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豪黄鹤楼的原文、注释与赏析

崔豪黄鹤楼

崔豪(704-754),汴州开封府人。唐玄宗是开元十一年的进士。他才思敏捷,擅长写诗,是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远传》与王昌龄、高适、孟浩然等都有提及,但他的仕途跌宕起伏,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历史记载不多。

昔日的仙女已乘黄鹤飞走,只留下一座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千百年来不见悠悠白云。

汉阳的每一棵树都因阳光照射而变得清澈,鹦鹉洲被甜美的青草覆盖。

但我望向家乡,暮色渐浓,江波上弥漫着悲伤的薄雾。

黄鹤楼是中国四大著名建筑之一。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豪的七律是最好的。这首诗不仅是崔豪的名篇并代代相传,而且还为他奠定了终生的头衔。《唐诗三百首》把这首诗列为七律之首。《苍话》说:“的《黄鹤楼》应为唐代七言诗之首。”

注1。黄鹤楼:旧址在今武昌桥头黄鹤楼上,背靠蛇山,远眺长江。2.前生:传说中的神仙。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三国时期蜀人惠渡鹤升仙,曾在黄鹤楼上歇息;据说,咸子安曾经乘吊车经过黄鹤楼。3.青川:指汉水白日发光。4.汉阳:今武汉汉阳,位于长江与汉水的夹角处,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5.鹦鹉螺岛:位于汉阳东南二里长江,被河水逐渐冲刷。东汉末年,黄祖杀了米亨,葬于大陆。米芾曾撰《鹦鹉赋》,后人称之为鹦鹉岛。

阅读提示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力向读者介绍了古代,又回到了现实。各种情怀与自然风光交融在一起,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感情真挚,朴实生动,犹如口语,不能不令人惊叹。过去有句话叫“文以气为主”。这首诗的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却一口气轮转,随波逐流,毫无阻碍。“黄鹤”一词反复出现,却因其气势逼人,读者争相往下读,无暇注意其重叠之处。这是格律诗中的大忌,作者似乎忘了自己写的是七律。我们看看:第一副对联里的五六个字和“黄鹤”一样,第三句几乎全是连音,第四句像“空灵悠远”一样三级调完,不考虑任何对仗,用的全是古诗词的句法。在这里,作者按照“以意为重”和“不以言伤意”的原则进行诗歌实践,这也是为什么他写出了七律中如此罕见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前半部分,整理得很改革,后半部分写的是在楼里的所见所感,描写从楼上俯瞰汉阳城和鹦鹉螺岛的芳草绿树,以及由此引发的乡愁。这是先放,再收。如果只是收起来不收,那就不是七法,而是七古了。这首诗好像分为前后两部分。其实正文从头到尾都是重点,中间只是一口气。这种看似连续的联系,从律诗的开始、传承、转化、组合来看,也是最有序的。正因为这首诗艺术高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才被人们推崇为黄鹤楼的绝唱。后来李白上楼时发现了崔的诗,连称“妙哉,妙哉!”于是我写了四首“打油诗”来表达我的心情:“一拳砸黄鹤楼,一脚踢鹦鹉洲,眼前一景,崔豪在上面写了一首诗”,于是我就不写了。后人在黄鹤楼东侧建亭,名为“李白写作亭”,使黄鹤楼的名字更加突出。

这首诗是标准的七言律诗体,写作特点是先放后收。阅读节奏凝重。前两副对联要“放下”想象、声音、情感,着眼于“历史的进步与继承”的人事变动。也许语言中有一种“沧桑”感,把语言拉长一点也无妨。面对眼前的真实场景,后两副对联要“收藏”了。《汉阳树》和《鹦鹉洲》虽然不是特写,但和之前的“历史”还是有很大的时空差距,不如以扎实的气势“抢”过来。对联的最后,写了烟波河上夕阳西下的思乡之情,读书也要注意“思乡”。

推荐句子:黄鹤不再来,白云永远没有他在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