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计算解题技巧

地理的数学题可谓是莫名其妙的难住了理性思维差的学生,但不要以为没救了,有法可依。那么我就分享一些关于高中数学题的解题技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计算解题技巧

1.经纬度计算:经度差和当地时差计算经度——每次当地时差为1小时,经度差为1;纬度差法和正午太阳高计算纬度——正午太阳差有多小,纬度差就有多大;北极星的高度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经纬线上的长度为经纬度-1经度线长度111 km,1纬度线长度11 cosфkm(ф为纬度)。

2.比例尺计算:比例尺=地图上的距离/实地距离。

3.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等高线图上任意两个地方的相对高度可根据(n-1) d ≤⊿ h计算

4.分水岭面积的计算:分水岭线为脊线,分水岭包围的区域为分水岭的范围;由于图形不规范,一般先计算出地图的面积,再分析出流域面积占地图面积的比例,再相乘。

5.相关时间计算:①某地时区数=该地经度÷15,商取整,尾数取整;(2)按每个时区中央子午线的当地时间为当地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差为1小时,即求某个时区=已知时区,注意东加西减;③按东早西晚,经度差15,当地时差1小时。即求某地当地时间=已知某地当地时间(两地经度差×4分钟/1),注意东边的加,西边的减;④有两个日期界限,自然界限是当地时间零点的子午线,东边早一天是新的一天,西边晚一天是旧的一天;人工界线是国际国际日期变更线,即180子午线(但两者并不完全重合),规定日本界线以东晚一天为旧日,以西早一天为新日;新的一天的范围是从东经0: 00到经度180的范围;新一天的范围= 180子午线当地时间×15。⑤在日照图上,晨线与赤道相交的子午线上的时间为6: 00,暗线与赤道相交的子午线上的时间为18:00;终止线与某纬度的切点子午线为0: 00(切点为极昼)或12: 00(切点为极夜)。

6.地球自转速度的计算:①除南北极外,地球上其他地方的角速度相等,约为每小时15;②地球上赤道处的线速度最大,南北极为0,任意纬度的线速度为Vф= V赤道COSф= 1670 COSфkm/h;③同步卫星的角速度等于地球上除极点以外的任意一点,线速度大于地面上对应点。

7.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①太阳的高度从太阳的直射点(h = 90)以同心圆的形式向外围递减,黎明和黄昏为0,白天半球为H >;0,h

(2)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一般用纬度差法计算,即两地纬度差多少,正午太阳高度也不同多少。

8.昼夜长度的计算:一个地方的日长等于该地方所在纬度圈的日弧度数除以15;日出时间=12-日长/2=夜长/2;日落时间=12+日长/2=24-夜长/2;极昼区的日长是24小时,极夜区的日长是0小时,赤道各地的日长始终是12小时,世界各地的日长是12小时分钟。纬度相同,昼夜长短相等,日出日落时间相同;不同半球纬度相同的两个地方的昼夜长度是相反的,即一个地方的白昼长度=纬度相同的另一个半球的黑夜长度。

9.太阳直射点的确定:①直射点的经度为太阳最高高度的子午线(太阳上的子午线)和当地时间12: 00的子午线;(2)直射点的纬度,即中午太阳高度为90°的纬度,与极端日或夜晚的最低纬度是互补的,直射点的纬度等于极端日的太阳高度(或中午太阳高度)。

10.温度计算:①对流层温度每上升100米垂直递减率为0。6℃;(2)由于焚风效应,气温的垂直上升率,每下沉100米,气温上升1℃;③正常温度层以下地温的垂直上升率,向下每100米地温上升3℃。

