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成化时期青花瓷鉴赏

成化青花可谓是明代中期青花瓷艺术的代表。其突出特点是精致、精巧、玲珑,为后人所推崇。成化青花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成化初年制作,各方面与宣德青花相似,特别是用进口苏麻与宣德青花分开时;另一类以胎薄、釉白、淡雅青色为特征,是成化青花的代表。和后来的弘治青花差不多,所以有“承弘不辨”之说。胎体重的大物件少,轻而圆的小物件多,所以也有“成化无大器”的说法。

成化青花瓷洁白细腻,胎体美观轻盈,有些类似脱胎。施釉洁白丰满,珐琅质独特,润泽如凝脂,半透明。如果对着光看,可以看到胎体微微泛红,这是成化青花瓷的重要特征。其补胎规整,瓶、罐、盆等竖器接口痕迹不明显,盘子常有塌底现象,碗、盘直而高。官窑青花瓷有底釉和砂底两种。大部分都上釉了。一些沙底是棕黄色的。俗称“米糊底”,温润光滑,无粗糙感,是成化官窑的独特风格。

成化民窑器虽比不上同时期官窑瓷器的精细规则,但在明代最为突出。民窑瓷胎薄、白、质地细腻,瓷度好,胎明显比明初民窑薄。釉面光滑厚实。罐等刀具注意补胎,界面不明显,砂底多,釉底少。碗跟细而圆,足径变小,跟部有淡淡的枇杷黄窑红,底部釉色。

除早期官窑瓷器外,有的继续使用马谡李清料,而笔法也似宣德青花小笔法。其青花毛色较厚,有深浅层次,有深褐色晶斑,与宣德晚期青花十分接近,与大部分浅色调并存。中后期以江西乐平县出产的碧糖青,又名平等青为主。颜料精炼,含杂质少,发色柔和淡雅,蓝中闪灰,非常稳定沉稳,画风为水黑色,配合白润胎釉,纹饰精细,显得特别精致。但由于珐琅彩较厚,加上淡蓝白的颜色,有一种云遮雾绕的若隐若现的现象。尤其是脚的蓝白色最为突出。成化青花线条细长,用双钩线勾勒出图案,然后在图案中渲染。双钩线用粗笔,渲染用淡笔,所以其烧制的作品色彩多为淡雅。

成化民窑青花瓷是平等青制造的,青花颜色也是淡灰色。分水法渲染时,轮廓线多较粗,渲染分为两种颜色,多采用轮廓点染和单线平绘混合。风格淡雅,大部分装饰图案比明初复杂。装饰图案常见的有香草龙、狮子、麒麟、海洋动物、荷塘鸳鸯、荷塘、秋葵山茶花、三秋、岩石花卉、断枝牡丹、婴儿戏、高石、结带杵等。装饰图案有的柔美,有的潦草,无论哪一种都充满了别致和活泼,随意就能看得一清二楚。

具有时代特色的装饰图案有灵芝、荷花、牡丹或八宝缚枝等。葡萄是藤本植物的一种,藤被画成春天的形状;湖石绘成螺旋状,石旁绘有对称的花朵或三棵果树。白莲池图案以一排排水波为基调,绘以白莲藻,细长如黄豆芽,莲花对称,莲花。牡丹叶片呈锯齿状,外轮廓有一圈白边,叶脉清晰,叶片呈鸡爪状,花果上有藤蔓。圈脚一般不需要装饰,只画两条蓝色和弦。沿嘴的常见边缘装饰有龟背图案和梵文。梵文以前是作为一种辅助的装饰,但是形成的时候形成了立体的格局,影响了弘治朝。

成化体好像是专人写的,比较规范,字体基本一致。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线楷书,外围为双线方柱。这种样式最多写在杯底,少数盘、碗、洗也有这种样式,一般是成化晚期的产品。《大明成化年制》楷书六副,多在盘、碗、瓶、罐底部,少部分书在碗心。《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书横段多用于黄土地和高足杯的青花盘外口。还有一种特殊的罐,上面写着“天”字,没有框架,俗称“田字罐”。

陶瓷鉴定专家孙应洲先生曾将六字成化归纳为六曲:“大”字尖圆,“成”字硬直,“华”字平且头略扁,“使”字越来越少,“明”字窄且平,应悟。

第一句是指笔法中的“大”字,第二笔笔头尖圆,但头不太高。第二句是指“成”字,第五笔笔挺,第三笔笔挺,向右下弯。第三句是指带“华”字的人和“比”字上端是平的还是高的,但差别不大。第四句是指“制”字的第二笔,不能越过右边的竖刀。“系统”二字大多集中在最上面。第五句的意思是“明”字左边的日文汉字多为上窄下宽或上下相同,与一般习惯写法不同。第六句是指“成”字末尾的点,头有点平,肩有点平,腰有点平。以上情况是大部分成化窑瓷器的书写方法,但也有例外,即只要“大”字第二笔上端过高,“之”字横线必然会划刀。这种写法薄而粗心,但在彩瓷中极为少见。即便如此,它的整体风格还是和上面一致的。

民窑青花有“大明成化年制”一书,六字两行,字体潦草不规则,字外有粗细不一的青花双圈。民窑青花器自成体系,常见“明年造”四字两行双圈或双线框。此外,还有“陈佳年制(1484)”以及银锭和方胜的图片。

由于成化瓷知名度较高,明清时期仿品大量,其中以嘉靖、万历年间最为逼真。嘉靖朝仿制品有“成化”双圆六字楷书婴戏纹杯盘。成化器物中,没有四字本《成化年制》,也没有四字黑青本。凡是“成化”和“成化年制”的书,都是后人伪造的。

由纪伯伦国际征集办公室的刘胜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