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工程师:宏观经济政策信息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现在,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应该是实现经济稳定。
为此,我们应该同时实现四个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减少经济波动和实现经济增长。如果考虑开放经济,还应该包括国际收支和汇率稳定。
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工作。只要消除了周期性失业,就能实现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就是保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这个通货膨胀率是社会可以接受的,不会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减少经济波动不是消除经济周期,只要把波动的程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尽可能缩短经济衰退的时间,把衰退的程度降到最低,目标就达到了。
经济增长就是要达到一个适度的增长速度,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通过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来实现。
2.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
总的来说,政策工具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政策工具有各自的功能,但往往能达到相同的政策目标。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需求管理、供应管理政策和国际经济政策是常用的。
需求管理是通过调节总需求来实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也是凯恩斯主义所重视的政策工具。需求管理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供给管理是通过调节总供给来实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供应管理包括控制工资和价格的收入政策、指数化政策、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人力政策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增长政策。
现实中,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相互影响。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包括国际经济关系(即国际收支),其他目标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国内经济政策,还取决于国际经济政策。因此,宏观经济政策也应该包括国际经济政策,或者说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也包括国际经济关系的调整。
3.财政政策的应用
(1)财政政策是通过政府支出和税收来调节经济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支出和税收。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在公共项目上的支出、政府采购和转移支付。政府税收主要是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和其他税收。
(2)财政政策是利用政府支出和税收来调节经济。具体来说,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应该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实现充分就业。扩张性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在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政府应该通过紧缩的财政政策抑制总需求,实现物价稳定。紧缩的财政政策包括减少政府开支和增加税收。
4.内部稳定器
(1)由于自身的特点,一些财政政策具有自动调节和稳定经济的机制,称为内在稳定器或自动稳定器。具有内部稳定器功能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和各种转移支付。
(2)内在稳定器自动发挥调节经济的作用,无需政府做出任何决定,但其调节经济的作用非常有限。只能降低萧条或通货膨胀的程度,改变不了萧条或通货膨胀的大趋势;它只能自动发挥与财政政策的协调作用,而不能取代财政政策。因此,虽然一些财政政策具有内在稳定器的功能,但政府仍需有意识地运用财政政策调节经济。
5.赤字财政政策
(1)现实中,很多国家都是用赤字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的。财政赤字意味着政府收入少于支出。
(2)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财政政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这是因为:第一,债务人是国家,债权人是公众。国家和公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政府财政赤字是国家欠公众的债务,也就是自己欠自己的债务。二是政府政权稳定,保证了偿还债务有保障,不会造成信用危机。第三,债务用于发展经济,使政府能够偿还债务,弥补赤字。这就是俗称的“公债哲学”。
(3)政府的赤字财政政策是通过发行债券来实现的。当债券卖给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筹资方式。如果债券卖给央行,就叫货币融资。这种方式的好处是政府不用还本付息,从而减轻政府的债务负担。但缺点是会增加货币供应量,造成通货膨胀。如果你向央行以外的人购买债券,这叫做债务融资。这种融资方式相当于向公众借钱,不会增加货币量,也不会直接造成通货膨胀,但政府必须偿还本息,将承担沉重的债务负担。
6.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
(1)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机制。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是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然后通过利率的变化来影响总需求的货币政策。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机制是:货币数量→利率→总需求。在这种货币政策中,政策的直接目标是利率,利率的变化是通过货币数量的调整来实现的,所以调整货币数量是手段。调整利率的目的是调整总需求,所以总需求的变化是政策的最终目标。
(2)货币政策的运用。
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中央银行应该运用不同的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
在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为了刺激总需求,我们应该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包括在公开市场上购买证券,降低贴现率和放宽贴现条件,降低准备金率,等等。这些政策可以增加货币供应,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
在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为了抑制总需求,我们应该使用紧缩的货币政策,包括在公开市场上出售证券,提高贴现率和严格贴现条件,以及提高准备金率。这些政策可以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抑制总需求。
(3)注:再次回顾货币供给理论。
7.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
(1)不属于需求管理。
(2)其理论基础是现代货币数量理论,即影响GDP和物价水平的不是利率而是货币数量。
(3)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政策不应该是刺激总需求的政策,而应该是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失衡的根源,为经济提供稳定的环境,抵消其他因素引起的波动的政策。因此,货币政策不应该是多变的,而应该侧重于控制货币供应量,即根据经济增长的需要,以固定的速度增加货币供应量,这也就是俗称的“规则简单的货币政策”。这项政策可以制止通货膨胀,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8.反馈规则和固定规则
