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适应高考总复习;
(特别说明:做题和答题时,要根据材料的实际情况进行加减或选择,不能只抄答案。)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1.影响价格的因素(P11—P13)
①需求影响价格。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商品供大于求,价格下跌。
②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增加,价格上涨;商品价值下降,价格下降。
(注:成本属于价值,随着成本的增加,价值也会增加;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成反比。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价值量会减少。)
2.价格变化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从新教材角度看P16)
①调整输出。价格下降,产量减少;价格上涨,产量增加。
②调整生产要素的投入。生产要素价格下降,使用量增加;价格上涨,减少了它的使用。3.影响消费的因素及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措施(P17—P18)
(1)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有:①经济发展水平;②居民收入;3价格;4消费观念。(2)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措施:
生产决定消费,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提高居民消费水平,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加居民收入。消费水平与未来的收入预期成正比,因此需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减少居民的后顾之忧,从而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
④收入差距与社会整体消费水平成反比。因此,必须完善分配制度,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缩小收入差距,从而提高社会整体消费水平。
⑤过高的物价会降低人们的购买力,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因此,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物价稳定,这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⑥消费心理会影响人的消费行为,所以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到理性消费、适度消费。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和管理
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P29)
(1)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2)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把生产出来的产品消费掉,才能最终完成这个产品的生产过程;(3)消费形成的新需求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行业的产生和成长;⑤消费为生产创造了新的劳动力,可以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国家对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P35)
(1)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持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和增加税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2014版)
(3)国家对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①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其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2)必须坚定不移地鼓励、
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三)国家保障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享有平等的法律保护,依法对各种所有制经济进行监管。(2014版)
3.成功经营的因素(P39—P40)
①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企业要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手段,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③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④企业要强化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通过强强联合或企业兼并,实现优势互补,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提高竞争力。
此外,企业还应: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培育自主品牌,提升国际竞争力。
4.中国就业形势及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P42-P43) (1)就业形势:
(1)中国总人口和劳动力都比较多。
②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完全适应,结构失衡。③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2)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从国家、企业、劳动者个人三个角度):▲国家(党政):
①大力发展生产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2)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政策。
③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企业:
(一)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②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待遇。▲个体劳动者:
①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如:自主就业、竞争就业、职业平等、多种方式就业。②发挥企业家精神,实现自主创业。
(3)努力学习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素质。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1.公平收入分配的意义(P61,P62)
(1)收入分配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 * *同繁荣的体现。
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公平的收入分配有利于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
公平的收入分配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
(4)公平的收入分配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2.实现公平收入分配的措施(P61—P62。根据2014版新教材)
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为社会公平分配奠定物质基础。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3)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④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努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这段话可以用“护法”、“增低”、“扩中”、“增高”、“清隐”、“取错”来记忆)
⑤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加大对农村和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缩小收入差距。
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救助,实现* * *共富。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P62)
效率和公平是一致的。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追求公平就会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困。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同时,效率与公平之间也存在矛盾。4.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新教材P62—P63)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以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要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兼顾效率和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扩大;要落实分配政策,倡导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主张先回报社会,帮助富人。5.金融的巨大作用(第65页)
①金融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②金融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3)金融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6.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P66—P67)
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根本性的,两者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启示: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财政收入过多过少的影响:财政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提高;财政收入过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减少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最终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启示: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又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P79)
①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波动及时、准确、灵敏地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的配置。
市场可以通过竞争调动人的积极性,推动科技和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2.诚实的重要性(P40,P80)
(1)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
(2)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条件。缺乏诚信将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和经济衰退。
(3)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3.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新教材P88)
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以人为本为核心。
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4.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教材P89—P90)
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②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把促进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地依靠内需,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实施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这段话可以用“转向”、“依靠”、“四化”、“四区”来背)
③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的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受益、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市关系。(2014版教材观点)
④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努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5.经济全球化的影响(P94) (1)积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国际分工的完善和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从而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2)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因此,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更加不平衡和两极化。
经济全球化导致风险全球化,增加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6.为什么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P91、P96、P101)
当今世界经济正在走向全球化,这使得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联系日益紧密。
②参与经济全球化,可以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参与经济全球化可以更好地与其他国家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赢,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实践证明,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7.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2014新教材P97) ①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②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对外开放向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的方向发展,努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3)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
④提高利用外资的综合优势和整体效益,促进吸引外资、技术和智力的有机结合。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8.应对反倾销的措施(P101)
熟悉世贸组织规则,勇于应诉,积极运用世贸组织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②加强行业自律,停止低价竞争。
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打造品牌,实施以质取胜战略。④重视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竞争力。⑤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拓展市场空间。⑥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到国外投资办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