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是()。

选d通货膨胀一般是指纸币流通超过商品流通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现象。

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的流通不能超过金银的象征量。一旦超过这个数额,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情况下不会发生这种现象。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适应商品流通所需的货币量。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由于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的数量,就会贬值。例如,商品流通所需的金银货币量是不变的,纸币的发行量是金银货币的两倍以上,所以单位纸币只能代表单位金银货币价值的1/2。这种情况下,如果用纸币来衡量价格,价格会翻倍,也就是俗称的货币贬值。此时流通中的纸币数量与流通中需要的金银货币数量相比已经翻倍,这就是通货膨胀。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主要是指物价和工资的普遍上涨。

现代经济学中的通货膨胀是指整体价格水平上升。广义通货膨胀是指货币的市场价值或购买力下降,而货币贬值是指两个经济体之间的相对价值下降。前者用于描述本国货币价值,后者用于描述在国际市场上的附加值。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是经济学中的争议之一。

通货膨胀的反义词是通货紧缩。没有通货膨胀或通货膨胀很低被称为稳定的价格。

在很多情况下,通货膨胀这个词意味着增加货币供应量,这有时会导致价格上涨。一些(奥地利学派)学者仍然使用通货膨胀这个词来描述这种情况,而不是价格上涨本身。正因如此,一些观察家将美国上世纪60年代+0920年代的情况称为“通货膨胀”,尽管当时物价并未上涨。如下所述,除非另有说明,术语“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的价格上涨。

通货膨胀的原因

不同的学校对通货膨胀的原因有不同的理论。

1.货币主义解读

通货膨胀最广为人知、最直接的理论是,通货膨胀是由货币供给率高于经济规模增长引起的。该理论主张将gdp平减指数与货币供应量增长进行比较,央行设定利率以维持货币数量。这种观点与下面的奥地利学派不同,它关注的是货币的数量而不是本质。在货币主义框架下,货币的集中是重点。

货币数量论,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经济体消费的货币总量取决于现有货币总量。此后创建了以下公式:

p是一般消费品的价格水平,dc是消费品的总需求,sc是消费品的总供给。公式背后的思想是:当社会消费品总供给相对于社会消费品总需求减少时,或者当社会消费品总需求相对于社会消费品总供给增加时,一般消费品的价格就会相应提高。基于总支出主要基于现有货币总量的观点,经济学家通过货币总量计算消费品总需求。因此,他们得出结论,总支出和对消费品的总需求随着货币总量的增加而增加。因此,信奉货币数量论的学者也认为,物价上涨的唯一原因是经济增长(表明消费品总供给在增加),央行利用货币政策增加现有的货币总量。

从这个角度来看,通货膨胀最根本的原因是货币的供给超过了需求,所以“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肯定会在任何地方发生”,弗里德曼说。这意味着控制通货膨胀依赖于货币和金融限制。政府不能让借贷变得太容易,也不能过度放贷。这种观点侧重于中央政府预算赤字和利率,以及经济生产率,即生产成本(总供给)推动的成本拉动型通货膨胀。

2.新凯恩斯主义解释

(新凯恩斯主义者)

根据新凯恩斯主义,通货膨胀有三种主要形式,是罗伯特·戈登所说的“三角模型”的一部分:

需求驱动通胀——通胀发生在gdp导致的高需求和低失业率,也称为菲利普斯曲线通胀。

成本推动通胀——当油价突然上涨时,就会出现今天的“供应冲击通胀”。

内在通货膨胀——由合理的预期引起,通常与价格/工资螺旋有关。工人希望不断提高工资,他们的支出转嫁到产品的成本和价格上,形成恶性循环。内在通货膨胀反应中已经发生的事件被视为剩余通货膨胀,也称为“惯性通货膨胀”甚至“结构性通货膨胀”。

这三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结合起来解释当前的通货膨胀率。然而,大多数时候,前两种通胀(及其实际通胀率)会影响内在通胀的大小:持续的高(或低)通胀会推动内在通胀的增加(或减少)。

三角模型有两个基本要素:沿菲利普斯曲线移动,如低失业率刺激通胀;并转移其曲线,如通货膨胀上升或下降对失业率的影响。

3.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理论

(菲利普斯曲线)(或需求侧)

需求驱动理论主要关注货币供给:通货膨胀可以通过流通中的货币量与经济供给(其潜在产出)相关联。这一点在政府(可能在对外战争或内战期间)过量印钞并引发金融危机时尤为明显,有时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使物价飙升(或每月物价翻倍)。

货币供应在温和的通货膨胀中也起着主要作用,但其重要性是有争议的。货币主义经济学家认为这有很强的联系;相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强调总需求的作用,货币供给只是总需求的决定因素。

