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社会工作实务数据2017:特征、分类及介入原则

这篇文章?中级社会工作2017实用数据:特点、分类、介入原则?社工组织的,希望对考生有帮助。

干预的特点、分类和原则

一,干预的特点

介入,又称社会工作的实施、介入、行动、执行和改变,是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介入阶段是社工和服务对象采取行动,按照服务协议实施社工计划的目标,帮助服务对象改变和解决预测中确认的问题,从而实现帮助计划的重要环节。

干预有以下特点

(一)干预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行动。

它侧重于改善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并经过精心设计,以实现服务协议中各方商定的干预目标。那么,在干预阶段,行动?定向和行动干预的结果是这一阶段的核心特征。

(二)干预是干预的核心

干预的形式可以是行动,也可以是不行动,最重要的是按照工作计划采取行动,落实服务对象及其环境?干预?达到改变客户态度或行为的目的。

(3)物质帮助和精神支持并重。

人们的需求是不同层次的,从物质帮助到精神支持和咨询服务。介入是社会工作者根据服务对象的需要选择和提供适当服务的过程。

(D)干预有短期和长期效果。

社工的介入可以在短时间内给服务对象带来明显的改变,但有时并不能奏效,需要社工的不懈努力和日积月累才能收到长期的效果。

第二,干预的分类

直接干预

它是指针对个人、家庭和群体所采取的行动,侧重于改变家庭或群体内部的人际交往,或者改变个人、家庭和小群体以及个人和其所处环境中的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2)间接干预

间接干预是指涉及个人、家庭、团体、组织、社区甚至更大的社会系统,社会工作者代表服务对象采取行动,并通过干预服务对象以外的其他系统间接帮助他们。

间接系统的介入通常也被称为改变环境的工作,或者中观和宏观社会工作的实践。

第三,选择介入的原则

从理论上讲,社会工作的介入应该是根据估算阶段对服务对象的需求和问题的识别来进行的,但在很多情况下应该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随时进行调整。这些原则如下:

(一)以人为本,客户自主

干预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利益出发,在决定干预时让服务对象参与进来。客户的干预会给他们更大的动力去承担责任和完成任务。

(2)个性化

只有针对客户端系统的特殊性进行干预,才能帮助解决问题。

考虑客户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对个体而言,干预应侧重于协助其完成相关阶段的人生任务;对于家庭或群体,干预应考虑与家庭和群体发展的特殊阶段相关的特殊任务。

(D)与客户的相互依赖

社会工作者要依靠当事人,与当事人密切合作,双方联手参与干预,最大限度地发挥当事人系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瞄准服务对象。

干预行动应围绕干预目标进行。

(6)考虑经济效益。

介入意味着社工和当事人都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干预的原则是量力而行,优先考虑花费最少时间和精力的行动,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有效的改变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