11.气压梯度的计算:单位距离之间的气压差就是气压梯度,计算公式为△ P/△ D。

12.河流径流量的计算: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

13.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14.人口密度的计算:人口密度=总人口/分布面积

15.城市化水平的计算:城市人口比例=城市人口数量/本地区总人口。

16.运动知觉日交替周期的计算:t = 360/(地球自转角速度加运动角速度),(同方向加法,反减法)。

高中地理复习能力

第一,进一步深化地理知识的整合能力

在第一阶段的复习中,知识点是分章节实施的,时间较长,重点是以单元为单位讲解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第二次复习要重点复习地理的主要知识,加强知识的归纳和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针对复习过程中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要在精读课本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借助几种载体对知识进行整合,从而掌握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提高应用知识的迁移速度。比如气候的知识可以按照气候的具体分布、气候的主要特征、影响气候的原因、各种气候类型的判断、气候对工农业的影响、气候资源的利用与评价等线索串联起来;区域图还可以用来比较中国不同地区之间以及中国某个地区与世界某个地区之间的气候资源利用情况。还可以逐一比较各大洲同一气候类型的影响因素。还要注意知识分类。在回归课本防止知识遗忘的同时,要做好知识的整理和归类,对高中地理的重点和骨干知识进行分类,可以画出几种类型。

(1)类影响因素。如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影响气候的因素、影响等温线弯曲的因素、影响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因素、影响地震强度大小的因素等等。

(2)区位因素。如工农业区位因素、人口分布和迁移区位因素、交通运输(铁路、港口等。)建设区位因素。

(3)措施及意义。如减少土壤侵蚀的措施、减少土壤次生盐碱化的措施、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等。铁路建设的作用和意义,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提高读图和分析图纸的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所以大部分高考题都是以地图为载体,考察考生从地图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命题的形象多种多样,大多是教科书中图片的变形或创新。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中,地理部分的图形类型较多,如日照图、模式图、等值线图、地理数据统计图(表)或区域图等。虽然种类和变化很多,但其本质是反映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和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数量关系、逻辑关系等。).因此,复习时要注意图表的分类,把握其* * *性质,总结看图规律,提高看图分析能力。

(一)掌握读图的基本步骤。

(1)先看给定地图的名称。地图的标题是地图的眼睛,往往勾勒出地图中显示的区域和主题。比如《中国产业布局变化图》,不仅显示地图上显示的区域是中国,还显示地图上显示的内容是中国产业布局的时空变化。

(2)区分图中图例。当很多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出现在局部地图上时,我们可以先从图例中找出各种地理事物的名称,然后在不同的类别中区分和识别它们的分布特征。

(3)注意图中的分割线。地理边界是判断地理事物分布的重要依据,如大陆边界、国界、日本边界、终结线等。

(4)注意空间位置或形象特征。我们可以通过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图像特征来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比如深圳位于珠江口东岸,珠海位于西岸;法国的轮廓类似六边形,智利的轮廓像一把长剑。通过阅读熟悉的或有意义的地理事物,如城市、铁路、公路、河流等。,然后按一定方向看图。

(5)分析判断。当我们了解了一个地理事物在地图上的空间分布特征后,就可以从整体到局部逐层分析,找出规律,最后进一步分析原因。

(6)不要错过辅助图。有些地图还配有辅助地图,比如课本上的洋流图,就配有北印度洋夏季洋流的辅助地图。中国的地图往往配有南海诸岛的辅助地图。副图有时候会有非常重要的信息,所以在看图的时候要多注意主图和副图的关系以及对应的位置,这是不可忽视的。

(二)不同类型地图的解读应侧重。

比如,需要“五读一分析”来解读等值线图,即读取小区域内的数值范围、极值、密度、弯曲方向、闭合等值线,并分析原因。解读图形,首先要理解纵坐标和横坐标的含义,然后认识各种图例所代表的地理要素,再去阅读和分析图形。注意图形的连续性,向两边做定性或定量的延伸分析,揭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而解释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再比如统计图表的分析,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一是读名称和图例,二是读坐标和数据,三是读总体特征和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分析和回答相关问题。

