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意象(古汉语)
解读高考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
2002年全国高考题17,鉴赏李白《春夜洛杉矶闻笛》诗中“折柳”的意义和作用。很多考生要么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要么就是自大。因为“折柳”的寓意影响了第二题的思路,所以该题得分普遍较低。原因是不知道古典诗词中很多意象都有特殊含义。为什么「折柳」有「送别与留恋」的意思(试题答案)?据《黄图三辅桥》记载,“灞桥在长安东,是一座跨水之桥。汉族人把他们的客人送到这座桥上,给他们送别。“原来‘折柳’是汉代的送别习俗。汉乐府里有一首《折柳》,表达了离别之旅的痛苦。再加上这首《谁经不起想家?“理解了上下文,意思就自然明了了。由此,我们不禁熟悉了2003年古诗词鉴赏备考复习中一些常见意象的含义。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是非常微妙和简洁的。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感情的直接表达,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一件事一件事的表达。写风景的时候,他们用风景来抒情,咏物的时候,他们表达自己的心声。这里写的“景”和“物”,都是客观的“意象”;借景表达的“情”,咏物表达的“志”,是主观的“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象”。它不仅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思想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在于他能够创造一个或一组小说“意象”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另一方面,读者只有在理解意象意义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因此,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诗歌意象的解读为切入点,以诗歌意象的熟悉为突破口。下面,笔者分析一些常见图像的含义,供同学们复习备考。
月亮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用月亮来烘托感情是常见的笔法。一般来说,古诗中的月亮是乡愁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脚一线明,岂有霜也?抬起头来看,我发现这是月光,再次下沉,我突然想到了家。”这首诗表现了李白怎样的感情?乡愁。诗中的月亮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客观意象,而是一个饱含诗人情感的意象。杜甫《月夜忆兄弟》:“他知今夜露珠将霜,家中月色几许明!."露水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觉就是今夜;月亮处处未知,故乡更亮,因为思念哥哥,思念家乡。诗人以幻想为现实,以此来突出他对故乡的怀念。唐朝王建写《十五夜望杜郎中》:“今夜月满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以委婉的提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的普遍人情,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家乡朋友的深深思念。除此之外,还有唐代张九龄的《沧海桑田月色起,此时天边* * *》(望月思一远)、《欲问乌江不来此,梦中见》(唐代王昌龄《曹宅夜饮,李昌》)等诗句。
菊花菊花不能与牡丹相提并论,也不能与兰花相提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赞美它坚强的性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晨饮木兰露,暮吃秋菊失美。”诗人以饮露食花来象征其品格的高洁。唐元珍《菊花》:“秋丛似道士,越围越斜。不是花中偏爱菊花,而是这花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定和高尚品格的追求。其他如“宁可捧香于枝头而死,不可吹于花间”(郑松小思《冷菊》)、《孤东里湿露,泥沙照前金》(宋范成大《重阳后两菊》)等诗句,都是用菊花来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人格的写照。
梅花先开寒,后引花开香。因此,梅花和菊花一样,受到诗人的推崇和赞美。宋代诗人陈亮的《梅花》:“一花先骤变,万花后香。”诗人抓住了梅花最先开的特点,写出了敢为天下先,不怕挫折的品质,这不仅是咏梅,也是在赞美自己。王安石梅花:“远识非雪,因有幽香。”诗中既描写了梅花因风而远散的原因,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洁洁白,收到了好香好色的艺术效果。陆游名句《咏梅》:“散成泥,碾成尘,唯有芬芳依旧。”梅花是用来形容一个人被摧残的不幸经历和不愿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元代王冕《墨梅》:“不要夸其好色,只留空气清新干爽。”也是梅花体现了它不甘随波逐流,浅薄而深刻。
