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文学艺术考研经验分享?

2020年复试的拉锯战终于结束了。我整理了一下自己在整个考研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和体会,希望能对弟弟妹妹们有所帮助~

首先声明,虽然回答者报考的是人大的文艺,但是本文提到的学习方法是具有普遍性的,可以作为所有考过文艺专业或者考试科目与文艺专业重叠的伙伴的参考。

关于最初的测试

1,机构选择

重点,院校的选择很关键!!与其急于复习,不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花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有些人在正式填报志愿的时候临时换学校,风险很大,尤其是报考自主命题院校的考生。因为之前复习的方向和重点都是基于目标院校的考题,很难保证已经形成的知识结构能够临时套用。所以,迈出择校的第一步,“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句话不是随便说的!

总之要重点考虑意向院校的专业偏向,学校的题型特点,以及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来确定目标。这里我要重点说的是,一定不要畏首畏尾,瞻前顾后,要在个人能力范围内选择最好的学校!这里所说的“范围”不是指取决于你目前知识水平的范围,而是指你在未来几个月内通过学习所能达到的范围。只要方法正确,努力学习,你的知识水平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都会得到提高。有些问题你现在回答不了,不代表你以后不会回答。不要用你现在的“缺乏”去否定未来的可能。本人师范毕业,语文能力很强(211)。据我所知,有不少和我本科背景差不多的同学,但是在申请学校的时候过于谨慎。其实大部分人的想法都差不多。如果为了“保险”和“规避”风险而报考中等水平的学校,结果就是很多这么想的人会不期而遇,考研难度甚至会比你心中难以捉摸的“白月光”还要差。

2.时间安排

我决定从2065438+2009年7月中旬开始换学校,然后开始准备。因为本科期间积累的文史知识还在,所以即使7月份换了目标院校,需要看全新的教材,也没觉得有多慌张。这只是我个人的情况。不要抄袭。考生应该尽早开始。

个人认为每天保持至少八小时的有效学习时间是没有用的,不要在时间长度上死记硬背。强迫自己每天学习12甚至13小时,没什么好提倡的。你需要努力工作,而不是努力寻找。只有你自己知道学习效率不高,具体学习时长可以根据复习效果调整。如果觉得需要补充很多知识,就要加班。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在学习的状态,那就先做点别的。精力充沛、头脑清醒的时候最好学习,要保证营养和睡眠质量。

3.英语和政治

政治和英语成绩一般,这里就不多说了。公共* * *课程经常考75+和80+的人很多,备考这两门公共* * *课程的经验也很多。小伙伴们可以看看这种体验贴。

关于这两门课我有几点建议:1,政治视频课不是必须的。一、考研政治相对容易理解,不用再看视频讲解(马援部分不是很容易理解,可以看相关分析视频)。其次,看视频课时间长,耗费大量时间。第三,视频课上真的有很多奇怪的笑话,哈哈哈(尤其是徐涛老师)。

2.很多英语作文讲师都强调多背范文,但我个人认为很多文章完全背不必要。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你可能背不出你背的那种题目,而且考场上时间紧,你可能一下子记不住你背的是什么。知道如何使用句型和结构很重要,所以积累几个实用的长句型更有效率(也更容易偷懒)。也可以编个顺口溜把积累的句型串起来,然后写的时候把顺口溜写在草稿纸上,能用哪个写哪个。这个方法有点投机,但是很方便。需要什么自行车?当然,英语水平高的同学可能根本不需要这么做,所以这个小方法适合时间紧张,没有时间系统练习作文的同学。

4.专业课书目

在这一部分,我携带了上述资深经验帖的内容,如下。

(626)中国文学基金会

袁兴培,《中国文学史》,四卷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温汝民、钱理群、吴福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程光炜等老师编写的《现代文学史》教材也是不错的选择。)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澄,北京大学出版社。

《外国文学史》,郑克鲁,高等教育出版社。

补充:《现代文学研究三十年指南》(温如敏主编)这本书也很实用。考现当代文学的伙伴可能知道,文艺类考生有足够的时间可以看一下,可以帮助总结重点,加深理解。

这里强调一下,人大文学院(626)基础文学课虽然要考很多课程,比如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但并不意味着每门课都要花很多时间整理笔记。比如《外国文学史》这门课,因为对我来说,初试试卷最多有两个名词解释和一个讨论或简答,所以我只看了一遍教材,边看边勾画重要名词解释潜在考点。注意是重要的考点,不必花精力在鸡毛蒜皮的细节上。对于那些很少考到的名词,比如莱娜·福克斯的传说,沙龙文学,魅力诗歌,非毕文专业的考生不用花时间去仔细背,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如果担心完全不看这些名词会错过知识点,那么可以在做电子笔记的时候通过缩小字号或者改变字体的方式把它们和重点知识区分开来,让你一目了然的看到重点和非重点。

