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课件第二册:表(1)中的除法
第一条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况,学会用2~5的公式求商。
2.体验2~5的乘法公式求商的计算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讨论计算方法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可以用2-5的公式得到商。
教具准备:挂图、棒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和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关注的关键点
一项活动
同学们,你们经常去郊区玩吗?你在郊区参加了什么活动?
今天天气非常好。你想去郊区吗?赶快闭上眼睛,让我们现在就开始吧!
(展示挂图)
老师:过来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老师:听了这些孩子的话,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老师:学生很棒!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现在我们来一一解答。
学生们回忆起他们在郊区参加过的活动,如放风筝、捉蜻蜓、捉蝴蝶和采摘野花。
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同学们回答:有三个小男孩在捉蝴蝶,三个女孩在采野花。小男孩说:我们三个* * *抓了15只蝴蝶。小女孩说:我们三个人采了12种叶子。其中一个小女孩说:我采了八朵花,每种两朵。。。。。(让学生说出情境图中的其他信息)
学生可能会问数学问题:男生平均抓了多少只蝴蝶?女学生平均采摘了多少种叶子?穿红裙子的小女孩摘了几种花。
让学生产生兴趣,自然地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
学生能完全理解图片中包含的所有信息吗?
学生就图片中的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活动2
老师:男学生平均抓了多少只蝴蝶?你能总结一下吗?
老师的黑板:15÷3
老师:15÷3是多少?你想怎么算?先自己思考,然后在群里交流。必要的话可以用学校的工具。
(教师巡回指导和参与学生的探索活动,了解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
老师:哪一组学生来告诉我们你们组想出了什么方法?
老师:学生们只是想了很多好办法来算出15÷3的结果。其实我们都在想15是几3?也就是用35: 15的乘法公式算出来的。
老师的板书:
三(五)和十五的商是五。
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用乘法公式求商。
老师板书:用公式求业务
老师:你更喜欢哪种计算方法?
学生说出公式:
15÷3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
学生可能以以下方式出现(学生一边板书一边回答老师):
1,用棍子摆:
2.用乘法公式3515计算。
通过老师的总结,学生对公式求商的方法有了比较的印象。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如果学生能说几句话,老师应该鼓励他们。
学生积极参与探索与合作。头脑风暴之后,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
对学生有价值的想法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体验每一个算法,倡导算法多样化。
对合作意识强的群体给予肯定。
让学生觉得用公式求业务更方便。
允许学生选择其他方法。
活动3
老师:你能不能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帮那个穿红裙子的小女孩数一数她摘了多少朵花?列公式表示。
老师:你是怎么算的?
老师:刚才那些没有用公式计算的同学,现在可以再试一次吗?
老师:要算除法,我们也可以竖着写。
老师解释并在黑板上写道:
先写被除数8,再写╯,最后把除数2写到╯8.的左边8中有几个2?然后在横线上写4。
四...商业
圆规...2 ╯ 8 ...圆规
8...2和4的乘积。
学生回答:8÷2=4(种)
学生可能会回答:连续4次挥动小棍2;如果你认为两个或四个,你会得到八个。。。
学生学习垂直除法的书写和计算过程。理解每一步的意义和被除数、除数、商的位置。
学生正确使用公式表达。
鼓励使用公式的学生寻求业务。
竖式除法比竖式乘法更难,书写格式也不同于加减乘除,计算过程更复杂,所以让学生了解竖式除法的书写格式和计算过程很重要。
活动4
自己做练习题2。
(此题主要帮助学生熟悉2~5乘法的公式,为用公式求商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放在最前面,老师在课前把公式写在卡片上或者做成声音课件,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
学生复习2~5的乘法公式;
二得六。
四十二,四,十六
四()二十()五十五
四十二加二等于六。
学生对2~5的乘法口诀非常熟悉。
活动5
老师:这里有15个正方形。请拿出你喜欢的五种颜色涂上,每种颜色涂等量。
老师: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老师:可以请你用一个表达方式来表达吗?
老师:你能算出15÷5是多少吗?你用哪个公式?商数是多少?
老师:如果一次涂三种颜色,每种颜色涂一样多,需要涂多少种颜色?
老师:这两个公式有什么相似之处?
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涂多少种颜色,并提出问题:应该涂多少种颜色?
