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外国教育思想通史——18世纪的教育思想3

历史上任何思潮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归根结底是一定阶级利益的理论表现。

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要求平等,远远超过了启蒙学者对政治权利平等的要求。他们要求社会平等和消灭阶级。

让·迈耶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平均主义。

资源总是有限的,即使不缺吃不缺喝,竞争还是会存在的,但如果能做到政治清明,不徇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那就是向理想社会更进了一步。

需要富到什么程度,才可能不需要财富私有制?有限的资源应该在什么基础上分配?贡献点?其实也是人民币的一种。只是那时候基本的必需品都不用买了。

私有制在历史上确实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展,但不会过时吗?它对精神文明的贡献是什么,尤其是在今天?

主张所有的孩子都应该被平等对待,平等接受教育。提倡教育和劳动相结合。重视道德教育。

一对一,一对三老师?量产有什么弊端?

对于未能很好履行职责,使孩子养成不良习惯的教师的处罚也有明确规定。

巴贝夫主张教育应该是民族的、公平的、平等的。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把博爱的感情深深地刻在每个人的心里。中华人民共和国直接监督下的公共教育是道德的典范。

巴贝夫虽然主张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但他也主张应该给有杰出才能的年轻人继续受教育的机会,并根据两性的差异给予不同的教育。我们不能求全责备,任何天才都不可能超越自己所处的历史时代。

英国工业革命,法国革命。美国独立宣言。

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分布的集中。

工业中的大多数工作都需要一定的技能和常规,而要达到这一点,就需要工人有一定的教育水平。为了满足这一社会需求,政府应该承担起发展国民教育的责任。

1798,马尔萨斯,人口论。

财富不是金银,而是人们使用和消费的商品,财富的源泉在于劳动。

在教学中所做的努力的数量通常与他们必须做出这种努力的必要性相对应。如果教师的职业报酬是他的预期财产,甚至是他的普通收入和生活资料的唯一来源,他就会在教学中付出更多的努力。

国家在三个方面发挥作用:国防军备、司法行政机关、公共机关和公共工程。

劳动生产率的最大提高,以及在使用劳动力方面更大的熟练程度、技能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在分工的基础上,一个个体对其职业生涯中需要掌握的技能的熟练程度,确实是以牺牲其智力、交际能力和武德为代价而达到的。

教育的目的已经偏离了正常的轨道,教育机构变成了向学生灌输错误和偏见的组织。

马尔萨斯提倡道德约束。只有能养家糊口的人才有结婚的权利,不能养家糊口的就应该继续单身生活。

Pestaloch-Lienhard和Godud,Godud如何教育他的孩子。绝唱,人生的终点。

掌权的人能从内心产生善,国家就有希望,善来自每一个接受过正确教育的人。

民主的形式集中在人民可以选举政府官员,而不是参与和讨论国家事务。

把人的教育简化为大众教育的手段和原则,让教育方法应用在每个人的客厅里,发展人的各种能力。因为在客厅里,有信仰,有爱。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关爱,连接父母与子女的感情,在家庭成员之间产生爱、感恩和信任。客厅是人的文化基础,文化是父母教出来的。

成功的教育总是建立在理想的家庭生活和父母的实力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裴斯泰洛齐继承了夸美纽斯和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既要顺应自然,也不能被动地顺从自然。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初等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的目标是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使其成熟判断。一切教育的目的都应该着眼于能力的培养。千万不要向年轻人的头脑里灌输一大堆无法理解的、无用的知识。

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孩子爱所有的人,也就是博爱。

孩子道德行为的基础要打在家庭。学校教育必须模仿家庭教育,让爱的道德情感通过学校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也就是说,教师要像慈母一样关心和爱护孩子。有爱的学校,永远不会出有问题的学生;有爱的家庭,不能有问题的孩子。爱是性格培养的最大动力。教师无原则的爱和纯粹的善良,是培养不出品德高尚的人的。爱和威严应该结合在一起。反对强制、条条框框和简单说教。特别注意将教师的示范作用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实际实践相结合。