松树是抗击霜雪的典范,自然是赞美的对象。李白《赠书奉黄裳》:“望君松,但慎勿桃李。”魏总是奉承有权势的人,李白写诗劝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时的刘真送给弟弟:“不患寒,松柏有性。”诗人用这句话鼓励他的堂弟要像送松柏一样忠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尚的品质。
莲花与“莲”、“惜”同音,所以古诗词中有很多关于莲花的诗词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州曲》:“南唐秋采莲,莲过头顶;低头去拿莲子,莲子绿如水。”“莲子”的意思是“小早川怜子”,“绿”的意思是“清澈”。这里既有真实的,也有想象的,意思是双关的。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用来表达女人对所爱的男人深深的向往,以及爱情的纯洁。金《四十二子夜歌》中的三十五首:“雾露莲,莲不清。”雾中的露珠隐藏了荷花的真面目,荷叶看得见却不是很清楚。这也是谐音双关的一种方法,写一个女人隐约觉得那个男人爱她。
悬铃木是荒凉和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秋长信诗》云:“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夜不卷霜。熏玉枕无彩,长卧听南宫。”它是关于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女孩。在一座荒凉寂寞的宫殿里,她独自躺着,听着宫漏。诗的第一句以井边一棵黄叶梧桐开头,烘托出一种萧瑟清冷的气氛。元代诗人徐在思写过《双引水夜雨仙》:“一声叶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梦过三更。”用梧桐叶落,雨打芭蕉,写下你所有的心事。其他如“一叶一声,空阶滴水至光”(唐雯听云《更漏》),“梧桐更潇潇,直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慢声》)等等。
在古老的杜鹃鸟神话中,蜀王杜预被迫让位给朝臣,隐居山林。他死后,他的灵魂变成了一只布谷鸟。因此,古诗词中的杜鹃就成了苍凉和悲伤的象征。李白《听说王昌龄移左,龙标瑶有此信》:“华阳坠地,文道龙渡五溪涧。吾心忧明月,吾将随风至夜郎溪。”布谷鸟是一种鸟。写第一句就是眼的场景,在萧瑟的自然风光中传达离别和悲伤的感觉。三四句话以呵护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了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深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夜半,中庭恰放梨花雪;梨花雪铺天盖地,杜鹃花哭血。”夜半时分,月光洒在院中雪白的梨花上,布谷鸟在哀鸣,让人更加思念亲人,感到心酸。诗人通过描写悲伤的景色来表达他们深深的乡愁。其他如“孤亭春寒,斜阳暮中杜鹃声”(关《走在沙上》),“子规夜半还泣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凌《送春》)等,都是用布谷鸟的哀鸣来表达自己的悲凉或思乡之情。
鹧鸪鸟和鹧鸪的意象在古诗中也有特定的内涵。鹧鸪的歌声让人听起来像是“我离不开哥哥”,非常容易勾起旅途艰辛、充满离别的联想。如“秋暮苍茫草明,鹧鸪啼远”(唐代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晚江忧,山深鹧鸪闻”(辛弃疾《菩萨人,写江西一壁》)。
寒秋后的蝉活不长。一些秋雨过后,蝉会发出几声断断续续的呻吟,生命危在旦夕。所以,心寒就成了悲伤的代名词。如唐代罗的《咏蝉》开篇两句:“西地蝉鸣,南冠客思深。”在沉默中歌唱,使自己在监狱中深深想家。宋代诗人柳永开篇:“寒蝉悲,长亭晚,阵雨初。”在直接描写离别之前,“悲戚”的感觉已经充斥了读者的内心,酝酿了一种可以触摸离别的氛围。《寒蝉鸣我这边》(三国曹植《王彪作白马》)等诗也表达了这种感情。
红岩红岩是一种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移,常引起思乡之情和漂泊之悲。如隋朝人薛道衡写道:“人归雁阵,花前思。”早在花开之前,我就有了回家的念头;但是当大雁返回北方时,人们还没有回家。诗人在北朝为官时,曾向南朝派遣使节,写下这首思乡诗,含蓄婉转。也有鹅写的思念,如“夜闻鹅思乡,新年病”(欧阳修戏答元稹),“几时星横楼,箫倚楼有声”(唐代赵薇《长安秋望》),“星寒碧池,鸿雁悲红风”(。还有鸿雁所指的书信。红岩传的典故大家都很熟悉,红岩在诗歌中作为信差的应用也很常见。比如“雁过不答我,江水尽秋水”(杜甫《致天空尽头的李白》),“言溯传书,湘艳染更泪”(李商隐《李斯》)。
此外,还有用梅子的成熟比喻姑娘的留恋,如“回望门口,却闻梅子”(李清照《垫江唇》);用浮云比喻漂泊的游子,如“我要在浮云中想起你,所以在夕阳中想起我”(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夫妻,如“成功了为什么不放弃生命?宁为鸳鸯不为仙”(唐·鲁《古意长安》);丁香指的是悲伤或者情结,比如“自从南浦别,我一直担心看到丁香结”(唐牛乔的《感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