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指南:请告诉我一些常见的高考历史简答题类型。

目前如果从考查的功能和角度来区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绘制文物信息的题目,如2003年上海卷第28题:文物是物化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观察以下唐代女子三彩陶俑照片(略)并回答问题:从这些陶俑中可以了解到哪些历史信息?解题思路:从题目的陈述来看,题目文字很简短,提示减少,增加了审题难度。另外,角度也没有明确要求。这一方面增加了解答的难度,另一方面也拓宽了解答者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建议仔细观察图像,充分提取信息,由表及里分析,反映本质特征。另外,从分级答案来看,有“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两类要求不同的标准。这是体现能力要求的有力指南。相关问题:2002年上海卷第28题。对诗的意义、文学、历史进行注释,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治学传统。中国古代诗歌和文献中有大量的历史典故。从古典诗词中取材,是发掘文化底蕴、陶冶人文精神的一种方式。比如2002年上海卷第29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莲长宫词》(节选)姚、宋死于唐元真开元末年,朝廷渐从嫔妃。庐山宫中有小儿,虢国门前喧哗甚多。(1)诗中“开元”是_ _ _ _ _ _ _ _的年号,“尧宋”指的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妃子”指的是_ _ _ _ _ _ _ _ _。(2)诗中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种情况与后来发生的哪个重大历史事件有关?解题思路:题(1)不难。结合开元(皇帝)、姚松、妃子、庐山等五位历史人物的活动,不难判断开元后期政治腐败的原因是玄宗追求享乐,疏于政事,最终导致动乱。相关问题:2003年上海卷第29题。以往的多元文化理解历史试卷答案大多缺乏统一标准,倾向于培养学生的认同思维。近年来,引导多元价值观、鼓励不同思维的试题逐渐推出。比如2002年上海卷,题目31:学界普遍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资产阶级改革。然而,在最近的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学者主张将“明治维新”理解为“明治革命”;其他学者提出了“明治维新”的解释。问题:(1)你认为哪种观点更合理?为什么?(2)请说明另外两种观点的可理解性。解题思路:这类题的特点是,表面上看似三题选一,实则选一带二,需要综合论证。这种公开集中的提问形式,既给了命题者一个全面考查的机会,也给了回答者发挥的空间。回答“改革”论,要突出自上而下的方法;在回答“革命”论时,要突出武装夺取政权的手段;选择“中兴”的答案,可以解释新陈代谢的现象。分析情况的原因,这是一种常见的简单解释类型。这类题目以历史事件为基础,以直接引语为材料,要求围绕一个历史场景对题目中的问题进行解释或评价。比如2002年上海卷第30期: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中写道:“没有人比我更清楚每一滴滋润意大利土地并使之复兴的慷慨的法国血液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实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难以言喻的喜悦。”问题:(1)这个意大利爱国者的话是怎么来的?(2)如何理解“法国人血液的价值”?(3)为什么他会觉得“法国人的离去是一种巨大的、不可言喻的喜悦”?解题思路:一般来说,这类题目的前几个问题大多比较实际,不难回答,最后一个问题,问原因,才是关键。可见,理解引用的含义,明确提出问题的要求,揭示历史背景,分析原因,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忆一下拿破仑在对外战争中访问意大利的相关史实。第二,要辩证地运用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理论来分析问题。有时候这类题目的语录来自第一手材料,用隐晦的文字表达,问题的意思需要提炼总结。这就对审视和解决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解释和归纳能力。相关问题:上海卷2001第33题。史实与观点的融合是传统题型,常用于列举历史事件,总结特点。命题人转化后,用列举的问题用史实证明观点,用观点解释现象。史实与观点相互融合,老题突出新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比如2003年上海卷第32题。深入解读图表和定量分析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而考察学生处理数据和分析各种统计表的能力是近几年上海卷的“保留节目”。一般来说,资料分析以经济史为主,对考试的要求往往有两个方面。一是要求看到数据变化的轨迹,从静态数据中看到动态趋势,属于“什么”的范畴;其次,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解释影响数据变化的历史背景,属于“为什么”的范畴,这是重点。如果定量分析结合定性判断能提供更广阔的视角和更全面的分析方法,那肯定会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比如2003年上海卷第33题,2001上海卷第32题。相关文章:开源、清流、引水——历史高考冲刺的三把钥匙。高考历史大纲解读:记忆理解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