(811)文学理论

童庆冰,《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结构清晰,易于总结。由于出版历史久远,里面的一些观点现在看来已经过时,但童老还是有必要把一些概念的经典表述写下来。)

杨慧琳、耿有庄,《西方文论概论》,人大出版社(涉及20世纪以前的西方文论,有些晦涩但深刻,非文学专业可以选择阅读,建议文学类考生认真阅读)。

《当代西方文学理论》朱立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世纪后的文学理论知识面广,建议认真阅读并亲自做笔记,是备考的主要教材)。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张少康,北京大学出版社(人大的《文学理论》强调对西方文论的研究,可以少关注中国古代文论。但是题型在变,题型方向也在变。如果时间允许,建议文艺类考生也要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文论。Ps:杨宁老师古代文论讲得很好,建议看个视频。)

辅助教材:新编《马克思主义文论》(人大出版社),《西方美学史》(朱光潜),《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伊格尔顿(北京大学出版社)。三本书,第一本我认真看了,第二本略读,第三本没看。伊格尔顿的书好评如潮,不会有太多“教材味”。建议文艺类考生认真阅读或者选择阅读。

5.专业课学习方法

(626)中国文学基金会

重点来了!!!2020年,所有考生都没想到,人大626文学基础题会有变化。将原来的八道选择题改为四道必考题,分别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和西方文论,这将给那些专攻其中两门的考生带来困难。所以,没有什么套路是永远有效的,踏踏实实的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才是王道。

还有,今年专业一班名词解释的风格突然变了,可以说有点,不对,很偏!那些常规的重点没考过(看看20年的真题就知道了)...很难猜测出题老师的想法。在这种改变题型的情况下,不如看看考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细节是否到位。

很遗憾,今年有很多考生第一门专业课不及格,也有很多小伙伴其他三门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这门课分数很低,甚至没能过线(90分)。个人认为今年第一门专业课的题型和风格的变化应该是很多考生成绩下滑的主要原因。以后考研的同学也要做好再次改变题型和题型方向的心理准备。

那么,如何应对这种变化呢?

如果之前看过题目,知道大概意思但不知道具体细节,那就试着通过联想来引申。换句话说,当你无法直接、清晰地解释一个名词时,通过与这个词相关的其他有效信息来解释。比如,如果你不知道“朱桓老爷”的真实姓名、生平、创作理念和文学史意义,但知道他写武侠小说,知道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在谈到新文学第二个十年“雅俗互动”时提到的人物,知道他和几个作家被称为“北派五杰”等等,那么你可以把这些信息整理成一个完整的书面语言,适当补充一下。这样做的话,即使对题目不是特别熟悉,也不会无话可说。

另一种情况,处理起来就比较粗暴了——我根本没见过题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建议跳过她根本不知道的话题。不要浪费时间,因为我想不出来...(反面教材来了...没有看到名词解释,胡乱写了一句,导致彻底翻车。事后才知道是马课本上的常规知识点...所以我要关注这本书!)

(811)文学理论

专业课2的题型包括名词解释、简答和讨论(可能以学术散文或随笔的形式考察)。先不说名词的解释,基础知识一般都能应付。在这里提醒一下,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去总结和整理名词解释。绞尽脑汁收集各种很少见到的名词,用处不大。这个问题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明确了这个名词所指的文学现象或概念术语的基本信息/含义后,就可以用具体的例子来丰富内容,与其他名词进行比较,并对其写评论。把重要的内容放在第一位,根据分数和时间控制字数。因为简答的分数介于其他两类题型之间,所以我建议不要在简答部分花太多时间。回答时,直接根据题目要求提出要点,抛出结论,做到观点清晰,逻辑流畅。

