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名人信息

海顿

约瑟夫海顿(1732 ~ 1809)

奥地利作曲家。1732 3月31日出生于奥匈边境下的奥地利村庄洛洛,5月31日在维也纳去世。他的父亲是代代相传的车匠,母亲是贵族家庭的厨师。她家很穷。12个孩子中有6个死了,海顿是12个孩子中的第二个。

海顿自幼受到热爱音乐的父母的熏陶,从小就受到民间音乐和教会音乐的影响,从小就表现出杰出的才华。他有优美的儿童高音。他不仅可以模仿和演唱他听到的每一首歌,还可以用自己的小提琴演奏这些旋律。海顿的亲戚,海因堡教堂唱诗班的指挥J.M .弗兰克看中了他。从此,海顿在6岁时永远离开了父母。他在多瑙河上的海因堡教堂唱诗班唱弥撒,学习乐理和常用的乐器哈珀·赛科德小提琴。正如他后来回忆的那样,学业上的艰辛“鞭笞不仅仅是吃饭。”两年后,维也纳圣·斯蒂芬大教堂的音乐家g·路透(G. reuter)前往海因堡寻找歌童,海顿被选入合唱团。

17岁时,海顿因为变声被解雇,从此开始穷困潦倒,苦不堪言。为了收支平衡,他教几个孩子音乐。一个朋友给他找了一间阁楼住。令人欣慰的是,阁楼上有一本旧的哈珀·赛科德。在晚年,他向G.A .格里辛·格尔(海顿的第一位传记作者)讲述了那段生活,他说,“每当我坐在那个破旧的、被虫子咬过的哈珀·塞科德旁边,我并不羡慕最幸福的国王。”在这里,他勤奋自学,练习键盘乐器和小提琴,学习理论。1754年认识了当时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声乐教师n .波尔波拉。海顿向他学习作曲、意大利语和声乐,同时为他的声乐课演奏伴奏,并担任仆人。

1755年,海顿受芬伯格伯爵之邀,到他的住处参加一个四重奏晚会,并在四重奏中担任小提琴手。次年,海顿的降B大调1弦乐四重奏问世。在芬伯格伯爵的推荐下,海顿于1759年被聘为捷克莫尔津伯爵官邸的乐队指挥和室内乐作曲家。在这一年里,海顿创作了第一交响曲。次年,海顿与维也纳假发制造商J.P .克勒的女儿安娜结婚。婚后夫妻俩相处不欢,长期分居,最后没有孩子。

1761这一年是海顿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自从莫尔津伯爵解散乐队后,海顿去了艾真施塔特,做了P.A .埃斯特尔王子的宫廷助理乐师,很快就成了乐师。从1761到1790年乐队解散,海顿在埃斯特哈齐宫度过了最宝贵的30年。作为贵族宫廷的乐师,他首先是依附于主人的奴隶,应该按照王子的意志做事:他创作、管理、指挥乐队,训练歌手,甚至保管乐器、抄写乐谱。宫廷的艺术趣味和复杂的行政事务限制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宫廷管弦乐队、合唱团、歌剧院、木偶剧院等。都为他的艺术发展提供了各种写作机会,可以直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检验,从而增删修改,达到尽善尽美。海顿的大部分杰作都是在埃斯特哈齐宫创作的,包括约60部交响曲、40部弦乐四重奏、约30部钢琴奏鸣曲、5部弥撒曲和11部歌剧。

海顿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的作品于1764年在巴黎出版,他的名字最早出现在英国报纸上是在1765年。我在1781认识W.A .莫扎特的时候,他已经在欧洲小有名气了。年近半百的海顿与初露锋芒的莫扎特建立了真挚的友谊。莫扎特认为自己是海顿的学生,声称他首先从海顿那里学会了如何创作弦乐四重奏;他为海顿写了六首弦乐四重奏。海顿也非常钦佩和重视莫扎特的天才,他真诚地承认莫扎特在歌剧创作上的优势。在海顿后期的作品中,莫扎特柔和的音色和细腻的情感风格的影响也显露无遗。80年代,梅顿达到了创作的成熟期。1784年,他接受了巴黎宗教音乐会的合同,写了一部交响曲。1785年,他为加的斯大教堂创作了管弦乐《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最后七个字》。他为巴黎奥林匹克音乐会写了六部交响曲。同年,他为那不勒斯国王费迪南四世写了一些小夜曲和协奏曲。