劳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的品格,使人获得和谐发展。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应该模仿自然的秩序,他考虑客观自然的外在秩序;卢梭向前迈了一步,注意到人的身心自然发展,主张回归自然,在自然条件下发展自然;裴斯泰洛齐接受了卢梭关于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人性,教育过程必须遵循人的自然本性发展规律的系统思想,发展了卢梭思想的积极方面,使自然本性具体化,全面论述了自然教育思想。

由于时代的局限,裴斯泰洛齐倡导的劳动教养结合并没有反映大工业生产发展的要求和趋势。

他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机械的,他的练习是枯燥和形而上学的。

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成为教育学公认的基本原则。

康德作为普鲁士古典人文主义的创始人和代表,这一时期被称为康德时代。

拉什运动是德国文化史上继人文主义运动和启蒙运动之后的第三次运动。歌德年轻时在斯特拉斯堡求学时认识了赫尔德,他们的相识与合作标志着飓风运动的开始。

康德四十岁前研究物理学和天体,大部分论文都来源于此。四十岁以后受卢梭影响很大,从自然科学转向人文哲学。他一生中两件重要的事,认识星空和研究理性道德,绝对命令和道德法则。

巴西有很多泛爱教育运动,计划通过孩子直接接触自然来认识世界。

1781年,康德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谈到知识的来源和知识成为可能的条件,即哲学和形而上学。

康德早期主要致力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始终相信理性和科学的权威。然而,能够有效揭示自然奥秘的理性和科学,在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往往显得束手无策。40岁的康德读了卢梭的作品后激动不已。康德写道:卢梭是另一个牛顿。牛顿完成了外在自然的科学,卢梭完成了人类内在宇宙的科学,正如牛顿揭示了外在世界的秩序和规律,卢梭发现了人类的内在本质。我们必须恢复人性的真正概念。卢梭纠正了我。我学会了尊重他人。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快乐、健康、对社会有用、能促进人类幸福的人。这在200多年前就被认识到了。现在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从康德大学毕业后,他做了九年家教,在三个家庭教12岁以下的男孩。所谓教育,是指涵养、纪律、纪律、道德修养。

如果说兽性是一种本能的冲动,那么人性就包含了理性的种子。

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人,才能超越动物界,成为真正的人。因此,人必须接受教育。

康德把知识分为三类:数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哲学知识。

纯理性可以解决现象世界的问题,但不能解决本体世界的问题。

什么是道德律,康德称之为绝对命令,是无条件的,即不计较功利得失的一种与生俱来的道德原则。

善意高于所有人的行为和活动,它本身是目的,而不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它本身是有价值的,而不是它导致什么结果。康德称之为完全按照绝对命令行事,不受任何外部状态影响的义务。只有有义务感的人才对道德法则有敬畏之心,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义务包含道德价值。

人们在道德世界中追求善,试图用社会规范约束感性欲望,从而超越动物本能和自然因果关系的束缚,获得选择自己行为的自由。

美是真善美之间的桥梁。美感是超功利的,也就是审美没有趣味。美是普遍愉悦的,即美是不依赖概念的普遍愉悦的。美是一种纯粹的形式,一种自然的主观感受,表现为主观目的,即美是建立在纯粹的目的形式上的。对美的判断不是来自于概念,也不是来自于个人的感受,而是来自于必然的* * *通感——* *同情感,即不管概念如何,都把美当作必然的、令人愉悦的对象。美是一种纯粹形式的、普遍愉悦的、主观的、有目的的、取悦所有人的表现。

美的创造就是艺术创造。艺术创作是自然与自由的结合。

康德的教育目的观是促进人类的生成和整个人类从自然走向文化。

有些人因为缺乏约束和纪律性,不适合做学生的导师。因为一个人的教育没有完成,他的教育只是在重复他的错误。

一切教育都是艺术,教育和政治一样,是人类最难的艺术。

道德修养的目的是自由。

前半生星空,后半生道德律。

罪恶是由于恶行的扩大而产生的,分为三类:恶意,包括嫉妒、忘恩负义、幸灾乐祸。卑鄙,包括不公平,不诚实等。心胸狭窄,包括不厚道,小气,懒惰。

道德法则存在于心中,如同星星存在于天空,永恒不变。

康德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

上帝是良心的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