(三)图图图形转换培训有待加强。

让学生知道,大部分地理知识都可以直接反映在地图上,课本上显示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更紧密、更清晰地显示在地图上。复习时要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增加图文转换和图图转换的训练。比如把局部的图转化为整体的图,把从某个角度画的图转化为大家熟悉的角度,把试题中的图转化为课本中的图或文字,这样就可以转化为大家熟悉的知识体系,从而方便解题。你也可以根据课本上的文字和其他信息将其转换成各种形式的图表,从而了解图像是如何演变的,增强你解读和绘制图表的能力。

第三,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要综合考虑,对比分析。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地理原理和规律,明确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及其相互关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以及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注意容易混淆的地理知识的比较分析:可以纵向比较,如按时间顺序比较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的影响。还可以做横向对比分析,比如对比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气候特征、区域分布等;再比如比较几个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状况和主要特点,比如列表分析或者通过图像进行对比分析。认清相似问题的异同,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掌握概念的本质内容,排除干扰因素,形成正确的概念。

应从多个角度进行培训,促进知识转移。对于一些可以多角度考虑的地理问题,要整体把握,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在学习中,要注意加强对一因多果问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一题多解的可变性,训练解题思维,提高解题适应性,研究可能引起知识负迁移的各种因素,促进知识正迁移。如果给出一组等高线图,可以从多方面改变条件来训练思维:比如假设等高线图,可以判断山脊和山谷;如果假设是等压线图,判断高压脊和低压槽;如果假设是等温线图,就判断是什么样的洋流影响或者什么样的地形影响造成的。

我们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高考试题的一个特点是重视联系实际,将地理原理和规律与当前热点、焦点问题巧妙地联系起来,以检验学生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平时要关注热点和重大问题,比如全球变暖、北京奥运会、水土资源合理利用、城市化、人口问题、能源开发利用、新农村建设、建设节约型社会、生态文明等等。但不能盲目追逐热点,要善于从地理角度看问题,发现其中涉及的原理和规律。这不仅拓展了地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也有助于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提高审题答题能力

审题是有一定程序的。

(1)注意试题数量和分数分布,做到心中有数。

(2)一定要理解每道题的意思,理解题给出的条件和问题,理解题的要求。因为考试的要求可能和自己的习惯不一样,所以一定要根据意思和要求来回答。要认真解读试题中的每一幅图、每一句话、每一个数字、每一个符号,明确题干与给定材料的关系,尽可能从题干、题干、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判断信息之间的关系,相互论证或排除错误判断。多注意那些关键的、限制性的词语,否则可能会导致回答错误或回答不完整。

(3)对于一些“似曾相识”的问题,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想当然。把考题和平时做过的题对比一下,看看有没有“细节”上的不同。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看到这些“不同”来避免错误。

准确审题后,解题的关键是要有正确的思维方式,灵活调动和运用积累的知识储备,综合分析,将所学知识与题型“对接”,成功解题。不同的问题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基本上有两种题型,选择题和综合题。对于选择题,第一,注意事物的因果关系。试题往往要求由结果推断原因,有时也是由原因推断结果;二是采取排除法,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有时候这样解决问题会更快。答综合题要有整体性思维,因为综合题的设计往往以区域地理为载体,围绕一个中心问题,从事物的不同侧面或不同层面提问,所以一定要用区域研究的方法进行综合思考,围绕“在哪里?”“什么事?”“为什么?”“怎么会?”这个思路就是综合分析回答问题,即从自然地理环境的内涵方面(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找出优势或局限。)以及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资源、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以及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联系和影响。例如,在分析沙尘暴的危害、成因和对策时,必须考虑对自然环境和对人类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从原因上看,必须考虑自然原因,如大气运动、大气环流的稳定性、气温的变化、地表的植被状况等。而人文原因要考虑人类对地表的各种破坏以及造成这种破坏的背景因素,比如人口增加导致的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

高中地理计算题解题技巧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解题技巧和解题方法

★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地理计算题怎么解?

★高中地理命题规律及综合题答题技巧

★做地理习题的技巧

★高考地理选择题解题方法的安排

★高三地理阅卷技巧

★高考地理选择题满分答题技巧

★有哪些地理计算方法和25个地理计算公式?

★高中地理学习技巧

★高考科目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