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失灵的原因及其对策(西方经济学问题)
首先,微观经济缺乏效率。市场经济中的调节机制不能促进微观经济的效率,表现为:一是市场不能满足公共产品(灯塔、公共信息、国防等)的有效供给。).公共产品是指一个人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不影响他人的消费或享受利益,其特征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一个人消费一件物品并不妨碍其他任何人享受该物品。由于受益者可以不支付价格而获得物品,所以他不能通过索要价格来减少物品的使用,这意味着物品总是稀缺的。同时,不能阻止每个没有为文章付费的人享受文章的好处。如果这个物品是由市场提供的,就会造成成本和收益的外化,也就是会出现一个正或负的外部性问题,也就是说只有承担费用的人才能得到物品,市场的交换系统就不起作用了。此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投资大、回收期长、经济效益低、对国计民生影响重大的项目,如果仅仅通过市场供应,是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的。由于制度上的缺陷,这样的问题在中国还很严重。其次,从外部效果来看。布坎南和斯塔布尔宾曾将外部效应定义为:只要一个人的效应函数中包含的变量处于另一个人或制造商的控制之下,外部效应就存在。设U代表个体A的效应,那么如果U=F(X1,X2,X3,...xn,y),有一个外部效应(其中X1,X2、...xn是个体A控制的活动,Y是个体B或厂商控制的活动,Y输出的效应是外部效应)。也就是说,对价格体系的影响是外在的,存在没有经济报酬的经济交易。这种外部性会对消费者和生产者产生影响。外部性似乎可以通过讨价还价来解决,但当交易成本存在时,外部性被视为市场失灵的根源。从中国经济运行的现实来看,这种交易成本往往是很大的。第三,存在自然垄断市场。当提供一种商品的固定成本超过可变成本时,生产者为了长期获得稳定的生产资料(如原材料、燃料)就会与上游产业联合或者干脆合并到自己的企业中,也就是说,在市场运行下的生产必然导致联合,从而导致自然垄断。如果在这个市场上,只有少数企业会供货,如果是以经济有效的水平生产,其利益就会受损。如果我们以垄断价格出售商品,就会导致低效率、产能过剩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二是宏观经济不稳定。在经济周期的作用下,国民经济只受市场调节,特别像“独自航行”。在汪洋大海的市场经济中,有意想不到的事件。一旦面临风雨飘摇的经济危机、股市崩盘、投机泡沫和金融危机,对国民经济的打击可能是致命的。这种不稳定有时表现为反复的通货膨胀和失业,或者消费和投资之间的不平衡。1929-1933资本主义大萧条是长期实行自由主义政策,让经济自行发展的结果。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一些国家仍然心有余悸。虽然中国经济经受住了国际经济金融动荡的严峻考验,但在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的条件下,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并没有完全解决。一旦国内外市场出现一些麻烦,市场调节机制可能失效,如果政府缺乏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手段,就可能造成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波动。目前我国宏观经济长期呈现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但投资增长很快。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需要同时轮换,才能让经济健康持续增长。如果投资单边过度增长,必然导致出口承压时的生产过剩,进而导致投资回报率的悲观预期,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失业的经济衰退。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失灵问题将不断影响市场机制的效率,引起宏观经济波动,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强烈关注。
第三,社会分配缺乏与效率相适应的公平。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总有两个事关全局的重要问题,即如何把蛋糕做大,如何合理分蛋糕,也就是效率和公平。市场失灵,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不仅会造成低效率,还可能造成分配不公。观察中国经济领域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存在严重的下岗失业、拖欠工人和教师工资、城市居民贫困、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绝对下降的问题;另一方面,腐败猖獗,侵吞国家财产,非法收入巨大,税收制度不完善,导致高收入阶层不能及时足额纳税。社会分配不公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差异、地区差异、行业差异仍然广泛存在。研究发现,近年来,随着经济和国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在下降,而基尼系数却从1980的0.33攀升至2001.45。这说明我国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了。虽然整体上“蛋糕确实更大了”,但社会成员之间“蛋糕分配”的不平等却在扩大。如果社会分配领域的差距越来越大,可能会影响经济效率的提高,甚至导致社会动荡。当市场失灵,调节机制不能解决公平分配问题时,政府需要充分发挥其经济职能,进行适度的宏观调控。
2.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宏观调控措施
首先,政府要做好公共产品的提供和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整个国民经济良好的“硬件条件”。同时,政府还应承担那些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长、对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如国防建设、教育、医疗卫生、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三峡工程等。这样,既解决了市场不能提供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问题,又保证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同时,政府投资也可以在此过程中解决相当一部分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还可以促进其他相关产业的投资和生产,从而促进经济繁荣。近年来,我国政府连年发行国债,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些带有行政垄断性质的商业行业,不分政企,利用行政权力阻止商业竞争者进入其市场垄断。其高经济回报与行业的行政垄断地位有关,其中包含大量的不正当竞争因素。从长远来看,这种市场失灵将严重阻碍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对于经济发展中的垄断和其他不正当竞争问题,政府应该站在仲裁者的立场,通过建立和完善各种法律法规,严格执法来解决。
第二,政府要建立良好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和具体操作体系,制定各级中长期发展规划,降低交易成本,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软件条件”。制度或体制是一国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如果没有良好的激励制度,个人或企业的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就会降低工作的主动性。简而言之就是企业的损失。如果社会风气如此,损失的是国家。如果有人被抢而无人问津,没有健全的制度保障其财产安全或财产所有权,这个社会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经济秩序和经济安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斯甚至将制度变迁视为经济增长的原因,可见制度建设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完善产权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势在必行。《决定》还指出,要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制定和研究,提出发展的重大战略、基本任务和产业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第三,政府还需要运用利率、国债、汇率、税收、预算等经济调控手段“熨平”经济周期,使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使西方世界走出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噩梦。1998以来,我国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撑我国成功走过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岁月,连续五年保持了7%以上的GDP增速,成为世界经济的“一枝独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制定要以国家的宏观目标和总体要求为依据,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功能,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调节收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保持币值稳定,平衡货币供求总量。
第四,政府要通过收入政策、税收政策等相关政策,努力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居民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要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发挥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鼓励有条件的东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背景是考虑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带来的问题和缩小差距带来的收入前景,抓住世纪之交的历史机遇,有针对性、分阶段地促进西部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最近,中央再次做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这也是看到东北落后的体制、落后的技术和大量的下岗工人,抓住重工业化时代到来的机遇做出的正确决策。在收入分配方面,政府要兼顾效率和公平,通过政策的倾斜来评价和调节不同地区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公平性。通过转移支付,完善税收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扶持弱势群体,调节公众的心理平衡,达到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目的。
最后,政府在实现监管职能的同时,要注意不断提高面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非典的蔓延是对我们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非典”对经济影响大,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的心理“不确定性”,即不知道如何预防,如何治疗,何时结束,何时东山再起等等。产生这些不确定性的原因是信息没有得到及时、准确、有效的披露和沟通。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制度开放、行为自由化的社会,衡量政府效率的标准是能否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小的代价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实现有效的宏观调控。因此,无论医疗卫生问题、金融危机、经济安全问题,甚至国防安全问题,都应该不断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我国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我们要在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指导下,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提高政府的调控和应对能力,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健康稳定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