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题中成语、惯用语的答题技巧有哪些?

成语是每年高考语言运用测试中的热门话题,题型一般都是四选一的客观题。仔细分析近几年高考成语的干扰项,预计成语误用的主要类型为字面意义、对象错误、褒贬误用、断章取义、谦敬错位、搭配不当、矛盾重复。下面,通过例子,我将和学生讨论不同类型的错误解决技巧。

第一,看课文讲得通

所谓“望文生义”,就是只根据字面意思去理解成语的意思。有些成语有两个意思:表面和内部,但字面意思并不是它的真实意思。如果你不知道成语的确切意思,你就会犯“看文本才有意义”的错误。要解决这类问题,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关键语素。比如成语“文不对题”,意思是“文章写得很快,写出来不改”,形容思维敏捷,把文章写成章。“点”在这里是“改动”的意思,不是字面意思——“文章中没有标点符号”。再比如“没别的”,意思是“没什么多余的”,形容贫穷。“长东西”是指多余的东西,不能理解为“特产”。再比如“不发表论”,比喻不可改变或不可磨灭的言论。这里的“发表”是指删除错字,“不发表”是指“不可更改”。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考生对成语中的个别语素没有把握。

(2)把握引申意义。比如成语“坐地分赃”,字面意思是“坐地分赃”,真正的意思是“坐在家里分赃,自己不偷”。如果只从字面上理解,就很容易犯在文字中寻找意义的错误。再比如“没有眼睛的牛”,意思是技术熟练,得心应手。“面对面”形容长辈的热情和真诚。仅仅从字面上理解这些成语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把握它们的引申意义。

第二,用错对象

用错对象就是误用成语,因为不能准确把握固定的对象和使用范围。要解决这类问题,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不是对象。比如中国第一卷第二题C项2010:他是当今为数不多的知名电视编剧,不仅因为他擅长编故事,还因为他的剧本声情并茂,情节曲折。“声情并茂”意为“声情并茂”,形容一部作品或演唱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表达丰富动人的情感。这里提到“剧本”是不合适的。

(2)范围扩大。比如“以梅绮和二次为例,以客为尊”等用于夫妻之间的成语,但对于普通人来说。

(3)关系错位。比如,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人,悬梁刺股的人,举着蜡烛达到目的的人,闻鸡起舞的人。“汗流浃背”只能用来表示书多,指人就是关系错位。再比如2010辽宁卷13 B项:儿子正值壮年,要专心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没想到,他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现在连初中都不会读书了。“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女人,指男人,这显然是不对的。

第三,褒贬

很多成语带有鲜明的情感色彩,或褒或贬。使用时要注意用途、场合、对象。表扬时用褒义成语,批评时用贬义成语。提议者往往刻意褒贬,贬义词褒贬并用。比如辽宁卷2010第13题C项:奶奶去世已经十年了,但我一直记得他对我的爱,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烦恼”是指事情(多为烦恼或不愉快)在你心里,难以解决。一般是贬义的,断章取义的。再比如2010江苏卷二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救乘客的故事。一经新闻媒体报道,传遍全城,感动了无数市民。“城中风波”是一个贬义词,形容事情到处传播,到处被议论,多指不好的事情,断章取义。

第四,断章取义

实用成语必须符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而不符合语境,就会导致误用。比如江西卷2010第3题C项:上届冠军挪威以全胜出线,表现优异。其卫冕野心和强大实力令人惊叹。“用新的眼光看待人和事”就是“用新的眼光看待人和事”。用“用新的眼光看人”来说挪威队已经是上届冠军了,表现很好,这显然是断章取义。再比如江苏卷2010第二题C项: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收集起来,带到山下,进行分类。描述写文章的时候可以不加思考就写,用在“捡垃圾”的语境中,显然是不恰当的。

动词 (verb的缩写)谦逊和尊重的错位

谦虚是人们日常交往中不可或缺的谦虚表现,只能用于自己。敬语是指带有尊敬语气的词语,只能用于他人。在成语的使用上,如果不能正确区分,就会导致谦虚和尊敬的错位。比如你刚搬了新房,房间宽敞明亮,但装修略显单调。建议你挂一幅油画,一定会让房间明亮起来。“彭宇”指的是朱婧用彭草做成的门,形容家庭贫困。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照亮穷人的家”。是谦虚的词,只能用在自己身上。用在另一边是错误的。再比如:我总结了自己的成功经验,最重要的是虚心、豁达。“虚心”是很谦虚的,表示对别人的尊重,用在“我”身上就犯了尊重文字,谦虚的错误。

第六,搭配不当

成语往往按照一定的语法关系有固定的搭配方法,脱离了这种搭配就容易出错。一是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二是主谓搭配不当,三是主宾搭配不当,四是部分动词不能带宾语。例如,近年来,一些正值壮年的大学生沉迷于网吧,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这实在令人痛惜。“豆蔻”一词指的是“十二三岁的少女”,在这里作为“大学生”的定语是不合适的。再比如,这个笑话很有力量,因为它讽刺了对民间疾苦漠不关心的官员,在民间广为流传,影响很大。“冷漠”不能带宾语。再比如,我们都习惯了那种“违者罚款”的招牌。“司空见惯”的意思是“描述不常见到的不奇怪的东西”,它后面不能跟宾语。

七。矛盾

矛盾,指的是前后矛盾。如江苏卷2010第2项B项:近年来,面对各种灾害,各级政府未雨绸缪,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努力把人民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防患于未然”的意思是“在事故或灾难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与句子中的“面对各种灾难”相矛盾。再比如,他总是对孩子的过错掉以轻心,认为这些过错无关紧要,没必要大惊小怪。“不赞成”的意思是“认为不对”,表示不同意。既然你觉得孩子的错不对,那就说说他相应的反应和措施,或者批评教育,或者纠正;但是这句话中的“我觉得这些问题都不重要,所以没必要大惊小怪”显然不是“不赞成”之后对应的正确态度,而是一种相反的态度。所以这个成语和意思冲突。如果改成“无所谓”(不放在心上就是不重视),就可以消除逻辑和道理上的矛盾。相隔一个字的两个成语,意思大不相同。

八、重复繁琐

重复和冗余是指没有理解成语的确切含义,导致某些词在上下文中和成语本身的意思重复。这种误用主要表现在句子中已经包含了成语部分意思的词语,造成整个句子的重复。比如,只有密切联系社会和群众,才能对国家安全和人民的忧虑提出真知灼见。“见解”和“观点”在语义上是重复的。再比如: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生活也可以发光。“众生”原指“世间万物”,后指“普通人”,句中“普通人”重复出现。

还有其他类型的成语误用,本文不可能面面俱到。希望同学们平时多积累多实践,努力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