1790年,海顿的生活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埃斯特哈齐王子去世后,新王子解散了乐团,但保留了海顿的音乐头衔和薪水。在工作和生活中长期依附于贵族的海顿,才真正开始在艺术界自由驰骋。他立即到达维也纳。不到一个月,他就接受了英国伦敦音乐会经理小提琴家J.P .扎罗蒙的邀请。他于1791年新年抵达伦敦,直到1792年7月才回到维也纳。6月1794至8月1795,第二次访问伦敦。

伦敦之行与过去局限于贵族宫廷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在伦敦这个具有资本主义社会特征的大都市,广大音乐听众要求听到更加深刻、新颖、丰富的作品。海顿日以继夜地忙于举办音乐会,参加许多社交聚会和创作新作品。年过六旬的海顿不仅在数量上满足了观众对作品的巨大需求,而且在质量上也优于以往的作品。海顿为扎罗蒙的音乐会创作了12著名的《伦敦交响曲》,形成了他人生的巅峰。这些杰出的作品激起了伦敦听众的狂热情绪,所有英国音乐爱好者都对这位传奇的音乐大师钦佩不已。英国上流社会向他致敬,英王乔治三世请他留在英国,牛法学院授予他音乐博士学位,海顿陶醉在荣誉和友谊中。1791年5、6月,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了G.F .亨德尔纪念节,海顿在这里第一次听到了《弥赛亚》等许多名作,深深打动了他。

在他1访问伦敦的途中,他路过波恩,在那里他发现年轻的L.van Beethoven是个天才,并表示愿意收贝多芬为学生。65438年至0792年,贝多芬去维也纳向海顿学习。由于性格不同,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并不长久。但海顿仍然认为:“...贝多芬迟早会成为欧洲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我会为成为他的老师而自豪……”1795年8月,63岁的海顿第二次从伦敦回到维也纳继续创作。两部清唱剧《创世纪》(1796 ~ 1798)和《四季》(1799 ~ 1801)是他晚年最成功的作品。

闻名全欧洲的海顿已是暮年。1802之后,他的创作灵感枯竭了。然而,许多文化社团和社会以海顿的参与为荣。海顿被邀请加入巴黎的阿波罗协会,然后成为圣彼得堡音乐爱好者协会的荣誉会员。当《创世纪》于1808年3月27日在维也纳再次上演时,海顿最后一次公开露面。

1809年4月9日,奥地利对法国宣战,法军迅速占领维也纳。5月31日,海顿在战争中牺牲。遗体葬于洪·德斯图尔公墓,1820年重葬于艾赞施塔特的贝格教堂,1932年海顿陵墓建在那里,陵墓穹顶天窗周围刻有其代表作的标题。

海顿生于文化史上衰落的哈布斯堡王朝和巴洛克晚期。在人生的道路上,他经历了玛利亚·特蕾西开创的“开明专制”,死时整个欧洲都面临着法国大革命的冲击。这种背景使得海顿倾向于当时的启蒙运动和新兴的市民阶级,但他并不了解革命。

海顿热爱日常生活中的私密主题,擅长表达人类简单明了的情感和乐观的信念,但不喜欢表达人类复杂的内心冲突。他不戏剧化,却以精彩幽默的趣味引人入胜。快乐和希望构成了海顿的艺术气质。

从表面上看,海顿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在每一篇手稿的开头,他总是写着“以上帝之名”,在结尾,他总是署名“荣耀归于上帝”。但他对上帝的虔诚只是遵从习俗,宗教在他的思想感情中并不占据重要地位。在他最早的声乐作品之一《F大调小弥撒》中,“求饶”乐章的音乐主题是欢乐愉悦的,著名的《悼念圣母》充满了人情味。《十字架上的基督》的最后七个字,一首有七个乐章的管弦乐(后来加入了独唱和合唱),给人们留下最深的印象是最后一个乐章模拟了一场地震。这些都表明海顿的作品是现实的,生活化的,即使在他的宗教音乐中也是如此。他喜欢田野、森林、渔猎,他像莫扎特和贝多芬一样热爱自然。

交响乐海顿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首先是因为他是一位交响乐作曲家。他不是交响乐流派的创始人。早在巴赫和亨德尔的时代,就有人为这一领域做了准备,开辟了道路。但海顿继承了先辈的成果,确立了交响乐的规范,所以有人称他为“交响乐之父”。