(1)反馈法则是指政策行动要对经济状况的变化做出反应,即根据经济状况的变化制定相应的政策来稳定经济。当采用反馈法则时,制定经济政策的方法就叫做相机抉择。相机抉择是指政府在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调节经济时,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各种调节措施的特点,灵活地决定和选择目前应该采取哪种政策或措施。
(2)固定不变的规律是,采取的经济政策不取决于经济形势,无论经济进入衰退还是繁荣,经济政策都不会改变。
(3)反馈规则与固定规则之争的实质是国家是否应该干预经济。
未来宏观经济政策走向:稳健的财政扩张政策2005年底,中国经济有三个变化值得关注:顺差大幅增加,净出口大幅上升;CPI(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工业企业利润率下降。
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经验,当顺差大幅增加、净出口大幅上升、CPI大幅下降、工业企业利润率同时下降时,经济增长的拐点一定已经出现。
虽然经济增长充满不确定性,但经济收缩可能不会在近期出现,但在中长期很可能会发展成趋势。面对这一新问题,如何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防止经济萎缩,降低失业率,必将被纳入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新视野。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就目前情况来看,调整货币政策的可能性不大。
这主要是因为虽然我国房地产投资受到一定抑制,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然很快,粗放浪费的资源使用方式没有得到改善。由于货币政策一般比财政政策能产生更直接的心理影响,盲目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可能引发新一轮广泛的投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轻易改变货币政策只会让市场混乱,甚至影响前期宏观调控的效果。同时,由于经济收缩的一系列现象,CPI接近零增长。进一步收紧货币会提高银行利率,进一步加速经济收缩。因此,不应该轻易使用货币政策来解决经济收缩的问题,这一点已经得到了许多专家的肯定。
与货币政策相比,稳健的财政扩张政策应该在未来的宏观调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净出口。净出口对国内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可或缺的。然而,随着下游加工制造业利润的减少,以及来自印度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中国出口行业(主要是加工制造业)能否在2006年保持较高的出口速度仍是一个未知数。因此,采取适度稳健的财政扩张政策,既能扩大一定的内需,又能降低经济增长对净出口的依赖。
当然,财政扩张政策的投资方向也要有所选择。首先应消除以房地产投资为代表的固定资产投资,稳健的财政扩张政策应侧重于医疗卫生、教育科研、环境保护、社会福利保障体系、铁路网等领域。这些行业不仅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而且是中国社会发展中没有得到重视的非常重要的瓶颈领域。这将有助于改善目前的经济结构失衡,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保持适度而非盲目的财政扩张政策,尤其是适度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对于降低银行坏账率、提高银行资产质量、确保金融安全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当前国内经济的具体情况和上面提到的原因,使用稳健的财政扩张政策将很可能成为中国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趋势,让我们拭目以待。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评价,其实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许多新的经济现象的出现将给宏观调控带来新的挑战。所以社会各界也要宽容监管中的政策失误。
目前中国外贸顺差大幅增加,是因为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竞争力进一步显现,投资领域过热产生的部分产能释放到国际市场。2005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继续出现投资过度等问题,这与我国利率水平较低密切相关。当前,在能源和资金价格低迷的背景下,适度提高国内资源能源价格,适度提高利率,有利于适度控制投资增长和产能扩张,调节出口增长,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对于一个大国经济来说,利率在宏观调控中应该比汇率发挥更为主导和重要的作用。2006年,利率工具将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主导作用,财政政策将在宏观调控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最新一期《香港经济导报》称,今年中国财政政策将充分发挥财政再分配功能,促进社会公平协调发展。同时,今年中国面临税制改革的良好机遇,深化税制改革的新举措有望陆续出台。涉及的改革包括: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开征燃油税,调整进出口环节税收政策。
2005年,中国在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依法理财、促进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实施了以“控赤字、调结构、促改革、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财政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2005年1至11期间,全国财政收入28941.9亿元,同比增长18.5%,预计全年财政收入将突破3万亿元大关。
2006年,中国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将在政府宏观调控经济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已经清晰。在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情况下,有几个趋势值得关注:一是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下降,目前已进入理想区间;二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成功实施,人民币汇率在初步升值2%后稳步上升;三是人民币升值后,净出口持续上升,贸易顺差大幅增加,外汇储备创历史新高;四是工业企业利润率下降;五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
在此背景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增加了操作难度。为了维持高增长、低通胀的理想发展格局,短期内调整经济增长、改善进出口平衡、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减少长期投资的空间并不大。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可以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抑制和消除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不健康因素,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通过降低企业税负的总体水平,调整进出口关税政策,实施差别化的产业税制和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公共支出的方向和比例,增加转移支付,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2006年我们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006年金融调控:“重”货币,“轻”信贷。65438+2月1,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敲定了2006年经济工作的主旋律——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事实上,一些宏观经济部门的政策信息已经透露出这种意图。央行近日表示,“下一阶段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也将增强“政策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注意加强预调微调”。尽管2004年6月5438+10月和2005年3月两次加息,但我国央行基准利率仍处于历史低位。一旦出现经济衰退,货币政策通过降息来启动经济的空间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