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数概念的发展特点及其教育内容

引导儿童感知事物的量及其关系,构建初步的数的概念,是儿童数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学龄前时期,孩子们学习65,438+00以内的数字加减。目的是让孩子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感受和体验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学会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以下是我对儿童数概念的发展特点和教育内容的探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儿童数概念的发展特点

三岁的红红能清楚地从1数到10,但有一次老师让他数玩具(买玩具)柜子上的娃娃,他就用手指数娃娃,一个一个数完(1,2,3,4,5),就告诉老师:玩具(买玩具)。

四岁的萍萍已经认识阿拉伯数字,知道物体的数量可以用数字来表示。比如数字“1”可以代表1个苹果,1个球,1个娃娃等。,而数字“2”可以代表两个...有一次,他看到纸上画着四个苹果,就在上面盖了“4”的章。

以上两个孩子的表现,反映了孩子数的概念形成和发展的一些特点。虽然红红能用嘴和手数物体,但他没有总数的概念,所以他不能正确说出娃娃的数量。萍萍对数字意义的理解正在构建中。他知道四个苹果可以用四个数字来表示,但是他没有完全理解每个数字代表物体数量的含义,所以他在每个苹果上盖了1个数字“4”。教师只有了解这些特点,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儿童数概念的建构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整个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儿童数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包括计数能力的发展、对数级的理解、数的守恒和对数构成的掌握。

(一)儿童计数能力的发展

计数是一种有目的、有手段、有结果的活动。如果人们想知道一个集合中元素的数量,他们必须计数。计数的过程是在要计数的集合的元素和自然序列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在数数的过程中,不管什么顺序,只要没有遗漏或者重复,结果总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计数的结果与计数的顺序无关。German等人认为,儿童在数数时必须遵循五个基本原则:

(1)一一对应原则,即儿童计数时,一个数字只能对应一个对象。

(2)定序原则,即数字之间存在不变的顺序(1,2,3...).

(3)基数原则,即计数到最后一个数的值代表这个集合包含的元素个数。

(4)顺序独立原则,即一个集合的个数与从哪里开始计数无关。

(5)抽象原则,即计数原则,可以应用于任何事物。

儿童的计数能力标志着他对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和儿童数概念的初步形成。

幼儿数数能力的发展顺序是:口算、按物算、说出总数、按数取物。

3-4岁的孩子一般能从1数到10,但大多像儿歌一样背诵这些数字,具有顺口溜的性质,没有形成每个数字与物体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孩子还不理解数字的实际意义。在这一阶段,儿童的口算表现出以下特点:

(1)一般孩子只会从“1”开始,依次倒数。如果他们被打扰了,他们就不算数。

(2)孩子一般不会从中间任何一个数开始数,更不会倒着数。

(3)口算中,经常会出现漏数或循环重复数的现象。

5岁以后,很多孩子都能从中间的任意一个开始数,然后往下数,说明他们已经逐渐建立了更强的数字之间的联系。但是,孩子一般不能正确携带。每次他们从9数到10的时候,经常会出现错误,经常是从头开始数。

所以,口算只是机械记忆,儿童数数其实是一种“唱歌”。

2.根据事物的数量,要求幼儿在口数的基础上,将数字与客观事物的数量联系起来,建立数字与事物的一一对应关系,使他们能齐声数出。按物计数比口算复杂,需要多种分析仪参与活动。当孩子数数东西,正确说出数字时,需要手、眼、口、脑协同工作。5岁以前,由于大脑皮层抑制发育不良,手眼协调不灵活,口算不熟练,会出现各种手口不一致。比如(1)的嘴可以从1数到10,但是手不能根据实物一一定位,而是分散的;(2)虽然我们可以按照实物的顺序一个一个摆放,但是口数是随机的,比如数1,2,3,8,9,10等。,其中往往只有前几位和后几位。

数字是按顺序说的;(3)虽然嘴和手可以有节奏地配合,但不是一对一的配合,即不是数一个物体,而是数两个物体,或者反过来数两个物体。

3.说出总数是指儿童在数完之后能说出物体的总数。总数的发展要慢一些,这就需要孩子把被计数的物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也就是能够理解计数到最后一个物体就是这个组中物体的总数,也就是在数字和物体的数量之间建立联系。能够说出总数是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这说明孩子能够使用数字并理解其实际意义。有些3-4岁的孩子虽然能正确数数物体,但往往说不出被数物体的总数,而是随意说一个数字。

4、按物件数量,即按一定数量取出相同数量的物件。这是对数概念的实际应用。按号取物首先要求孩子记住所需物品的数量,然后根据数量取出相应的物品。3-4岁的孩子根据数量只能拿出三四个实物。一般来说,说总数,按数拿东西,都不如数物体的数量多。

儿童早期的计数能力并不稳定,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儿童的计数活动。研究表明,影响儿童数数活动的因素如下:

在物体空间分布相同的情况下,计数物体的大小会对儿童的计数活动产生影响。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孩子数玩具(买玩具)和体积约为10立方厘米的动物(动物玩具(买玩具)是一字排开的),他数对的范围比同样是一字排开的围棋手略大。所以给孩子提供积分的对象大小要合适。

计数对象的空间分布对计数活动也有影响。比如围棋手排成一排,两者之间的距离约为半厘米,另一个紧密排列在一起,这样孩子在前一种情况下得分较好,后一种情况下得分较差。如果围棋选手的安排非常不规律,积分的得分就更差了。

儿童计数活动的方式也会影响他们计数活动的成绩。比如在桌面上排列一排围棋棋子,让孩子一个一个地移动围棋棋子,同时进行计数;另一种方法是让孩子用手指一个一个数;第三种方法是让孩子把棋子从容器里一颗一颗拿出来放在桌子上,一边数。结果,第一种方法的计数性能优于其他两种方法。因为与第一种方式相比,第二种方式更容易让孩子在数数的时候产生困惑,而第三种方式手的动作又多又复杂,所以孩子忙着从容器里取出棋子,忘记了数数的任务。

同时呈现和保持相同的计数对象有利于儿童的计数活动,但很难依次呈现和替换计数对象。比如用视觉物体来点数的结果,就比听铃声好。如果让孩子同时摇铃和数数,结果会更低。这时候孩子注意力集中到了敲钟上,忘记了数数的任务。

因此,在教幼儿数数时,要考虑并利用上述因素,促进幼儿数数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