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天津高考语文卷文言文翻译与阅读理解(评论)
文言实词词义丰富,且大多具有多义性。为了准确地定义和理解它们,我们需要借助上下文来推断它们。
比如2006年的天津卷,考查了“南逼洛阳”这句话中“逼”字的含义。考察这句话的语境,“今河内为一河之国,户口有据。北为上党,南为迫洛阳”,解释了“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把“迫”解释为“逼近”更符合语境。可以推断,本题A项的解释是断章取义的,因为“逼”的对象应该是“人”,而这句话中“逼”的对象是“物”(洛阳)。
再比如2005年重庆高考(课程)试题中“质”字的含义。从这一段的上下文来看,是说那些有钱人没有“土地登记”却要向人民收税。看来“质”和质疑显然没有关系,应该理解为“抵押”。
(二)字形的巧妙运用
中国的汉字大部分是表意和形声字,所以我们可以用汉字的形状来理解实词的意思。
比如2006年天津卷就考察了“具有牧人控制大众的能力”中“牧”的含义。这句话中的“牧”字是一个左右结构的认识字,左边是“牛”,右边是“手里拿着鞭子的人”。把两个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推而广之,如果对象是人,自然是“统治、治理”的意思。所以这一项的解释是正确的。
再比如2004年全国高考试卷A,要求解释“县不产粮,海产珠宝,所以是什么?”比边境,经常通过小贩,交易食物。“这就涉及到对一个‘胡’字的考查,这个字对大多数考生来说都是陌生的。如果观察这个字的形状,我们很容易发现它是由“斤”字和“米”字组成的会意字,所以它的本义应该是“买粮”,与“斤”相对。
另外,古汉语中绝大多数通假字都是形似的,所以使用字形也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
你今天送了这个女人,就再也不带(娶)了(《孔雀东南飞》)
屈平缺钱(屈原列传)
征集公司的计划。(出版社)(廉颇蔺相如传)
(3)转移关联
近几年高考文言文趋于浅显,贴近生活,贴近课本。因此,我们可以在推测实词词义时转移联想,从而对这些实词做出正确的引用解释。
比如2006年四川高考,考察了“堵”的含义,与高中语文课文“促织”中的“在被堵的地方探石打洞”这句话联系在一起,这里的“堵”是“墙”的意思。推断给定选项“院子”显然是错误的
如2005年北京高考,考查了“庆狩猎、与陈武玉、公、公”句中“诸”字的含义,可以认为成语“以言代文”中的“诸”字是“惩罚、谴责”的意思,由此不难推断,题目中提到的“杀”字是错误的。
比如2001全国高考题要求解释“占城”的含义,联系高中教材第三册“占城”一文。这里的“取”字应该理解为“登”,这样就排除了“巡”的错误选项
(四)语法解决方案
所谓语法解法,就是运用现代汉语语法常识,通过判断给定选项的词性来推断排除它们。
比如2006年安徽高考,考察“资”的含义。从语法结构上可以看出,“禀赋”应该是动宾结构,“学生”应该是“禀赋”的宾语,所以这里把它解释为“禀赋”显然是错误的,应该理解为“依靠和获得,是指用来谋生的方法。”。
再比如:2005年浙江高考题“朝廷很乱。”除了:被抛弃”。从句子结构来看,“庭分”是句子的主语,所以根据《苏武传》推断“分”是名词并解释为“弃”,“分”就是“步”,显然是错误的。
再比如2004年湖北省高考“盛世年少,公务不闲”这句话中“闲”字的含义。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句话的主语是“盛世”,后面的宾语是“公务”。根据语法可以推断出“闲”应该是一个动词,所以初步推断这个对“闲”的解释是错误的,这里应该理解为一个泛用词。
(五)巧妙运用修辞
在古代汉语中,经常会出现“互文”、“同义反复”等文言现象,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借助已知实词的词义来推断未知实词的词义。
如全国高考1991,要求解释“倔强的鲁也要可怜”中“倔强的鲁”一词的含义。我们可以参考原文,找到相应的句子“有德之人,自可享爱”,这样就可以得出结论,“倔强的鲁”是相对于“有德之人”而言的,即“才德不出众,才德出众”
(6)扩展推理
古代汉语经历了一个从单音词到复音词,从一词到多义词的过程,所以一个词的本义与其引申和丰富的引申义密切相关。如果我们知道其中的一个意思,我们就可以据此推断出其他相关的意思。
如2006年重庆高考,考查了“拜”的含义,给出的选项解释为“拜:访”。首先认为“拜”原指“古人表示尊敬的礼遇”,后引申为“行礼”、“谢恩”、“拜见”、“授官职、委任”。
再比如2003年的全国高考,考查了“武”字的含义,这个字有很多理解,比如“事务、必须、订婚、奉献等。”,比如高中第六册“教以慎受物,推才入士为役”这句话中,“武”被解释为“物、事”,但到了200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