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江苏高考语文考难?

2017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公布后,学生普遍反映试卷比较稳定,但还是觉得难,做起来不太顺畅,尤其是作文。总的来说,试卷整体稳定,保持了高考试卷的结构连续性。

今年高考试卷的特点

第一,试卷结构基本稳定,略有变化。

(1)试卷结构和分值保持稳定。

江苏试卷2017各部分分数相同,结构基本相同。只有一个地方变了:诗歌鉴赏虽然分数还是11,但是题目从之前的三个变成了两个,每道题的分数也提高了,可能会拉大考生的分数差距。而且2017和2016一模一样。

所以整张试卷在结构和各部分分数上都与2016保持一致,学生自然有一种熟悉的感觉,这样的稳定性也有利于考生的正常发挥。

(二)四个阅读题目不偏心,但也很灵活。

阅读题在思维方向和题型设置上没有刻意标新立异,让学生觉得试卷很稳。

两篇现代文的阅读传承尤为明显。比如文章《一个圣诞节的回忆》有四个话题:13。结合剧情,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朋友”的生活状态。(6分)14。下划线的句子表达了“我”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一下。(4分)15。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并简要分析了它在烘托人物形象中的作用。(4分)16。请探讨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分)。

13是根据文本情节对人物生活状态的分析,14是对人物情绪的分析,15是对多次出现的物体和形象的效果分析,特别强调对人物刻画的烘托效果的分析。这是模拟试卷中经常出现的题型,和16中的题型很像。

16题,最后分析表情效果,和往年一模一样。比如2013最后一题“谁是谁?”14.“大概他爱北平的最大原因是他有几个可以相处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意思。(6分)2014《安娜之死》最后一题“请探究作品结尾下划线句子的含义。”(6分)2015最后一题是15。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下划线句子的意思。(6分)2016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含义。(6分)五年来,设置点都一样,题型也差不多。难怪学生觉得熟悉,答题时的思路应该是清晰的。

我们再来看看语篇。谭晶自2010出道以来,除了2013、20112、2014、2065 544的《论名望》之外,没有任何话语话题。2017《来自脸书》也是如此。第二个问题,18,是简单总结文章第四段的讨论水平。

还有17。课文中的“谱”是什么意思?(6分)19。请结合文章解释最后一段中“定期自由”的含义。(6分)一个文本分析答案和2016的题目差不多,很套路。

所以2017两篇现代文的题目真的是老面孔了,“结尾内涵”和“思维层次”似乎成了江苏命题人现代文的两大情结。

文言文总结题目是“根据第三段,总结王中在学习和写作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个单词。(4分)”、本题与2016“张根据的科举经历,总结出当时科举考试的有关特点。”(4分),这个问题有些与众不同,相对更容易回到传记类文本的一般话题——关于领主传记的特点。问题7,“以下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是对文化常识(即传统文化)的考查,与以往不同。但是题目难度并不大,所以文言文只要学生稍微注意一下,选择正确答案是非常容易的。

两首诗:10。根据中间两句对联,总结作者“烦恼”的原因。(6分)11。简单欣赏后缀的表达效果。(5分)一题是内容总结,二题是句子赏析。这两个问题都很常见,尤其是第一个问题。根据对联,总结了作者“烦恼”的原因。即使他不能理解这首诗,也可以结合他平时理解的陆地旅行的特点来回答。

(三)选择题考试知识点发生了变化,题目容量增加。

在“语言文字的运用”部分,2014和2016考查了词语、病句、修辞、得体性和连贯性、图文,但知识点分布明显不同,保留了词语和修辞,去掉并替换了考了几年的病句、连贯和图文。2017中的文字和修辞也保留了,2016中去掉的连贯和图形又带了回来,2016中的对联也仍然保留。五题不难,但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内容,对联题和图形题都包含传统文化知识。对联不是很难,结合杜甫的生平和选修教材《唐宋诗词》中“但见群殴日日来临”这句话,选择正确答案就容易得多。这个问题的积极意义在于提醒我们,高考语文复习一定要紧密联系课文。这种指导非常有价值。

关注漫画的画面内容和每一个选项中诗的形象,判断起来就容易多了。而学生往往会忽略诗词中的意象,单纯通过理解诗词来回答就不那么方便了。

总之在“语言文字的运用”部分,题型与往年变化不大,整体难度也比去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