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乡村大道教案。

正文《乡村大道》是郭小川在20世纪60年代写的一首诗,描绘了乡村大道的独特风光,歌颂了劳动人民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诗歌很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激情,鼓舞人心。但由于这首诗所描述的场景离现在已有四十多年,郭小川的诗富有哲理,深刻而发人深省,充满了真挚的革命激情。学生很难真正理解这首诗,理解它的内涵。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传播材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各种阅读方法,我可以感受和品味诗中所包含的内容,欣赏它的形式美。教师在整个课堂中起到搭建平台的作用,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为学生创造一个独立、开放的提问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活动,亲身体验,与诗人的心灵碰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阅读课文。

2.掌握本课要求写的七个新单词。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诗歌的内在美和形式美,感受朴实的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进取精神。

4、理解文本,理解诗的内涵:走过风雨,人生才有意义,更美好。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乡村大道”的含义。理解诗最后一句的意思,让学生明白,要经历很多磨难,才能体会到人生的伟大。

教学过程:

第一,讲新课。

1同学们,中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其实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这个“路”是什么意思?我们将要学习的第十单元“路”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介绍了“路”的不同含义。今天我们将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乡村大道。

2.在黑板上写下“国家”。说说你心目中的国家吧。加上“大道”。大声朗读题目。

3.看完题目你有什么疑问?人家说乡村路,为什么作者说乡村路?乡村大道有什么特点?乡村大道是什么意思?……)

第二,交流信息,了解写作背景。

1.学生交流郭小川的个人信息。2.老师介绍《乡村大道》的写作背景。

第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模仿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

2.自己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正确读发音,读句子,自己解决不熟悉的单词。)

3.检查阅读情况。

(1)请四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声音洪亮,发音准确,句子通顺。(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完后按要求评价。)

(2)同桌分段阅读课文,阅后交流,注意同桌的意见。

(3)一起读课文。要求准确流畅。

四、创设情境,感受课文内容。

1,学段1。

(1)自己读课文第1节,边读边在课文中的比喻句下面划上“~ ~”。(2)与全班的交流。

(3)引导比喻句的阅读。

(4)诗人把乡村道路比作什么?从这个比喻中,你知道乡村大道有什么特点吗?

(5)沟通。这条乡村大道的特点是又长又宽。)

(6)展示课件,展示乡村道路的长而宽的图片。指示带着感情阅读1章节。

2.学习第二部分。

(1)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节。要求:默读课文,边读边用“~ ~”在课文中的比喻句下划线;通信:诗人把乡村道路比作什么?这一节描写了乡村大道的什么特点?怎么理解呢?

(2)小组交流后与全班交流。老师随机指示读两个比喻句,并读出它们的曲折。

(3)播放课件,展示乡间小路陡峭曲折的画面。

(4)借助课件,自读第二段,体会乡间大道的险峻曲折,重点阅读《至少九曲八折》和《黄河之波不止》。

(5)一起读第二节,读出自己的经历。

(6)看课件,师生合作读1和2。教师朗读比喻句,学生朗读下列句子。

诗人把乡村道路比作一座长桥,一条丝绸腰带,一条陡峭的黄河和一条干涸的沟壑。为什么诗人把它比喻得如此形象?这与他的生活背景密切相关。那么,这首诗的哪一节描写了诗人在农村的生活呢?

3.学习第三部分。

(1)自己读第三节,心想:这一节你都读了些什么?(2)与全班的交流。

(3)学生提问。比如“为什么来的都很有前途,不来的都要老死不相往来?”

(4)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朗读第二句。

(5)讨论:诗人为什么要写他在农村的生活?

(6)沟通。这段农村生活也是诗人人生的起点。)老师随机指示读句子1。

(7)一起阅读第3节。

4.学习第四部分。

(1)默读第四节,思考:这一节和前三节有什么关系?

(2)点名回答。(最后一节是对前三节的总结,是前后的关系。)

(3)你从阅读中体会到了什么?

(4)沟通。教师根据交流情况,引导学生讲自己前三段的经历,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的人生之路,就像这条乡间大道一样,不会一帆风顺,而是曲折、坎坷、非常陡峭。只有经历磨难和考验,他们才能体会到人生的伟大和多彩。)

(5)带着自己的经历和激情阅读第4节。

第五,情感升华。

1,以前的同学质疑:为什么题目是《乡村大道》?现在,谁来告诉你你是怎么理解的?

2.学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3.带着感情读完全文。

课后反思:

1.从单元主题入手,引导学生质疑,激活思维。本单元的主题是“路”,学生对“路”的理解难免片面和狭隘。为了让学生对“路”有更宽泛的理解,我先引入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引起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让他们明确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题目是教材的组成部分,师生与课文的对话要从题目开始。在黑板上写题目的时候,我写了两遍。我先是写了“国家”,引导学生从情感上理解国家,然后我在黑板上写了“大道”,引导学生看主体,提出质疑。经过思考,同学们提出了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题目是《乡间大道》?乡村大道有什么特点?乡村大道是什么意思?.....这样就把题目和课文紧密联系起来,把对题目的理解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此外,在理解课文时,引导学生对难句提出质疑,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自我思考和探索,培养了学生质疑和释疑的能力。正如教育家布鲁贝克所说:“最精致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2、以阅读为导向,引导学生感受。语文教学是一首诗,一首充满激情的诗。语文课要体现“书声朗朗,情意绵绵”。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多种阅读方法”。这门课的教学就突出了这一点,重在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教师示范阅读、学生自主阅读、默读、师生合作阅读、共同阅读、音乐朗读等多种方式。,学生可以在阅读中感受诗歌的内涵。老师不做过多的解释,只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加深理解,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感受和思考,受情感的影响。

课前准备:安排学生收集诗人郭小川的资料。

郭小川(1919 ~ 1976),本名郭恩达,当代著名诗人。河北丰宁人。65438年至0933年,赴北平,就读于高等师范院校、工程学院补习班,参加抗日救国活动。诗歌创作始于1936。他一生写了许多反映人民火热生活的诗歌,被誉为“战士诗人”。他的诗思想丰富,感情真挚,豪放洒脱,句子铿锵。他的诗歌风格被称为“新辞赋”。他的著名诗歌有《团泊洼的秋天》、《边疆新歌》、《乡村大道》、《三门峡》、《蔗林-绿幕》、《将军三部曲》等。他的诗歌创作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