海顿一生写了不少于104首交响曲(有人估计有150之多)。他早期的交响乐大多是关于生活和娱乐的,形式接近室内乐。18在70年代才更多的吸收了北德乐派的成果,内容深刻,风格古典,往往严肃幽默。比如第45号交响曲(永别了,1772)据说是写来建议公爵让乐师们放假回家的。海顿不同寻常地在第四乐章快板之后加入了柔板的第五乐章。进行到一半时,乐队成员一个接一个地吹灭了他们乐谱架上的蜡烛,离开了,最后还剩下两把小提琴,为这部交响曲画上了感人的句号。80年代创作的《巴黎交响曲》(有人说是为宗教音乐会而作,也有人说是为奥运音乐会而作,目前尚无定论),抒情的曲调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有趣,配器技法也更加成熟。其中第83交响曲(1785)第1乐章的副标题的声音就像母鸡咯咯叫,被称为母鸡交响曲。第83交响曲(1786)最后一乐章的主题听起来像是风笛舞,脚步沉重,所以被称为《熊交响曲》。第八十五交响曲(1785)被命名为女王交响曲,因为它受到了法国女王的喜爱。海顿后期的12《伦敦交响曲》大多有着热烈自由的主题旋律和充满活力的节奏,运用了活泼明快的乡村舞蹈素材和简单精致的复调处理。其中四首获得了昵称:第94号交响曲(惊愕,1791)、第100号交响曲(军队,1793 ~ 1794)和第101号交响曲(时钟,6544)。这12首“伦敦交响曲”标志着海顿交响曲的最高成就。

海顿创造了交响乐这种新的主旋律音乐风格,并在功能和声的基础上发展了复调技法。他抛弃了古代复调音乐的形式性和神秘性,代之以坦率生动的音乐语言;海顿用四个乐章完善了交响组曲的形式,使作品的四个乐章体现了统一的意境,表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海顿发展了奏鸣曲快板的结构,经常使用从速度和调性方面与主题形成鲜明对比的引子。发展部取得了显著的发展,确立了短动机的发展原则,直接激励了贝多芬。

海顿确立了双管管弦乐队编制和现代配器的原则,奠定了现代交响乐团的基础。

海顿的交响乐形象生动,能使人想起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人们也相应地给他的交响乐起了绰号。除了《晨、午、夜》等少数早期作品,海顿从未写过标题交响曲。上面的母鸡、熊、惊喜等称号都是别人加的昵称。

四重奏海顿的弦乐四重奏仅次于他的交响乐。他写了80多首弦乐四重奏(最后一首未完成),大部分都是欢乐热烈的表达。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10多首弦乐四重奏清楚地显示了古典舞组曲在其五个乐章的编排上的影响。从第十七弦乐四重奏(1771)开始,就确立了四乐章的形式,后续作品中很少有例外。在他的一些弦乐四重奏中,中间的两个乐章被调换了。1781年为俄国王储保罗写了《鸟》、《你好》等六首俄国四重奏(1781),用谐谑曲代替小步舞曲作为第二乐章。1772所写的六首《太阳四重奏》中,复调因素增多,其中三首以复杂赋格结尾。海顿的弦乐四重奏开始形成“对话原则”,即将主题的叙述分成不同的部分,就像四个人的对话一样,有了以主题和声为基础的复调,改变了前期突出1小提琴部分,其他部分作为单薄伴奏的机械状态。90年代创作的《皇帝》(1797)、《日出》(1797)等八首弦乐四重奏,被赋予了更加生动的节奏和活力,更加丰富的和声和丰富多彩的主题,具有浪漫的性格和浓郁的民间特色,堪比伦敦交响乐。

奏鸣曲和协奏曲海顿的52首钢琴奏鸣曲主要是为教学和个人演奏而写的,大多比较简单,略显平庸。海顿最早的钢琴奏鸣曲通常不使用奏鸣曲式,最后乐章使用小步舞曲。后来,海顿模仿北德乐派大师C.P.E .巴赫的奏鸣曲。1771海顿受“飓风运动”的影响,写出了大胆而略带忧伤的C小调奏鸣曲。最后的乐章没有通常的欢乐,而是激烈的高潮。20世纪80年代,海顿在旋律风格和结构上受到莫扎特的影响,他非常重视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成就。写于1789 ~ 1790的降E大调奏鸣曲,后期的降E大调最后一首奏鸣曲奔放而激动,情感范围更大,更接近贝多芬的风格。

