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复杂景物的古诗

1.感动现场。

“触景生情”又叫“从景而感”、“情由景而生”,意思是先有景,后有情。“景物为诗之媒”(在谢榛),人物起初比较平静,但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而唤起感情,故称“触景生情”。杜甫的诗《登高》是典型的感人之作;

风又急又高,猿猴叫得很伤心,鸟儿在白沙的白沙里打转。

一望无际的树簌簌落下树叶,长江不可预料地在奔腾翻滚。

悲凉秋景里的李,常年游子,在疾病缠身的今天独自生活在高台上。

艰难、痛苦、仇恨、心痛和疲惫是我酒里厚厚的一层灰尘。

诗人登高,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苍凉壮美的秋景:浩渺的江水,哀怨的猿猴,飘忽不定的飞鸟,滚滚的长江,倒树的沙沙声(前两联)。这荒凉的景色触动了他长期漂泊、老病缠身、孤苦伶仃的感情,所以他在家里苦不堪言,愁苦不堪(后两联)。

触景生情的例子很多:“平林烟波浩渺,寒山区悲。”色入高楼,楼上有人愁。玉阶空立,飞鸟急飞。何处是归程,长亭* * *短亭。“(李白的菩萨侠);”突然看到陌生人头上的柳色,后悔让老公找个印章”(王昌龄《永远在我心里》);花,和我的窗户一样高,伤害了一个流浪者的心,因为我从这个高处看到,悲伤无处不在”(杜甫《登楼》);我们在花丛中最后一次相遇,在花丛中我们分别了,一年后,这里又有了花”(魏·《致我的朋友和》)...

2.用爱写风景。

“以情为景”,又称“从情到景”,是指先有情,后有景,以及“因我观物,万物皆我色”(王国维《人间词话》)。布景的设置总是以情感为基础的。俗话说“情动则风景悲,情动则风景喜”(吴乔《炉上诗》)。诗人的心情更加激动。当他把这种兴奋加到风景里,开心的时候看到所有的风景,开心的时候看到所有的风景,难过的时候看到所有的风景。比如李白的《哀朝庆衡》:“日人晁衡辞帝都,扬帆环澎湖。明月不归碧海,白云满愁。”朋友晁衡的不幸遭遇使诗人极为悲伤。当他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看风景时,所有的风景都沾染了他的主观感受:天空充满了悲伤,层层白云笼罩着海上的苍梧山,仿佛在悼念晁衡的去世。

古典诗词中浪漫写景的例子并不少见:“故人西离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蓝天,天上只流长江。”(李白《黄鹤楼·去扬州途中送别孟浩然》);“吴京作为故乡与水相连,你去春江渺茫。日落时船帆停泊在哪里?天涯若比邻,断人肠。”(孟浩然《送杜十四下江南》);“独寂西厢,如钩。孤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迎欢》)...

(2)情景共情,情景亲情。

1.对风景感同身受。

对场景的移情就是拟人,赋予场景以人情,使之对人员有感情,从而使作者的感情更加强烈。如李白《老乐亭》诗中写道:“人世悲凉,老乐亭送客。春风知不苦,不发柳绿。”在这首诗中,作者用感情写出了原本无知无情的春风,让它与人分享离别和悲伤的情感,从而把它变成了我,使它成为诗人的情感化身。刘长卿《送判官李入润州营》中“不肯留家,草青送马蹄铁”一句,以不肯留为借口,委婉地表达了旅人不能留的形象,而行人的马蹄铁却远在草地上,料想会像自己一样送别友人,表达了非常漫长而曲折的告别。再如杜牧的“两别”句,“烛若思别,为他人泣至天明”。通过写蜡烛,把让人落泪、彻夜难眠的悲情表达得含蓄、缠绵、潇洒...

对风景的感同身受,在古典诗词中随处可见:欧阳修的《蝶恋花》“泪问花无言,红飞旋过秋千”;颜姝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明月不熟恨怨,斜光穿朱虎”;杜甫《法潭州》,“花飞岸上送客,闫妍留人”;钱起《春末归山旧草堂》“始怜幽竹山窗,不换荫待我”...

2.风景中的爱情。

“情在景中”又叫“融情于景”、“以景写情”或“借景抒情”。况周颐在《惠风花刺》中说:“写风景和写言情不是一回事。擅长爱情,却把风景和爱情写在里面。”

陈的土匪说:“文字是抒发感情的固体作品,而有感情的文字是稀薄的。我们要把感情融入到场景中,从场景中看到自己的感情。”(《旧月光斋词坛》)在景物中感受,能使诗歌收到含蓄耐人寻味的效果。

《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昔我已去,柳依依。今天我想,下雨了。”

刘熙载评价它的好处是“幽深飘逸,是借景抒情”。再如刘禹锡的《石城》:“故国四面环山,潮打空城归寂寞。在淮水东边的旧月,我也是夜里过来女墙的。”这首诗描写的是景物,然而,所有的景物都夹杂着诗人故乡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悲凉,是典型的借景物抒情的作品。

古典诗词中借景抒情、借景抒情的例子也不少:李华《春游即兴》:“草长益阳城下,水自东向西流。香树无花落,鸟啼一路春山。”魏《暮雨》中的“你的湿帆拖着不愿走,影鸟慢飞”句:杜甫的《书香》,春天的绿草染台阶,鸟儿在树叶下欢快地鸣叫。.....都是把感情融入场景的优美句子。

