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op10no第一乐章解析;谁能给个专业详细的回答?

贝多芬赋予这首钢琴奏鸣曲以大型交响乐的形式。但他以大规模的四乐章形式写出前四首奏鸣曲后,开始探索奏鸣曲式发展的新途径,后来钢琴奏鸣曲的四乐章形式就少了。他又以前四首奏鸣曲的形式写了三首奏鸣曲(D大调作品10之三,降B大调作品22,D大调作品28)。后来,他在其他几首四乐章奏鸣曲中为这种形式增加了新的特征。第26号奏鸣曲以变奏曲开始(像莫扎特的A大调奏鸣曲),其中有葬礼进行曲,但完全没有奏鸣曲快板;降E大调第365438号奏鸣曲+0之三中,中间的两个乐章属于同一类型——谐谑曲和小步舞曲;在第101号奏鸣曲中,第二乐章是进行曲,短小的柔板乐章具有最后一乐章的性质。在气势磅礴的第106号交响曲中,最后一个乐章之前是即兴的前奏,最后一个乐章本身就是一首巨大的赋格曲。

贝多芬既保留了古典奏鸣曲的形式和公式,又使其具有了灵活的造型,为其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看到了遥远的未来。

Op. 10的三首奏鸣曲中,前两首是以紧凑的三乐章形式写成的。贝多芬在第13号奏鸣曲(悲剧)之前加了一个大的导言。降A大调第二十六奏鸣曲是贝多第一次尝试写幻想奏鸣曲。接下来的两首奏鸣曲(作品27)贝多芬称之为“准幻想曲”。

我们不知道贝多芬为什么写了两首奏鸣曲,作品49;也许作曲家想写一首两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莫扎特写过几首两个乐章的小提琴奏鸣曲;莫扎特的F大调两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是别人从莫扎特的其他作品中编选出来的。Op. 49的两首奏鸣曲之后,Op. 53的大奏鸣曲,严格来说只有两个乐章,因为贝多芬自己称之为短小精彩的柔板前奏曲。然后是很多两个乐章的奏鸣曲:Op. 54,Op. 78,Op. 90,Op. 111。奏鸣曲Op. 81 A的第二乐章似乎是最后一个乐章的前奏。

第一乐章

C小调第10号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第一部三乐章钢琴奏鸣曲。

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的形式相当紧凑。主体部分在主旋律中完美而完整的收尾。短暂停顿后,一段过度的段落开始了,是基于新的主题素材。这段由平静的四分音符陈述,在平行大调(降E大调)的属音音符上以8小节的停顿结束。第二个主题是平行专业。这是一个宽广的小提琴主题,出现在左手八度的背景上。小调部分以强拍上的强重音(sf)和第二拍上的短和弦ff结束,而大调部分的小调节奏再次出现。结尾部分的主题(第12节)结束了演示部分。

展开部分从同名专业(C专业)中的主体部分的材料开始。12之后出现了新的主题,有点类似辅助部分。和辅助部分一样,是以八度音符为背景,用八度来陈述的。安静的四分音符以crese和ff结尾,在主导音上产生一个短暂的持续音,接着是一个与呈现部分几乎相同的再现部分。

第二乐章

这个慢板乐章是贝多芬奏鸣曲中慢板乐章的绝佳范例,高音总是压倒一切,它有时也是由自由即兴创作的。这个慢板乐章的音乐是深刻的,高贵的,简单的。旋律线条自由,有些地方节奏细腻。贝多芬非常仔细地写下了这些。所有的打法和力度变化都要做到精准。这里要防止粗俗的表达和不恰当的鲁巴托,这只能扭曲贝多芬清晰的意境。

在这个运动中找到正确的统一脉搏也是非常困难的。最可靠的方法是用较小的音符(十六分音符)作为脉动的基础。在演奏经常出现的小音符模式时(比如一个半拍有12个六十四音),一定要注意这些模式不具有忙乱句的性质,不能失去其旋律的精髓。如果我们找到了这些段落的正确速度,我们就很容易得到基本速度,这将是最自然的,因为贝多芬的思想在这类作品中总是要求统一的脉搏。

准确地演奏这个乐章的节奏是非常困难的。

这个乐章(慢板molto)在形式上没有奏鸣曲。展示部有两个主题。一个是16小节,以主旋律(降A大调)大团圆结尾。以前是副部的一个小连接段(7小节),有些即兴。小调部分呈现在属调(降E大调)中,长度为265,438+0小节。它的节奏是多样化的,起初充满了快速和高难度的装饰音。辅助部分的后八小节,有一个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三连音的新进行,好像是结束部分,再现部分和呈现部分相隔一小节(主旋律的琶音式主导和弦)。再现部分重复呈现部分,略有变化。

尾声(22小节)结束了整个乐章,是以主要素材为基础的。由于声音的变化,听起来就像是一首新的曲子,非常明亮平和。

第三乐章

贝多芬创作的特点是:鼓舞人心的思想感情,伟大深刻的内容,激昂的热情,坚定的意志。尽管贝多芬作品的和声语言和钢琴风格与我们这个时代的音乐语言相去甚远,但他作品的内在力量和深刻含义仍然打动着现代的听众,令他们着迷,这恐怕是其他任何作曲家都无法企及的。

很多人把热情理解为无法控制的兴奋和无法控制的快速。事实上,艺术家真正的热情只有在与适当的限制和聪明的沉着相结合时才是有价值的。在很大程度上,这两个辩证对立的因素——火热的热情和高适的极限——的结合,就是贝多芬的天才本性。

许多表演者对热情持有不正确的看法。他们不明白,高潮时的淡定态度和自制力对观众的影响,要比“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热情强烈得多。他们不明白,潜在力量的作用往往远大于赤裸裸的兴奋。

贝多芬坚强的性格在他早期的作品中显露出来。比如G小调第1三重奏,第一钢琴奏鸣曲的最后一个乐章和最后一个乐章。

这最后一个乐章简洁紧凑。玩家在这里使用力量的时候要非常小心。不应该用Cresc和dim来削弱贝多芬特有的p和f的对比,这些对比是潜在力量的突然爆发。

就曲式而言,这最后一个乐章(快板奏鸣曲)非常紧凑简洁。主要部分以主和弦上的暂停结束(半终止),辅助部分紧随主要部分之后开始。它以平行大调(降E大调)为基础,刚健刚毅。小调部分的结尾和大调部分的结尾是一样的,也有十六分音符的进度。

收尾部分(10)非常积极有力。其中ff和p急剧交替。

膨胀部分异常压缩(第12节)。它是基于主旋律的素材。

再现部分类似于呈现部分。在再现部分(结尾部分)的结尾,插入了蔡华部分类型的扩展段落,其具有贝多芬作品结尾中通常的减速。最后一个乐章的结尾是一个短结尾(8小节),以ff后的一个突P开始,具有逐渐消失的性质。然而,我们直到最后都没有慢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