海顿写了20多首协奏曲,但这并不是海顿创作的主要领域,虽然D大调钢琴协奏曲(1784)和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1783)仍然经常演奏。海顿的钢琴三重奏、弦乐三重奏、钢琴变奏曲、钢琴幻想曲都不能和他的交响乐、弦乐四重奏相比。

海顿没有在其他作品中写过什么著名的戏剧音乐。他的18歌剧大部分是小喜剧,包括《月中世界》(1777)、《天长地久》(1780)、《荒岛》(1779)、《奥兰多·帕拉迪诺》。这些戏曲早已被人遗忘,有些干部甚至找不到它们的乐谱。目前,它们已被挖掘和研究。

海顿写过很多声乐作品,包括八部清唱剧和12弥撒,其中以后期的清唱剧《创世纪》和《四季》最为著名。《创世纪》这首诗摘自英国诗人弥尔顿的《失乐园》。1和2乐章描述了上帝创造万物直到人类,第三乐章描述了亚当和夏娃在人间天堂过着幸福的生活。海顿将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生态转化为音乐画面,有鸽子的咕咕声和狮子的怒吼声,而亚当和夏娃则唱起了和谐简单的二重唱。他的最后一部代表作《四季》纯粹是一部世俗清唱剧,剧本改编自英国诗人j·汤姆森的同名诗歌。象征春夏秋冬的四个乐章,表现了农民的劳动和欢乐,表达了他们天真单纯的感情。

海顿的音乐之所以具有不朽的价值,是因为它面向现实,面向生活,具有清新的气息,充满活力,催人奋进;也是因为它在作曲技术上确立了古典欧洲交响乐和室内乐的规范,从而形成了德奥音乐经久不衰的优良传统。

左海伟人林则徐

民族英雄——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寥寥数语,一笔带过;闽侯县人。左海是个伟人,是民族英雄。

青年学生向法院学习,努力学习

林则徐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林宾日是个秀才,却是个穷儒。陈艳母亲贤惠能干,重视子女的教育和培养。他年纪轻轻就受到朝廷的培养,又受到家庭的良好影响,形成了节俭、正直、勤奋、勇敢的性格。虽然家里穷,但是可以好好学习。有一天,他的父亲带领20多名学生到鼓山春游,爬到山顶,看福州城的风景。父亲命令全体学生吟诵一首《折枝诗》,第一首要把“山”和“海”两个字嵌在七言绝句的第一个字里。他机智过人,当即吟诵道:“海阔天空是岸,我是山顶的峰。”他爸爸摸着他的头说:“不要说我儿子没有角。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是龙。”因此,他被称为“神童”。14岁考取秀才。20岁的时候,我升职了。同年,她与郑达摩的女儿郑书庆结婚。24岁考中进士第二名,从此经历了仕途的风风雨雨。

为官清廉成绩突出

1814林则徐由国子监编著,国史馆合编。1816是江西考取省考后的副考官,被誉为选拔清贫有知识积累者的“清榜”。1820年,授江南道御史,弹劾广东地方豪强张保。针对河南省水利工程的弊端,他提出了物资“严密封存,低价购买,以助工用”的建议,被嘉庆帝采纳。同年6月,调任浙江杭嘉湖台,改革书院旧规,修建月坟和于谦墓祠堂,修筑加固海堤,打击社会不良风气。1822曾是浙江盐运大使。从产、供、销、运、储、管六个环节入手,提出10项措施整顿盐政。第二年,他被提升为江苏省法官。他严肃处理积案,平反冤狱,打击黑恶势力,获得了“林青天”的美誉;强烈劝阻总督镇压因洪水而被政府包围并要求救济的灾民,并实施救济工作。当时“西安名满天下”。1824,因救助灾民十万余人,升任江苏使。1825年,洪泽湖决堤,酿成大祸。他奉命赶到高家堰工地监督工作。1845年,被释放出山海关,在昆明任陕甘总督、云贵总督。他以“汉回不分,孰优孰劣”的民族平等政策赢得了边民的支持。1849年,她因病回乡,云南百姓“烧香抬酒,竟聚数万,妇孺奔走哭喊,却养不起马。”