15÷5=3(个)
学生答:(3)五十五,商是3。
学生列出公式并回答:
15÷3=5(个)
三(五)十五
学生们发现他们都用了“3515”这个公式。
每种颜色涂相同的量。
学生列出正确的公式,并说出所用的公式。
学生认识到一个乘法公式可以计算两个除法公式,认识到用公式求商的方便。
活动6
学生喜欢玩风车吗?三个风车上都有除法公式。如果你想让风车转起来,那就快点做吧!看看谁有最快的风车!
学生练习除法公式的计算;
12÷42÷215÷34÷44÷212÷38÷46÷29÷316÷48÷26÷320÷410÷23÷3
老师要及时鼓励会用公式求商且正确率高的学生。
活动7
谁能告诉我你今天学了哪些数学知识?
学生只是简单的复习和整理全班的学习内容。
可以用自己的话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也可以评价自己在这堂课上的表现。
第二部分1,除法的初步理解
分开
第一类
教学内容:
教材P13,例4及以下“做”和练习3的1 ~ 3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而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知道除数,了解除法公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除法表达式的含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除法表达式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和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
首先,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说话出示场景图。
学生喜欢小动物吗?我国的国宝是什么?熊猫最喜欢的食物是竹笋。让我们请学生和老师来解决与竹笋有关的问题。实例4
2.研究例4。
大熊猫平均要在四个盘子里放12个竹笋。每个盘子里应该放多少?
(1)理解问题的意思。
(2)开展解决问题的活动。
让学生在台上点名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一分、两分或三分。但无论怎么分,结果都是一样的。在每个盘子里放3个竹笋。
(3)学生回答老师的黑板。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以温故而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打下基础。
第二,学习新知识
1,介绍除法
对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一种方式直接计算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方法。揭示主题划分
问:将12个竹笋平均放入四个盘子中,每盘三个,每盘放等量。是平均分吗?像这样,把12平均分成四份,算出每份是多少。我们可以通过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公式的读写。
(1),之前学过加减乘除,都有自己的符号。今天一直给大家介绍另一个符号,是“⊙\8857;”,读作除法。写字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要对齐。
(2)学生练习写作分工。
(3)解决熊猫竹笋的公式书写和阅读。
12代表竹笋均分总数,写在除号前,4代表平均股数,写在除号后,3代表每股股数,写在等号后。熊猫分笋的公式是:12 ÷ 4 = 3,这个除法公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得一分,写,读。
让学生把12竹笋分别分成2份和3份,把除法公式一个一个写出来,读一遍。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否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到“除、写、读”的学习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运算感受解题过程,理解除法的意义。
第三,应用新知识加深理解。
1,课本第13页下面的“做吧”项1。
把15条鱼平均放在五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条鱼。
(1),明确要求。(2)、学生开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报告。(4)总结。
2、课本第13页下面的“做吧”第二项。
分一分填一分。
将10木棒分成两部分,每部分有()木棒。
10÷()=()
将10木棒分成五份,每份用()木棒。
10÷()=()
(1),明确要求。(2)、学生开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报告,谈谈除法公式的意义。(4)总结。
3、课本第15页习题3、1 ~ 3。
(1),一级(练习3,问题1):“魔卡”
出示公式卡的背面,请八名学生抽卡。谁抽哪张牌就研究哪张,看对的老师就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3,问题2)“小帮手”。
学生摆好学习工具,填好公式,老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3,问题3)“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解决,再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竞争心理,设计多样、富有挑战性的实践形式,营造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学习氛围,运用激励措施满足孩子对成功的心理需求,保持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第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最想对老师说什么?
五、黑板设计。
对除法的初步理解
示例4:
大熊猫平均要在四个盘子里放12个竹笋。每个盘子应装(4)块。
像这样,把12平均分成四份,算出每份是多少。我们可以通过除法来计算。
12÷4=3
分裂的迹象
阅读:12除以4等于3。
第六,课后反思。
初步了解1和除法
分开
第二节课
教学内容:
教材P14,例5及以下“做”和练习3,问题4-6。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而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公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除法公式的含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除法公式所表达的意义以及除法公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场景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首先,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说说,举个例子5。
例5,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盘。
(1).需要仔细观察,看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
(2)熊猫妈妈是怎么分竹笋的?可以用公式表达吗?
(3)学生开始操作后,老师的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笋的过程,然后列出公式。
20÷4=
2.这个公式是什么意思?
把20这个数分成四位,可以分成()四位。
20有几个4?
