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马坑铁矿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龙岩市位于北纬24° 23 " ~ 26° 02 ",东经115° 51 " ~ 117° 45 ",位于台湾海峡西岸,福建省西部(俗称闽西),泉州、福建省东部。
龙岩市位于闽南沿海与珠江三角洲和闽粤赣三省的结合部。通过现代立体交通网络,龙岩市与全省、珠三角、长三角交通干线全面对接。
1)航空:龙岩观芝山机场已开通龙岩至北京、深圳、上海、福州的航班。
图1.1矿区交通位置图
2)道路:龙昌高速、吴勇高速、上杭杨娇至城关高速、永春至永定高速已建成通车;基本完成国道、通县路路面改造,完成农村公路路面硬化。
3)张龙、龙梅、龙岩三条铁路分别与夏颖、广梅山、大京九相连;夏龙高铁2012建成通车,南(平)三(明)龙(燕)高铁正在建设中。
矿区毗邻龙岩市郊,工作区位于福建省龙岩市东南120方向,马坑村东北山上平距13km。行政区划属龙岩市新罗区草溪镇管辖。矿区南侧为319国道,距龙岩铁路货运站约13km。龙岩市区到矿区各村、社、采石场都有采矿公路连接,简易公路修到机器,交通十分便利。
1.1.2地貌
龙岩市东西长约192km,南北宽约182km,总面积19050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5.7%),其中山地14964km2,丘陵3101k m2。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武夷山南段、龟甲山、博平岭等山脉在境内呈东北-西南走向,大体平行。城市平均海拔652m,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571座。最高峰是龟甲山地区的狗脑主峰,海拔1811m;最低点位于永定县冯市镇鹿下坝永定河口,海拔69m。
工作区位于福建省南部新罗区龙岩盆地东南部中低山地带,山峦起伏,河谷呈V型,属侵蚀性中低山地貌类型,地形等级为“ⅳ”。矿区位于东西近南北向的分水岭向河谷过渡地带,侵蚀明显,地形切割强烈。地势东北高,西南逐渐降低,地形标高为+420 ~+892.6 m,一般标高为+550 ~+650 m..工作区植被发育良好,大部分地区为竹林或树林覆盖,基岩裸露较差。裸露的基岩大多位于深谷和陡峭的悬崖。区内沟谷纵横,内部交通困难,地质工作难度大。
1.1.3气候和水系统
龙岩市地处低纬度地区,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适宜亚热带作物和树木生长。境内河流众多,分别属于汀江、九龙江北、闽江沙溪、梅江。有110条溪流,集水区面积在50km2以上。河流年径流量6543.8+0.9亿m3,水力资源理论储量2654.38+0.45亿kW,水电可开发储量654.38+0.82亿kW。
矿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降雪少,无霜期长。历年平均降雨量1681.9mm,最大降雨量2495.5mm(1975),最小降雨量1188.9mm(1958),70%的降雨量集中在4-8月。每年夏秋之交都是台风季,台风到来前后往往会出现连阴雨或暴雨。矿区附近的小溪沟发育,多为东西走向,向西流入洗马河,最终汇入龙岩盆地龙川河。该水系属于九龙江上游源头支流。小西沟在矿区附近发育。
1.1.4经济概述
龙岩是以煤炭开采、钢铁、有色、机械、水泥等产业为基础的综合性工业城市。矿产等自然资源丰富,交通条件良好,特别是煤、铁、金、铜、水泥原料、高岭土,水、木材资源也很丰富。
龙岩市人口密度不大,分布不均匀。居民区大多集中在几个主要的山区盆地。* * *人口285万。龙岩盆地人口密度较高,约占龙岩市人口的一半。居民以汉族为主,山区有少数畲族。粮食自给有余,主要是大米,还有一些红薯、大豆、花生。其他主要经济作物有烟叶、茶叶、油茶、油桐等。
该地区有丰富的采矿业,主要有煤矿、铁、金、铜、石灰石、钨、铅、锌和锰。龙岩是福建主要产煤区,探明储量约31亿t,煤矿众多,原煤年产量220万t,占全省原煤产量的51%。该区也是福建最大的铁矿产区,已探明铁矿储量近5亿吨,其中马坑矿区4.79亿吨,年矿石开采量654.38+0万~ 654.38+0.5万吨;水泥原料丰富,已探明石灰石储量5.26亿吨,是全省水泥工业的发展中心之一。
龙岩也是著名的自然景观和红色旅游胜地。永定客家土楼已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拥有1个国家五级景区和3个国家四级景区。全市每年接待游客11.6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5亿元。
2011年,龙岩GDP突破1000亿元,达到1285亿元,财政总收入206.4亿元,居福建省第五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