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委婉语对比分析[对比分析在翻译中的应用]

摘要: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两者有很大的不同。运用英汉对比分析来了解两种语言的基本特征和差异,对翻译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郭建忠的《中国人民之家》译本为例,从词汇选择、句法差异和语篇结构三个方面阐述了英汉对比分析在翻译中的应用有助于获得理想的译文,实现"动态对等"。

关键词:英汉对比翻译动态对等

1.介绍

英语和汉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两种语言。前者属于印欧语系,后者属于汉藏语系。由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句法和语篇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各具特色。恩格斯曾经说过:只有把自己的母语与其他语言进行比较,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语言。吕叔湘先生曾指出:“我认为,对中国学生最有帮助的事情是让他们知道英语和汉语的区别。”(金峰、杨萍,2004)

张培基(1982)将翻译定义为“用另一种语言表达的思想被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苏联翻译理论家巴克胡达罗夫(1985)认为,翻译是“在保持内容即意义不变的情况下,将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因此,翻译涉及两种语言之间的语言和文化的比较和转换。自然,对比语言学对翻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比语言学的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描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尤其是它们之间的差异,并将这种研究应用到其他相关领域。”(徐玉龙,1989)在翻译过程中,运用英汉对比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两种语言的基本特点和差异,从而获得理想的译文。

郭建忠教授翻译并发表在《上海科技翻译》2001第2期的《中国人的家庭》是一部佳作。由此可以看出郭教授精湛的翻译技巧,也可以看出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作者打算以这篇文章为例,从词汇选择、句法差异和语篇结构三个方面来说明英汉对比分析在翻译中的应用。

2.《中国家庭》的中译本。

中国人的家庭

(1)对中国人来说,家庭是神圣的。因此,中国人无论到哪里都不会忘记他们的家人。

(3)以前中国人喜欢大家庭,很多人住在一起,有的家庭四世同堂。(4)大家庭就是小社会。(5)这个小社会,等级分明,资历最高的人地位最高。(6)封建时代,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生活在一起,没有纪律是不可能的。(7)人们常说“国有法必有家规”。(8)封建社会的家规就是一个家庭的法律。在家里,丈夫打妻子,父亲打儿子是合法的,别人无权干涉。(9)孩子的生活,包括婚姻,都是父母主导的。(10)每一个大家庭都有自己的祠堂,这里供奉着这个家庭的祖先。(11)每个人都有祭祖的义务。

(12)现在不同了。(13)封建大家庭解体,小家庭为主。(14)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15)但是人对家庭的依恋依旧。“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人之常情。

中国家庭

家庭对中国人来说是神圣的。无论身在何处,中国人都非常依恋自己的家庭。

在过去,中国人更喜欢生活在大家庭里,四代同堂。大家庭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位。在封建时代,如果不对人们的行为加以约束,大多数人是不可能生活在一起的。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封建时代,家规是家庭中的法律,在这个家庭中,丈夫支配妻子,父亲支配孩子,包括他们对配偶的选择。如果丈夫殴打妻子或父亲殴打儿子,任何人都无权干涉,因为这些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每个家族都建立自己的祠堂,供奉祖先,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义务增加家族的威望。

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封建大家庭已经让位于核心家庭,其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中国人一如既往地对家人有着强烈的情感依恋。所以,人们“怀念”是很自然和正常的

节日期间更是他们的家庭成员”。

3.《中国人的家庭》英汉翻译对比分析。

3.1词汇选择

由于地域和社会环境的不同,人们的生活经历往往不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不同。因此,有时两种语言可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相同的客观事物或想法。词汇是语篇的基本单位。在这个结构层面上,译者要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注意区分词义的外延和独特的文化内涵,避免根据词典中的词义逐字翻译。

比如原句(3)“从前,中国人喜欢大家庭……”以及原句(13)“封建大家庭解体,以小家庭为主”。一看到“大家庭”和“小家庭”,初学者会马上翻译成“大家庭”和“小家庭”。他们不知道,在英语中,相当于汉语中“大家庭”和“小家庭”的概念分别是“大家庭”“核心家庭”。朗文当代英语词典(1995)给出了如下定义:大家庭:不仅由父母和孩子,而且由祖父母、姑姑、叔叔等组成的家庭群体。;核心家庭:仅由丈夫、妻子和孩子组成的家庭单位。大家庭一般指有很多孩子的家庭。我有一个大家庭要养,意思是“养很多孩子”,不是“养一个大家庭”。核心家庭曾被翻译为“核心家庭”。从英语的定义来说,就是我们所说的“小家庭”,所以不一定要用“核心家庭”。因此,核心家庭也可以是大家庭。看原句(10):“每个大家族都有自己的祠堂……”。这里的“大家庭”不是“大家庭”的意思。按照中国的习俗,这里的“大家庭”是指同姓的家庭。对应的英语词汇应该是Clan:一大群经常同名的家族(朗文当代英语词典(1995))。