凯恩斯主义解释方法的基本概念是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关系,称为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这种模式权衡);物价稳定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所以为了尽量降低失业率,可以允许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完美地描述了美国在1960年的经历,但它不足以解释它在1970年遇到的通货膨胀上升和经济停滞的结合。如今,菲利普斯曲线被用来描述工资增长和总体通胀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失业率和通胀率之间的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的位移

因为供给冲击和通货膨胀已经成为经济活动的固定因素,所以当代整体经济使用“位移”菲利普斯曲线(以及价格稳定性和失业率之间的平衡)来描述通货膨胀。供给冲击意味着1970的油价冲击,内在通胀意味着物价/薪资周期和通胀预期,意味着正常经济条件下通胀是可容忍的。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只代表三角模型中需求驱动的通货膨胀。

凯恩斯主义的另一种观点是,潜在产出(有时称为国内生产总值)——即一个经济体在达到最高生产率的条件下的gdp水平——是一种习惯性和固有的限制。这个产出标准对应的是NAIRU——固有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或全职失业率。在这样的框架下,内在通胀率是由经济中的劳动力数量内生决定的:

当gdp超过其潜在水平(且失业率低于nairu)时。该理论指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随着供应商提高价格,通货膨胀将会加剧,而内在通货膨胀将会恶化。此外,菲利普斯曲线将是向高通胀和高失业的滞胀。这种“加速通货膨胀”出现在1960年代的美国,当时越南战争的开支(被小幅增税抵消)使失业率持续数年保持在4%以下。

Gdp低于其潜在水平(且失业率高于nairu),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随着供应商试图降价,让市场吸收过剩并低估内在通胀,通胀下降;也就是阻止通货膨胀。它将把菲利普斯曲线引向低通胀、低失业的预期方向。制止通货膨胀出现在美国是在1980年代,当时美联储董事长保罗?沃尔克的反通胀措施带来了数年的高失业率,其中两年达到10%。

当gdp等于其潜在水平(而失业率等于nairu)时,只要不出现供给冲击,通胀率就会保持不变。从长期来看,大多数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也就是说,如果通货膨胀率高到足以压倒失业率,那么失业率就是前提,等同于nairu。

然而,将这一理论作为政策制定的目标是有缺陷的。潜在产出(和nairu)的数量通常是未知的,并且会随着时间而变化。此外,通货膨胀率的发生是不对称的,上升的速度快于下降的速度;更糟糕的是,它往往会随着政策而改变。比如撒切尔首相执政期间,失业者发现自己处于结构性失业,即在英国经济中找不到合适的就业机会。当时,英国的高失业率可能增加了nairu(并降低了其潜力)。当一个经济体避免跨过高通胀的门槛时,结构性失业率的上升意味着只有少量的人力可以在奈如找到就业机会。

如果假设nairu和潜在产出都是唯一的,并且很快实现,那么大多数非凯恩斯主义的通胀理论都可以理解为包含在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中。当“供给侧”固定时,通货膨胀取决于总需求。固定供给方面也意味着公共和私人机构的开支必然会相互冲突。因此,政府的赤字支出会挤出私人部门,但不会影响就业水平。换句话说,资本供给和金融政策是唯一能够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

4.供应方理论

供给侧经济理论假设通货膨胀必然是由资金供给过剩和资金需求不足引起的。对于这两个因素,资金量纯粹是题材。所以,中世纪黑死病流行时期欧洲发生的通货膨胀,可以认为是资本需求减少造成的;1970年代的通货膨胀可以归因于美国脱离布雷顿森林体系设定的金本位制后的资金供应过剩。供给学派假设当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同时增加时,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供给侧经济理论中阐述的一个要素说,1980年代美国低税负主导的经济扩张是结束高通胀的手段。其论点是,经济扩张增加了对基本资金的需求,这种做法抵消了通货膨胀的影响。经济扩张可以看作是对资金的频繁高需求,其他条件相当于增加资金量。在国际货币市场上,这一政策是无可争议的。供给侧经济理论认为,经济扩张不仅改善了资金的国内评价,也改善了国际评价。

通货膨胀的测量

对通货膨胀的衡量是通过观察一个经济体中劳动收入或商品价格的大量变化而得到的,通常是基于政府收集的数据,工会和商业杂志也做过这样的调查。价格和劳务收入共同构成价格指数,是整个商品组平均价格水平的衡量基准。通货膨胀率是指数的增长。物价水平衡量的是整体价格,而通货膨胀指的是整体价格的上涨。

通货膨胀没有一个确切的衡量标准,因为通货膨胀值取决于价格指数中每个具体项目的价格比例和要衡量的经济区域范围。常见的测量方法包括:

CLI(生活费用指数)是个人生活费用的理论增长,由消费价格指数估算。对于某个具体的cpi值应该估算得比cli值高还是低,经济学家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因为cpi值被认定为“偏差”。可通过购买力平价(PPP)对Cli进行调整,以反映区域商品和世界价格之间的巨大差距。

消费者价格指数

(消费者价格指数)衡量“典型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格。在许多工业化国家,指数的年变化百分比是最常用的通货膨胀曲线报告。这种衡量方法通常用于薪资谈判,因为员工希望薪资(名义)等于或高于cpi。有时,劳动合同会包含生活扶梯费用,这意味着名义工资会随着cpi的上涨而自动调整,调整的时机通常低于通胀后的实际通胀率。

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衡量生产者购买材料的价格,在价格补贴、利润和税负等方面与cpi不同,导致生产者的收入与消费者的贡献存在差距。cpi上涨,Ppi就上涨,有典型的延迟。虽然它有多样化的组合,但一般认为,这种延迟使得根据今天的ppi通胀来大致准备明天的cpi通胀成为可能;各种话语和内容之间有非常重要的区别。

批发价格指数衡量选定商品的批发价格变化(尤其是销售税),与ppi非常相似。

商品价格指数(Commodity price index)衡量部分商品的价格变化。如果使用金本位制,选择的商品就是黄金。美国使用多重标准体系,其指数包括黄金和白银。

Gdp平减指数是基于gdp的计算:名义gdp和经通胀修正后的gdp(即不变价格)gdp或实际GDP之间所用货币的比率(见实际和名义经济)。这是对价格水平最宏观的衡量。这个指数也被用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如个人消费支出。美国美联储使用核心个人消费平减指数和其他平减指数作为制定“反通胀政策”的参考。

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2000年2月17日,FOMC(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在半年度国会金融政策报告(humphrey-hawkins report)中,声称要将主要的通胀衡量方法从cpi改为环比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

因为每一种计量方法都是建立在其他计量方法的基础上,并与一个固定的模型相结合,所以经济学家经常会争论每一种计量方法和通货膨胀模型是否存在‘偏差’。例如,博斯金委员会发现,美国劳工部统计局(bls)计算的cpi在1995有偏差。在对其偏差进行定量分析后,他们认为当年的通货膨胀被大大夸大了。享乐理论带来的科技创新的增加,廉价商品对昂贵商品的替代,都会降低CPI-U的增长率,再比如1980年代初期,无人居住的出租单位不计入cpi-u和cpi-w的租金收入;加上这部分后,通货膨胀率实际上被极度低估了,所以这一变化被加到1982的cpi计算中。

现有的争论是,是否包括幸福理论的调整,包括当高物价地区遥不可及时,人们会搬到更便宜的地区。有人认为指数中的购房部分大大低估了日常生活支出对房价的影响,也大大低估了医疗费用在退休人员日常支出中的重要性。

通货膨胀和痛苦指数

(痛苦指数:痛苦指数)

疼痛指数的概念

痛苦指数代表令人不快的经济状况,等于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和。它的公式是:痛苦指数=通货膨胀百分比+失业率百分比,意思是普通大众对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同样的增长感到同样程度的不快乐。

学者的观点

现代经济学家不同意用“痛苦”这个词来描述上述通胀机制的负面影响。事实上,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公众对温和通胀的偏见来自于他们的互动:大众只记得与高通胀时期相关的经济困难。从现代经济学家的观点来看,适度通胀是一个不太重要的经济问题,可以通过对抗[滞胀](可能是[货币主义者]刺激的)来部分阻止。

通货膨胀在经济学中的作用

稳定而微小的通货膨胀的影响之一是很难重新谈判降价,尤其是工资和合同。因此,如果价格上涨缓慢,相关价格将更容易调整。有很多种价格会“待价而沽”,但会悄然上涨。因此,零通货膨胀的效果将通过降低价格、利润和雇员人数来影响其他方面。因此,几家公司的执行部门都将适度的通货膨胀视为“润滑商业之船”。追求完全的物价稳定会带来毁灭性的通货紧缩(持续的物价下降),从而导致破产和经济衰退(甚至经济萧条)。

金融体系将通胀的“潜在风险”视为高于储蓄积累财富的基本投资诱因。换句话说,通货膨胀是市场对货币时间价值的描述。换句话说,因为今天的一元钱比明年的一元钱更值钱,所以未来的资本价值在经济学上会被扣除。这种观点认为通货膨胀是对未来资本价值的不确定性。

对于下层阶级来说,通货膨胀通常会增加经济活动前贴现的负面影响。通货膨胀通常是由政府改善货币供应的政策引起的。政府对通货膨胀能做的就是对停滞的资金征税。当通胀上升时,政府提高停滞资金的税收负担以刺激消费和借贷,这提高了资金的流动速度,强化了通胀,形成恶性循环。极端情况下会形成恶性通货膨胀。

