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培养计算素养
关键词:创设情境,合理训练,锻炼思维和计算能力。
数学离不开计算。计算能力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小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等学科的重要基础。因此,培养学生正确、快速、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现在我就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探索新的知识,让干计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愿意学、愿意做,给学生讲解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比如在教“圆的面积”的时候,我创设了一个场景——脑筋急转弯,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放图。图片上有一片绿色的草地。草地中央有一棵大树。大树下,小羊在悠闲地吃草。仔细看。树干和小羊之间还有一根绳子。请问小羊吃草会是什么身材?这样做既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情境,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不自觉地认为羊吃草的范围是一个圆。这样一来,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能灵活运用相关规律和规则,找出解题规律,增强学习兴趣。同时,根据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易受外界和一些内在因素影响的特点,合理安排练习的时间和数量,采用“短时间、少量、多次”的方法,避免学生的疲劳和厌倦,使学生的注意力稳定地集中在练习对象上,从而保证计算的准确性。
第二,全方位指导,合理训练
(一)让学生充分“说话”,把操作和语言结合起来。改变过去的计算教学是让学生“计算”的方式,让学生充分“谈”自己的思维过程,给予适当的引导,给他们好的思维方法。同时,师生应重视演示运算功能,将运算与语言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观理解,有效开发学生的思维。比如在讲授立体图形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时,我鼓励学生充分“说话”,一边“说话”,一边思考,一边操作,用心体会两个立体图形的体积相等。例如,圆柱形铁块的底部半径为10 cm,高度为5 cm。如果铸造成底部面积为28.26厘米的圆锥形铁块,那么圆锥体的高度应该是多少?在这个问题中,圆柱形铁块的体积就是圆锥形铁块的体积。经过分析问题含义、动手操作、思考的过程,学生最终认识到,两个立体图形卷并没有发生变化。
(2)提倡估算,使学生的直觉思维活跃,从而提高计算能力。比如在教比例应用题的时候,首先要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比如一个边长3米的方砖的房子,需要96块,而现在是用边长2米的方砖铺成的。你需要多少件?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边长3m的大于边长2m的,说明边长3m的方砖面积大,所以瓦片数少,而边长2m的方砖面积小,所以瓦片数多。经过直观的思考和估算,知道方砖的瓦片数肯定会比前面的砖多。
(3)合理训练,要做到,单项的计算要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有所侧重,突出学生难以掌握和容易出错的点。锻炼的形式多种多样。对比练习。在教学中,要把容易混淆和容易出错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分和比较。通过有目的的练习,学生可以纠正错误,提高辨别能力。并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纠正错误。
第三,多种方式相结合,锻炼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要做好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注重学生思维的提高和锻炼。这需要多种方法的结合。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比如2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一些常用的最大公因式,最小公倍数,共进单位交换等等。另一方面,它注重各种算法的组合,从而提高思维的敏捷性。比如分解法的应用:25×14可以换成25×10+25×4,或者10×25+4×25。这样既能锻炼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又能快速准确的计算出答案。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思维动力,加深对算法的理解。此外,利用表象的演示,引导归纳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对于退位减法的教学,学生可以使用棍子或投影进行演示。通过对“以退一进十”的直观观察和老师的深入指导,学生将更加清晰地理解这种算法的计算规则,同时锻炼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另外,对于学生直觉思维的训练和培养,需要在计算中使用估算法。这种方法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数学问题恰当地引入教学实例,使学生的实际经验与数学知识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增强了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四,重新注重计算理论和规律过程的教学,提高计算技能。
算术和定律是计算的基础。正确的计算必须基于对计算的透彻理解。学生可以在头脑中清楚地计算并牢牢记住规则。做四道计算题的时候,他们都能有条不紊的做。如何谈清算?比如在分数加法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先讲数学,总结规律。比如在分母相同的分数加法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做:首先用一个图形来表示;然后问这两个分数的小数单位是什么?这样的单位有多少?结合图形观察,回答:1加2是多少?通过计算这道题,能否初步总结出分母相同的分数加法的规律?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时候学生的叙述可能就不完整了。让学生再思考一下:怎么算?并说明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结论:加减同分母分数,加减分子,分母不变。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算术,而且掌握了规律,为学习不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奠定了基础。
第五,加强基础训练,培养计算能力。
(1)重视口算训练,打牢计算基础。口算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是数学学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口算关系到你以后能否顺利学习和掌握多位数加减乘除、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等一系列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第一、第二学期口算的重要性。因此,小学计算教学要特别重视口算训练。在教学中,让学生估算,把计算教学和估算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都会得到提高,一举两得。随时进行估算训练,加深学生对算术和方法的理解,明确公式题的答案范围,减少错误,对提高学生的计算素质和培养良好的思维大有裨益。
(2)加强简单计算的训练,提高计算效率。简单计算是小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运算规律、性质和公式,合理地改变运算的数据和顺序,使计算尽可能简单快捷,提高计算效率。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简单计算的训练,逐步增强简单计算的意识,提高简单计算的能力。乘除法是简单运算中最常用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这种练习。计算时,让学生形成看、想、算、做的习惯。所谓一个眼神,两个想法,三个计算,四个表现,就是:第一,把题目中的数字和符号看清楚;第二,想好用什么方法或者有没有简单的方法以及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先计算什么;第三步,计算;第四步,计算,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六,培养良好的习惯,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是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学习能力、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保证。在计算中,要重点让学生养成以下良好习惯。
(一)认真检查的习惯。仔细审题是正确快速计算的前提。
(2)及时校对的习惯。
(3)精打细算的习惯。计算时,格式要规范,方法要合理,计算过程要仔细核对。
(4)自觉检查的习惯。在计算中,要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5)规范书写习惯。潦草的字迹、混乱的格式、粗心大意是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要保证计算的正确性,就要养成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好习惯。
总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有我们师生共同努力,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