(3)背景布景。

“情话一定要靠风景来衬托,深刻又好看。”(吴的《莲子诗》),中国古代诗人对此深有体会。在古典诗词中,有很多渲染景物来衬托所表达的感情的例子。景物可分为正面对比和负面对比。

1.正面衬里。

用悲伤的场景写出悲伤的心情。

荆轲《易水之歌》:“风萧萧水冷,壮士一去不复返。”诗中以天地的悲凉,烘托出一个强者死时的告别之情。白居易《琵琶行》开头的一句“当夜浔阳河上,枫叶灯心草,秋风飒飒”中的萧瑟秋色,是用来增添离别的伤感的。李商隐的《无题》有一句“时间早在我遇见她之前,时间更长在我们分别之后,东风起,百花齐放”。选择一个暮春的景色,以凋零的花朵作为离别的背景,必然会让仇恨倍增,难以说再见。这些诗从不同侧面吸收了悲伤的风景,作为别离的陪衬,更增添了别离的悲伤。

享受写乐的感觉。

李白《鹿亭夜行》:“船到广陵,鹿亭月征。山花似绣腮,江火似萤火虫。”朦胧的月色下,路征馆两岸的花朵显得婀娜多姿,像一群天真无邪的少女;河面上的渔火和水中倒映的万千灯光星罗棋布,闪烁不定,像无数的萤火虫四处飞舞。这些景色衬托出诗人旅行的快乐。

2.对比。

用快乐写悲伤。

杜甫《二首》(下):“江中鸟过白,山中蓝花焚。今年春天我又看到了。什么时候是回归之年?”宜人的春光凸显了诗人归乡的迫切心情。郑谷《淮上送别友人》中“扬于长江头,忧杀人渡江”一句,写的是长江正逢春,柳暗花明,有点,却因“君去潇湘,我去秦”的离去,风景虽好,却使人忧杀人。作者移步现场,现场随情况而变。美丽的风景与人物内心的悲伤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哀悼写乐的局势。

钱起《春末归山旧草堂》:“谷口春黄鸟少,玉兰花开。我在珠山窗下开始怜惜你,不回不换荫。”一两句渲染春色的流逝,留下一丝凋零空寂的气息,体现了诗人对游助“不换绿荫,等我归来”的欣喜。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其悲其喜加倍。”可见对比手法用得好,效果更强烈。

(4)用景物和复杂景物结感情。

1.和风景做爱。

所谓“以景结情”,就是诗的前半部分抒情,最后全诗以写景收尾。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在抒情的临界点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其中蕴含着无穷的意义。谈三个例子来说明:

戴树伦《三闾寺》:“元香不息,屈子何须怨?秋风起日落,有萧萧枫林。”诗的前两句悬在空中,用哀叹之笔抒发情感,写出了屈子一生的悲愤无以复加。似乎很难继续下去。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别出心裁地写出了这样的风景:“秋风起黄昏,树梢飒飒”。这两句话无意,却让人感受到无尽的辛酸和无限的深情,可谓传神入骨。

孟浩然《建德夜泊》:“当我的小船在雾霭的泊泊中前行,白昼渐暗,旧日的回忆开始了。世界是多么广阔,树木离天堂是多么近,月亮离水面是多么近!. "用一两句话写事情和感受,已经透露出了“愁”字,看来下一步就是用正面的方式写愁了。但诗人将笔触转向风景,巧妙地将感情与风景捆绑在一起,在风景中蕴含着无尽的意义。沈德潜评价说:“后半写风景,客忧己。”

王昌龄《参军》(下):“琵琶舞新声,总关山事。止不住听乱,高秋月照长城。”前三句用音乐抒情,最后一句轻启,全诗汇聚了瑰丽悲凉的场景,情不自禁,意不尽。这种与现场的感觉,真的可以用“一枝独秀”来形容。

2.采取复杂的观点。

所谓“有情结的风景”,就是诗的前半部分主要用来写风景,而不是谈爱情,只有在全诗快要结束的时候,才加上抒情的一笔。这种手法的妙处在于:画龙点睛,一笔带过全诗,使诗前半部分所写的景物变得主观而感性,令人回味无穷。

请读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在如画的江面上,山看夜晴空。在两条河流之间,一湖一湖的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河上的两座桥看起来像从天而降的彩虹。橘林柚在炊烟的冷烟中映衬;秋意无边,梧桐也已显得苍老。谁到北楼,谁感激风。”诗的前六句,诗人看到了登上谢朓北楼时的情景,后两句表达的苦闷与孤独,让读者尝到了前六句的“秋味”。

再比如寇准的《江南春》:“浪得烟霞,刘依依。孤村草远,杏花斜阳飞。江南春尽断肠,平满汀州人不归。”这个词的前四句描写风景,后两句直接表达感情,让表达的感情随着复杂的风景由隐到显,真的是画龙点睛。

再比如王雨城的《小红唇》。“雨恨云愁,江南尚称美人。水乡鱼市,一缕孤烟。

天空是壮丽的,远处像一首曲子。人生,在这个时候,谁会有依靠的意义。“前半部分用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江南的雨景,最后一句歌词唤醒了整个词,让读者回忆起前面写的场景所蕴含的深情:有建功立业的雄心,也有不被理解的孤独和阴郁。

王夫之《夕阳红序》说“情与景,名为二,实不可分。上帝对诗人是无限的。”

景物交融是中国古典诗歌追求的境界。上述情景方式只是为了方便学生掌握特点而分类的。其实一首诗往往同时使用几种方式,触景生情,把感情融入场景,两者相互萌发、相互渗透,从而达到浑然一体的状态,创造出诗的美妙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