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真题18精彩真题

众所周知,现代政治制度的三大基石是考试选拔、文官制度和民主选举。中国在古代对前两者都有贡献。再来说说其中的考试选拔。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考试的方式来筛选和选拔人才的国家,考试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中国有一千多年的考试文化,其中自然有各种各样的考题。现代学生考前最希望的是老师能“划定范围”。这个程序在古代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古代的考试范围是固定的,尤其是明清两代,几乎都是出自四书五经。但是四书五经就那么几个字,每年都要考。我们做什么呢没关系,老师们有一招,叫拦截!就是把四书五经中不同章节的句子拼凑起来,很难看出考题的逻辑,所以产生了很多精彩的考题。清代《谈制艺》中有一道考题:人是否不如鸟?石云:穆木文王。前半句出自《大学》:“你可以比一只鸟更好,如果你不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是人不如鸟?后半句出自《诗经》:“穆木文王止于姬Xi。“这两句话真的没有任何联系。写长篇大论真的很伤脑筋。清朝道光年间,有一道考题:你的妻子阳货要。“君妻”一词出自《论语·纪》:“君之妻,谓之君妻。“意思是军阀的老婆叫你老婆。阳货的愿望来自《论语》: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想。”这意味着一个名叫阳货的人想要见孔子,但是他没有。但是把这六个字放在一起,这是什么鬼?很容易认为是说国王的妻子看到了某种无法形容的东西,产生了欲望。这是对女王风流韵事的讽刺吗?以上两个问题虽然很精彩,但是写的是中国。如果遇到看图说话的人,纯属脑洞。《清毕式钞》说某年嘉兴有一次县考,考官出了一道题:0注,当时既没有英文,也没有* * *数字。以前中国没有零的概念,记账遇到零他就用空白代替。那么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但是,这打不过我们这些开明的考生。考生A说:“太神奇了。”意味着这是命运。考生B说:“没有方体。”意思是变成正方形是有规则的。这两个回答既契合了题目,也表达了治国之道。真的是极好的答案!其实真正精彩的考题不在重灾区,而在中央,尤其是宫廷考试。因为皇帝亲自主持,而且皇帝的思维总是天马行空,所以精彩的考题总是让人措手不及。我们来看看唐代天宝四年的一道考题:轩辕大帝要见何圣佐无界。在白话文里,皇帝的意思是用华丽的语言让考生赶紧夸我。这个问题其实是老生常谈,是让你赞美皇帝的神圣、和平与繁荣。到了操作了两年的考题,突然不按套路出牌,让考生写彩羽的诗。这是给考生们歌颂始皇帝和妃子的爱情吗?这个度怎么把握。在宋代,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个武夫,所以宫廷考试的标题是非常霸气的。有一次,赵匡胤亲自主持宫廷考试。当时有两位考生,王思宗和陈至,第一个交卷,两人都是满分。所以考官赵匡胤很困惑。谁是第一个?赵匡胤天生是武术专家,马上想到了一道考题——摔跤,也就是我们现在理解的相扑。谁赢了谁就是冠军。于是王思宗和陈至在大厅里倒了下去。最终,王思宗击败了陈至,获得了当年的冠军。赵匡胤擅长武术,所以他想到了相扑考试,但如果他遇到像甘龙这样的人,那就另当别论了。有一年,乾隆皇帝主持进宫考试。面对庙里的人才,他不知道如何决定排名,所以他做了一副对联:长庚,南麂北斗,谁是摘星汉?江西才子刘立即回答说:“春牡丹,夏牡丹,秋菊花,冬梅花,我是探花郎。用“东南、西北”来“春夏秋冬”,用“摘星”来“探花”,不仅巧妙,而且深刻。于是,刘被录取为第一师第三探花。文采和武功旗鼓相当怎么办?那不要紧,别忘了,还有面值!拼出考试的价值,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早在唐代,《选录》就提出了想考的标准。第一个是“身”,也就是物理外貌。所以,长得丑的钟馗注定不是状元,最终还是气成这样。到了明代,这个标准被发挥到了极致。明太祖朱元璋自己长得丑,但是对别人要求很高。有一次,他查阅了科举考试的卷子,发现郭翀的文章写得很好,确实是一位学者。但是当他看到郭翀的脸时,他发现对方比自己还丑,于是他让郭翀做了第二个。帅哥吴伯宗被定为明朝开国第一秀才。1905年,科举正式废除。你以为到了民国,精彩的提问就停止了吗?不完全是。我们先来看看1923北大语文试卷中的一道考题。请试标点如下:我入莱芜谷以来,水百余里,石溪多排,百草饶霍背对崖,或倚崖,或归岩,清风响,山谷响,山高岭低,畏艰险,不出谷十余里。估计那些专门喝洋墨水的考生能当场晕倒。北大的考题太难了,清华不甘落后。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亲笔题写,以“孙行者”为上半部分,请考生作下半部分。考生写的答案五花八门,“唐三藏”“猪八戒”“沙僧”的答案比比皆是,但都被归为不及格。一怒之下,一个考生干脆写了个“混蛋”,更不着边际。其实这是“无情的一对”。孙反对他的祖先,并对他们加以限制。正确答案是“祖冲之”。不过,虽然很精彩,但是截考的是背诵四书五经的程度。总有一个范围。只有熟悉四书五经,才能不迷茫。而且古代科举讲究的是观念。重要的不是标题,而是他的文章表达了什么。只要用心照顾,这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