在虎门销毁鸦片抵抗了英国人和外国人。

他取得了许多成就,受到了道光的赞赏。他连续八次被召见,被任命为钦差大臣。1839 6月3日上午,他在虎门海滩主持了一场震惊世界的禁烟大会。他下令销毁所有缴获的鸦片2376254斤。无论是中国的广大民众,还是受他指使的外国商人和官员都来参观。这一正义行动使外国侵略者感到惊恐万状,赢得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6月3日至25日在虎门销毁鸦片,是世界禁毒史上的辉煌壮举。

禁烟后,林则徐坚决驳斥了“中国禁烟战争打响”的强盗逻辑。他高瞻远瞩,率先做好军事准备,时刻保持警惕。贩毒头目易律公然发动武装挑衅,林则徐建立了稳固的军队。从1839年9月到10月165438,连续七次打败英国侵略者,取得鸦片战争前哨的胜利。英国叫嚣要对我国“先打他一顿再解释”。1840年6月28日,由48艘船、4000多名士兵组成的英国侵略军封锁广东海域,正式发动侵华战争。林则徐做好了战斗准备。他修建了300多座虎门堡,加强了团体训练,保卫了国家。在他冷静的指挥下,取得了九龙之战、川壁之战、管涌之战、磨刀洋之战等四次胜利。敌人在广东无隙可寻,只好转向闽浙沿海。由于定海失陷,投降派趁机以禁烟来指责他战败。道光听信了谣言,把他当成了替罪羊。同年6月3日10,以“错国害民,处理不善”的罪名被敕令革职,1842被发配到新疆伊犁市。

回首往事,去伊犁。

林则徐在流放途中,回首广州禁烟运动的失败,陷入沉思。他试图酝酿一个改变和振兴中国的宏伟计划。在扬州,他与好友魏源交心,将自己编纂的《四国志》交给魏源,请他编纂《海国志》。他不顾疲劳,还整理了铸枪的方法和技巧,灯下八种战船图案,总结了鸦片战争后的“师夷长技”,进而“树敌”。三年守疆,忍辱负重,思想却不消沉。他在三儿易从等人的陪同下,游历万里,足迹遍及天山南北,兴修水利,开凿了许多“坎儿井”,以保证农业增产增收。群众感激其德,赞其为“林公敬”。

热爱福州家乡,关心乡亲们的疾苦

1827期间,为家乡做了大事:①重修李岗寺,1830、65438+10月竣工。他专门写了对联,“进退一体,闭关锁国,湖山镇不朽”。②疏浚西湖。这一次,湖的深度是两到七英尺。挖出淤泥17565立方米,湖岸铺石堤1236.5尺,既有利于农田灌溉,又是观光游览的好去处。林则徐写过一首诗,“新浪拍岸添花,船过桥宿荷花”。

1850年5月,他从家乡退休,英国领事馆要迁走吴石山的归翠寺和神光寺时,他和这位先生上书福建当局,提出严正交涉。为了防止英国侵略者从海上威胁破坏,他不顾自己身体不好,乘几艘船到长门、民安等地阅看情况,建议增设堡垒巩固海防。充分表现了林则徐反对侵略的爱国思想,这种思想在他晚年会更加强烈。

林则徐足迹遍及十四省(河北、江西、云南、浙江、江苏、陕西、湖北、河南、山东、湖南、广东、广西、甘肃、贵州),被誉为“边防六将,千年一臣”。他领导的禁烟斗争,翻开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史上的一页,树立了国际禁毒史上的第一座丰碑。“贪国之生死,不可因祸避之。”这首诗充分表现了林则徐不顾个人生死,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的爱国精神。

1850年,林则徐病逝于广东潮州普宁县杭关。文忠葬在福州北门外的马鞍山。有《林文忠公共行政书》传世。

数学皇冠上的明珠——陈景润

陈景润(1933-1996),福州人。1933出生于5月22日。数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当选为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物理系成员。

青少年决心抓住数学皇冠上的宝石。

陈景润在福州华英中学读书时,曾听沈渊教授讲过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是皇冠上的明珠。”这就萌发了年轻的陈景润学习数学的动力。

陈景润高中没毕业,1950考入厦门大学,数学专业。1953年秋,他因为成绩优异提前毕业,被分配到北京某中学当中学数学老师。陈景润擅长做研究而不是讲课,这让他感到很苦恼。但他对工作非常负责,仍然坚持一边教学,一边讨论数学理论。久而久之,他终于积劳成疾。在他生病的时候,他碰巧得到了华教授的名著《叠基素数论》,这就像是在苦读。