接下来我主要说一下作文题怎么答。

专注!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什么是系统?也就是你所学的知识不是零散的一堆,而是有内在联系的。一个概念是有发展演变历史的,不会是某个时代某个学者凭空提出来的。正是在观点的不断更新中,出现了理论史。比如从古希腊到17世纪,再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哲学经历了几次转向,关注的核心问题发生了变化,这必然会影响到作为哲学分支的美学和人们的思维方式。再比如,谈到浪漫主义,机械地背诵浪漫主义的主要观点和流派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知道为什么它反对新古典主义的基本立场,为什么它与启蒙理性有着本质的不同,在讨论浪漫主义问题时可以引用哪些哲学家和理论家,与谁形成对比。

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只有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应对各种不断变化的题目形式。一个知识体系就像一个基础和一个宝库。我们在回答作文题的时候要做的就是从中取点东西,为己所用。总之,不要重复孤立的观点,要知道它们的“起源与发展”和“起源与发展”。做这样的工作确实很难,但是必须要做。因为论述题考察的是讨论能力,而每个观点只是通过与其他观点的差异来突出自己。从历时的层面,讲清楚它的发展和形成过程;从* * * *的角度来看,通过对比,显示出自己的独特性。做到这两点,可以说是差不多清楚了。此外,还可以结合具体的文本,使自己的论述更加具体,从而将“史”与“论”结合起来,在文学史中运用之前读过的文本。如果你觉得在考场上暂时不能运用理论分析一篇课文,那就在考前做一些准备工作,深入掌握两三篇课文,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讲解和分析。从考试的角度来说,深入解读几篇课文,比对很多课文只了解一点点要有效得多。

6、知识记忆

我们背的材料不是包罗万象的课本,而是经过筛选的材料和笔记。关于如何做笔记,建议参考上面提到的学长的回答。

然后说怎么记。不要等到最后一个月才开始背,这个大家应该都清楚。考前至少记三遍。个人认为刚接触新知识的时间段很重要。我建议做好笔记背诵,然后隔三差五回头看一遍,这样记忆就不容易忘记了(可以尝试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来设定背诵记忆的时间)。

很容易发生这样的情况,我们的笔记中关于一个大问题的几个小问题的记录并不集中,也就是说几个问题都是关于同一个大问题的,但是这些内容在我们的笔记中并不在一起。建议你再准备一个笔记本,围绕一个大问题,记下提问的不同角度和回答的要点。举个栗子:

关于复试

今年的复试比较特殊。由于疫情,复试形式改为远程网上复试,笔试、面试各方面都有很大变化。所以今年的复试情况和往年相比,信息量不是很大,就不赘述了。毕竟以后网上复试的可能性很小。

这里要强调两点:1,专业基础知识不能丢,面试时会被问到。如果连基础题都答不上来,就要丢分了。2.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读一些重要的专著,并做读书笔记。这里有几本书:柏拉图的《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佩里·安德森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论述,马克思的巴黎手稿,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

约翰·斯特利的文化理论和流行文化导论

马克斯& # 183;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如果理解原著有困难,可以和书评之类的书一起看。

面试过程中自然大方就好。如果你没有什么特别值得一提的经历(比如参与研究,发表论文等。),不补时间。自我介绍的时候只说了个人基本信息(姓名,本科学校专业,家乡)。现在我觉得可能是所有候选人中最矮的...进入复试的同学可以说的更恰当一些。但是,你说的每一句话都要经得起质疑,你要对自己说的话有充分的把握。比如说你说你读过一本书,你要能处理好老师对这本书提出的一些细节问题,不要给自己挖坑。如果问题真的错了,就不要编了。如果你瞎编,只会把问题从知识层面上升到人品层面。

关于要不要联系导师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联系导师虽然没什么坏处,但也没必要联系。网上很多人说一定要提前联系自己喜欢的导师,这多少有些绝对。其实老师主要是根据考生面试的整体表现来打分,不会因为一个学生提前联系他就放水。我觉得人大的文艺复试很公平,所有老师都很有原则,很善良。

一些补充:

1,考场时间控制

强烈建议每位考生在初试前进行模考,计算好各种题型的答题时间,严格按照考场时间调整答题日程。把握答题时间是非常基本的应试能力,但有些人会忽略。如果因为没有把握好时间而写不完论文,白白丢分就太可惜了。我为此吃了不少苦头,我的学弟学妹们千万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2.扩大知识储备

建议NPC文艺学考生关注专业导师的论文,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人大的文艺话题灵活开放,涉及面广,不会有老生常谈的话题。所以文艺类考生要尽量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排除获取教材之外内容的可能。

最后祝大家考试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