此外,在原句(2)“因此,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忘不了家人”中,译文并不是简单地翻译为不能忘记,而是强烈地依恋,这更符合中国人对家庭的依恋之情。

3.2句法差异

英汉句子最大的区别是汉语句子主要是用意义的方法造的,而英语句子主要是用形式的方法造的。王力先生(1990)在《中国语法理论》一书中提出,意合,又称含蓄/隐蔽或零形式联系,是指不借助语言形式,而是借助词或句子所包含的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语篇的内部联系。汉语很重视意合,意合是一种意境语言。它是由神主宰的,它的结构是宽松的。多为累加分句或独立简单句,意义相连,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往往由句序来暗示。形合,又称显性,是指词或句子借助语言形式的衔接,主要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英语非常重视形合,选词造句讲究逻辑,避免松散。而是要借助连词、关联词、代词来突出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形摄神。

汉语的意合和英语的形合对英汉翻译有许多启示。汉语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往往没有形式上的体现,但汉语句子翻译成英语时,句子之间往往需要有关联词,否则会影响意思的传递。相反,在英汉翻译中,不需要翻译文本中所有的相关单词。过多使用关联词会给中文翻译带来困难。介词是英语中的一种形合手段,在英语中使用频率很高。汉语中的许多动词都可以用英语介词来表达。(范宏生,1996)

看原文可以发现,这是一篇典型的依法组织的短文。整篇文章多为简单句,句间关联词少,没有明显的衔接手段。比如原文的第(3)句,就是由几个简单句组成的,真正体现了汉语“竹形”的特点。译文将《从前》之后的几个简单句合二为一,还使用了介词in,with up to,under,使得整个句子结构读起来非常严谨流畅。比如把原文的第(4)句和第(5)句作为复句处理,把“一个大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翻译为主句,后面加上一个由“其中”引导的定语从句定义“小社会”,加上介词by、in,一方面避免了重复,使译文非常简洁,另一方面也符合英语“葡萄状”的句法。句子(10)的处理与句子(4)和(5)类似,但句子(11)的翻译符合英语的句法特点。原文中句子(13)、(14)、(15)的翻译也值得我们注意。在翻译中,翻译了(13)和(14)句子的转折关系,但稍微改变了句序。原文中的句子(13)、(14)、(15)隐含着因果关系,译文中加入了连词so,突出了这一点,让读者看得一清二楚。

3.3语篇结构

黄国文(1988)在《语篇分析概要》中把语篇定义为“由一系列连续的段落或句子组成的整体语言”。可短可长,短则几句话,长则千里。关键是意义完整,连贯,自成一体。“一篇课文要有主题结构或者逻辑结构,句子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衔接和连贯是汉语和英语的基本特征。两者都包括指称、省略、连接、词汇等。指称是指使用同一层次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比较词,避免重复和冗余。词汇手段是指同义词和近义词的重复,也称同现关系,即同义词、近义词和下义词的使用。然而,英语和汉语在这些衔接手段的使用上是不同的,翻译不能照搬,要根据各自的语言习惯进行调整。

在原文的(1)和(2)句中,“中国人”和“一家人”重复出现一次,在译文中也重复出现了原话。但在原文的第(3)句中,“一家人”重复出现了一次,译文被当作介词短语,一家人只出现了一次。原文第(4)句和第(5)句中“小社会”重复一次,译文则用in 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避免了原词的重复。再比如原文中的(10)和(11)。“where”是指示代词,用where引导的定语从句灵活处理翻译,更符合英语习惯。“祖先”重复了一次,但翻译时根据上下文把它当作了家族。可见译文并不拘泥于原文,而是根据英语习惯适当调整,所以读起来自然流畅。

4.结论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倡翻译中的“动态对等”。“动态”一词表明这是两种关系的对等:一是原文的接受者;另一边是译文的接受者。同样的信息,用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达,接收者不同,但效果相同(金?,1998) 。要在翻译中实现“动态对等”,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对源语和译语进行对比分析,以准确把握源语和译语的特点和精神风貌。本文以郭建忠教授的《中国人民之家》译本为例,从词汇选择、句法差异和语篇结构三个方面说明英汉对比分析在翻译中的应用有助于获得理想的译文,实现"动态对等"。

参考资料:

[1]金峰,杨平。英汉对比分析与翻译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7。

[2]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3]巴克胡达罗夫。语言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4]徐玉龙。对比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5]郭建忠的译本。汉英翻译:中国人的家庭[J]。上海科技翻译,2001,(2)。

朗文当代英语词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7]范鸿生。英语形合和汉语意合对翻译的启示[J].福建外语,1996,1。

[8]黄国文。话语分析概述[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9】黄金?等效翻译探索[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