国际贸易:如果国内通货膨胀率较低,贸易差额的削减将破坏固定汇率。

鞋底成本:因为通货膨胀时现金的价值会缩水,所以通货膨胀时人们倾向于持有较少的现金。这个词意味着实际成本将更多地流向银行。“鞋底成本”这个词是个笑话,意思是因为步行去银行而穿鞋底的成本。)

菜单成本:企业应该更加努力地改变产品价格。这个词表示餐厅重印菜单的费用。

恶性通货膨胀:如果通货膨胀失控,就会干扰正常的经济活动,损害供给能力。

在一个经济体中,有些部门会被纳入通胀指数,有些部门不会,通胀行为会从非纳入部门重新分配到纳入部门。当影响较小时,这是一种政策选择,对清算优先权和手头资金征税,而不是储蓄。如果影响超过一定范围,其效果就会被扭曲,成为个人的“对通货膨胀的投资”,即助长通货膨胀的预期。

由于上述打击通胀的理由高于打击其预期行为和持有大量资金所需的小冲击,因此大多数央行考虑到物价稳定,以可见但极低的通胀为目标。

反通货膨胀

美联储等国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设定利率和其他货币政策来强烈影响通货膨胀率。高利率(以及资金需求的缓慢增长)是央行通过减少就业和生产来抑制物价上涨的典型反通胀手段。

然而,不同国家的中央银行对控制通货膨胀有不同的看法。例如,一些央行密切关注对称通胀目标,而另一些央行只在通胀率过高时才控制通胀率。欧洲央行被指责在高失业率的情况下采取了后者。

货币主义者专注于通过金融政策减少资金供给来提高利率。另一方面,凯恩斯主义者通常关注通过增加税收或减少政府支出来减少需求。其对金融政策的部分解释来自罗伯特?梭罗对商品价格上涨的研究成果。供给学派主张的反通货膨胀方法是:固定货币与黄金等固定参考之间的汇率,或者降低浮动货币结构中的边际税率,以鼓励资本的形成。所有这些政策都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实现。

另一种方法是直接控制工资和价格(见收入政策)。美国在1970年代初尼克松执政时期就尝试过这种方法。一个主要问题是,这些政策是在刺激需求的同时实施的。因此,供给侧限制(控制手段、潜在产出)与需求增长相冲突。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价格控制是一种不好的做法,因为它导致短缺,降低生产质量,从而扭曲经济运行。但是,为了避免严重的经济衰退造成的成本增加,或者为了抵御战时通货膨胀,这可能是值得的。

事实上,价格管制可能通过对抗通货膨胀(通过减少需求增加失业率)使经济衰退更具影响力,而经济衰退可以防止需求高时由于管制造成的价格扭曲。

通货膨胀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肯定会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影响。如果社会通货膨胀率是稳定的,人们完全可以预期,那么通货膨胀率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就不大。因为在这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下,各种名义变量(如名义工资、名义利率等。)可以根据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从而使实际变量(如实际工资、实际利率等。)保持不变。这时候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唯一影响就是人们会减少持有的现金量。但是,在不能完全预测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通货膨胀会影响社会收入分配和经济活动。因为此时人们无法根据通货膨胀率和应该采取的经济行为准确调整各种名义变量。

(A)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

一般情况下,名义利率是根据签订时的通货膨胀率来确定的,所以当发生意外通货膨胀时,债务合同无法变更,从而降低了实际利率,有利于债务人,损害了债权人。结果,贷款,尤其是长期贷款受到不利影响,使得债权人不愿发放贷款。贷款的减少会影响投资,最终减少投资。

(2)在雇主和工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

这是因为,在不可预测的通货膨胀下,工资增长速度无法根据通货膨胀率迅速调整,从而使得即使名义工资不变或略有增加,实际工资也会下降。实际工资的下降会增加利润。利润的增加有利于刺激投资,这也是一些经济学家主张适度通胀以刺激经济发展的原因。

(3)在政府和公众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政府而不是公众。

由于不可预测的通货膨胀,名义工资总会增加(虽然不一定能维持原来的实际工资水平)。随着名义工资的提高,达到个税起征点的人数增加,很多人进入了更高的税收水平,使得政府的税收增加。然而,公众缴纳的税款增加了,而实际收入却减少了。政府从这种通货膨胀中获得的税收被称为“通货膨胀税”。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实际上是政府对公众的掠夺。这种通货膨胀税的存在不利于储蓄的增加,也影响了私人和企业投资的积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三次严重的通货膨胀,分别发生在1980、1988和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