3.为什么这个公式也用除法表示?
因为“每四个放20个竹笋在一个盘子里,能放多少个盘子?”也是平均分,所以这个公式也是用除法表示的。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从而温故而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打下基础。
第二,学习新知识
1,知道除法公式各部分的名称。
(1)能给除法公式中的三个数起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拿,然后让学生看书学习除法公式各部分的名称。
20÷4=5
股息商
2.让学生将公式与情景进行比较,并谈论公式中每个数字的含义。
3.思考:看例4和例5。为什么熊和熊猫妈妈这两个问题可以用除法算出来?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和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分成相等的部分,可以用除法计算。
第三,应用新知识加深理解
1,课本第14页下面的“做吧”项1。
分一分填一分。
12,各2份,分成()份。
12÷()=()
12枚,每枚3枚,分为()枚。
()÷()=()
12枚,每枚6枚,分为()枚。
()÷()=()
(1),明确要求。(2)、学生开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报告。(4)总结。
2、课本第14页下面的“做吧”第二项。
说出每个公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
10÷5=215÷3=518÷2=9
48÷8=656÷7=828÷4=7
出示公式卡背面,请六名学生抽卡。谁画一个就告诉谁哪个公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商是什么。没错。老师会奖励聪明的明星。
3.教材第15 ~ 16页练习3,第4 ~ 6题。
(1),练习3,问题4,问题5。
问题4。12灯泡,每个灯座2个灯泡,可以装()个灯座。
问题5。圈出并填上。24中有()个4。20个里面有()个5。
让学生画一个圈来平均分数,然后填入公式。
(2)练习3,第6题。
写出除法公式。
六除以三等于二。()÷()=()
被除数是12,除数是3,商是4。()÷()=()
28串葡萄,每4串一个,分7串。()÷()=()
把20个饺子分成5等份,每份4个。()÷()=()
首先让学生看清楚描述平均分的要求,然后让学生写出公式,最后让学生说出除法公式所表达的意思和除法公式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设计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做分点、转圈等活动,营造生动活泼、充满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儿童对成功的心理需求,保持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第四,课堂总结。
你从这一课中得到了什么?同学们畅所欲言后,老师总结道:同学们,我们现在更清楚地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我们学习了如何书写和阅读除法公式以及除法公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五、黑板设计。对除法的初步理解
例5,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盘。
20÷4=5
股息商
第六,课后反思。
初步了解1和除法
分开
第三类
教学内容: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材P 16 ~ 17练习3第7页~ 1综合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公式与现实生活的紧密实践。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除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问题,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图片、问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1,对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去寻找身边的数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想想生活中哪里有数学。你能举些例子吗?
2.学生举例。
3.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身边发现除法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开始学习
1.指导学生完成第17页练习3中的10项。
将下列圆盘等分并告诉你的同桌,然后写出除法公式。
(1).请仔细看这幅画。你了解什么信息?把它告诉你的同桌。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命名答案,老师黑板公式。谈论表达的意思。
2.指导学生完成16页练习3中的第八个问题。
看图写出乘法公式和除法公式。
有六把萝卜,每把五个。
(1),老师巡逻
(2)学生交流报告公式的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看图,进一步理解图的含义,正确写出除法公式,重点区分两种不同的除法,以及数后单位名称的写法。
第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指导学生完成17页练习3中的第九项。
根据公式圈出。
10÷ 2 = 510贝壳
15 ÷ 3 = 515纸船
(1),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
(2)、点名举报是怎么想的?
2.指导学生完成17页练习3中的11项。
完成公式或填入未知的乘数。
()×2=44×()=123×()=6
三()十二()× 4 = 202× () = 8
五个二十五个两个十二个两个十个
5 × () = 15()三等于94()十六。
(1),同桌互相聊自己的想法,每个公式或式子怎么填。
(2)、全班交流报告。
(3)这个问题对你有什么启发?
3.学生独立完成16页练习3第七题。
用一个钟摆,填上数字。
14÷7=()8÷2=()18÷9=()24÷6=()
要求学生自己操作,独立思考,全班交流评价。
4.数学知识分享。“你知道吗?”
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著作《代数》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条横线把两个点隔开,这只表示平均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圈出物体来平均分数。除法后填入公式。让学生在独立编写除法公式时,熟悉除法公式的阅读方法和公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为以后学习利用乘法公式求商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第五,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