乐曲的和声结构中,有多种类型,如两句式、四句式等,它们往往是根据歌曲的风格、乐曲内部的对比、情感的转换而设计的。这些类型包括:

①两句诗

完整的两句韵文在民歌中常见,第二句的和声结构在和声的运用上一般是重复的(或基本重复的)。这种和声顺序的安排,目的是为了加强第一句话和声的印象。如李海鹰伴奏的《陕西民歌》,其旋律速度略快,上下句前半段基本一致,所以和弦结构创造性地采用了衬托式的重复写法。如光谱例4:

除了上面提到的重复和声结构,第二句的前半句和第一句的前半句形成了比较的和声运用。这个和弦的顺序和发展主要是挖掘音乐情感的内涵,用对比变化来写。比如《小兵进行曲》

在最后一个例子中,两句的旋律完全相同,但为了加强进行曲上下句的对比,第二句创造性地采用了走调和弦结构的方法。

除了上述情况外,两句韵文与和声的搭配方式有很多种,甚至同一个曲调也有很多种搭配方式,但基本都是以旋律情感为前提,从和声功能、力度、色彩或增强音感等方面考虑和声结构的运用。以上两个例子各有目的。

②四句诗

一般来说,有些四句段子基本上是由两句段子发展而来的,其类型有重复的四句段子(一般是第三句重复第一句)和不重复的四句段子(如刘迟的《吾国》)。此外,还有对比鲜明的四句式段落(一般第二句或第四句在新调性,或走调等。)和过渡段落。在和声结构的安排上,与两句具有相同的目的性和创造性。比如黄自的《下江陵》的旋律就是一个过渡结构,在和声上也是作为一个过渡结构来处理的。具体安排是:黄自的《下江陵》

上例歌曲和声结构的编排特点是:第一句中,作者选择I-V的和声进行重复,目的是加深I-V的和弦音印象,主要体现歌曲第一句的意境。第二句有了新的调性,使声音焕然一新,又由于使用了属于走调的七和弦结构,声音在新颖的情境中充满了力量,体现了“千里江陵一日”这句话的旋律意境。第三句是转折句,和声结构表面上选择了原调的第二级作为结尾。实际上,为了从音色上体现转折句的意义,作者把它留给了一个小调,结尾和弦实际上是一个半终止的变与变,并且由于的存在

从属和弦出现,音响效果保持动态。在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属于离调的和弦,在保持力度不变的情况下成为整首歌的完全终止,在原曲的主和弦上结束,达到首尾呼应,体现了歌曲转场的句法意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从调性变化,还是和弦结构的运用,都创造性地安排了和声序列,让人感觉音乐声音古朴典雅,意境适宜。

一个段落的和声结构除了两句体和四句体,还有三句体、五句体、六句体甚至多句体。在三句体中,一般是由两句体展开或四句体压缩而成。五句或六句的文章一般是由四句体扩展而成的。因此,在和声结构的编排上,要根据音乐段落句子结构的变化进行相应的编排。比如一段五六句的短文,根据一段四句的和声结构,可以在一两句中做一些重复的和声结构安排。在三句体中,第三句通常以终止的方式排列。如果第二句和第一句之间旋律平和,可以选择重复和弦排列。如果旋律有转折,也可以选择比较和弦安排。每个和声也可以根据音乐的意境进行不同的编排。如四川民歌《兰宫调》(杨彼得伴奏),三句风格各异,和声各异。

2.通道的和谐布局

和声布局是指在音乐的音乐结构中如何创造性地进行整体布局的问题。虽然种类繁多,处理灵活,但有以下方法可供参考。

①在二声部或三声部的音乐中,通常会有比较乐句或比较乐段,所以在和声结构的安排上要做相应的变化。一般来说,根据一首乐曲的意境,在转折处可以采用新的调性和弦,也可以加强功能和声或色彩和声进行,与前后乐句或段落形成适度的对比,从而达到整首乐曲既对比又统一的效果。(如黄自《下江陵》中新调性的对比写法,将部分与全曲有机结合)。

②在二部或三部音乐中,乐句或段落前后一般没有转折,所以在和弦结构的设计中,可以根据情况的需要,运用功能性、色彩性、反复性、动态性或选择性等和弦来设计乐句或段落的和声结构。例如,在频谱示例5中,使用谐波重复来增强纵向声学印象。

(3)使用的和弦数量多。为音乐设计和声结构时,以三和弦和七和弦为主,从属和弦、从属和弦等其他和弦只少量使用,做到画龙点睛,及时使用。

④为音乐设计和弦结构时,要处理好音乐大、小高潮的和声设计,做到起伏分明。此外,还要节约和声材料的使用,用简洁的方法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