急切的厦大校长王亚南来京开会时,陈景润的情况才为人所知。和陈景润谈过之后,王亚南认为从陈景润的发展来看,留在北京教中学数学会更好,把他调回厦大从事研究工作会更好。于是,陈景润通过组织程序被调回母校,安排到图书馆当图书管理员,为他自由驰骋进入数学王国创造了一个安静的环境。应该说,陈景润事业的成功离不开王亚南的关怀。

不是天才,是“慢才”

在厦大的图书馆里,陈景润对《素数论》、《数论指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很快写出了一篇《数论,别人的问题》的论文,寄给了中科院数学所的华教授。

华看了陈景润的论文后,认为他前途无量,建议他调到北京数学研究所做实习研究员。1996年底,已经写了40多篇论文的陈景润调到科学院,在华教授的指导下开始专心研究数论。

在中国科学院的办公楼里。有一天,陈景润问数学家林群(院士):“你怎么知道10阶的行列式一定等于零?”林群告诉他,如果他努力计算,那将是10年。但一个月后,陈景润告诉林群,“我算过了,结果正好是零。”没过多久,陈景润又问了一个问题,“如何求一个三元五次多项式的所有解?”林群说这就像大海捞针。然而,大约一个月后,陈景润告诉他,“所有的解决办法都找到了。不信你可以一个一个去方程。只要你肯花时间。”林群认为,陈景润不是天才,而是一个“迟钝的天才”。如果让他立即回答一个问题,他将无法回答。但几天后,他比任何人都更深刻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能把思想变成激光束,穿透钢板,这就是陈景润的超人。

“陈定理”的诞生

为了进一步研究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在掌握英语和俄语两门外语的基础上,自学了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他认为掌握一门外语就是多了一双观察世界数学成就的眼睛。同时在数论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和艰苦的探索。比如他完善了国内外数学家的研究成果,如“圆内整点问题”、“韦林问题”、“三维除数问题”等。1966年5月,他在第17期《科学通报》上发表了他的证明性成果(1+2)。著名数学家闵四合教授用2O0多页纸检查了他的论文手稿,确认陈景润的证明是正确的。建议他简化一下。陈景润没日没夜每晚只睡三四个小时,这让他容易受寒暑侵袭。算出来的稿纸有六麻袋。终于诞生了著名的论文《大偶数是一个素数和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文中定理被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李希特誉为“陈定理”,是“筛选法”的光辉顶点。这一成果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促进了哥德巴赫猜想的解决。英国数学家称赞陈景润“推山”。

“数学家的时间是以分钟计算的。"

陈景润以时间宝贵著称。“文化大革命”期间,十年的愚昧和疯狂,造反派把他关在一个小房间里,强迫他写检查。晚上光线昏暗,他近视,就把自己坐的凳子搬到桌子上,在离天花板只有一米长的电线的灯光附近写字。负责看守陈景润的造反派误以为陈景润要自杀。当他打开房间时,他看到他正在灯光下写一份检查报告。他上前喊道:“陈景润写检查为什么爬那么高?”陈景润告诉他,因为视力不好,要换。造反派从陈景润那里看了看他写的“检查”。都是他看不懂的公式。造反派生气了,撕毁了陈景润的微积分公式,大骂陈景润“顽固”。

另一个小故事,讲的是他大哥陈景彤和陈景润的相遇。陈景润幼年丧母,大哥陈景彤、大姐陈瑞珍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所以陈景彤在陈景润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陈景通每次去北京开会都要去看望弟弟。有一次,因为觉得找哥哥在中关村的住处不方便,就约他在他住的酒店见面。没想到,陈靖童被朋友临时邀请去爬长城。因为堵车,他没能按时回来,导致陈景润在酒店等了半个小时。其间,陈景润不得不拿出随身携带的数学杂志阅读。两个女服务员看着这个衣着朴素的客人,小声说:“看他那双劈开的皮鞋。穿不同颜色袜子的人还能看外语……”正在这时,陈靖童回来了。陈景润对弟弟的问候是一种粗暴的批评:“你浪费了这么多时间。你知道我的时间是按分钟计算的吗?”陈靖童很了解弟弟的心情,连忙解释说是交通原因,不是其他原因。陈景润的脸色由阴转晴,两兄弟在深情地诉说着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