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题原则

近日,教育部发布的新版《关于做好2021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在深化考试内容改革方面,2021高考命题要坚持德育为主,加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和引导。

要优化情境设计,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教育功能和正面导向作用,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

各地要加强国家教育考试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参与命题和考试工作的激励机制,提高国家教育考试队伍的能力和水平。以下内容非常非常重要。请仔细阅读并遵循正确的方向。不要盲目备考。

2021高考命题将继续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紧紧围绕高考核心功能,做好“一课育人”,做好“服务选才”,树好“导教”旗帜,科学设计考试内容,优化高考选拔功能,强化能力、立意、素养导向。

一、2021高考命题的六项要求

各学科命题要体现十九大和全会的新精神、新论述,体现高考“加强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增强学生社会感”的教育功能和政治使命,坚持把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的考查渗透到命题全过程,落实“重思考、重应用、重创新”的命题要求,使高考从“答题”转向“解题”。

高考命题的六个要求

要求1

试题设计不超过新课标、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说明和教材的要求。

要求2

试题要求必须科学规范,目标明确,学术界没有争议。题目构思情境和问题要科学可信、新颖灵活,表达要合理有效、准确简洁。

要求3

试题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知识要有合理的覆盖面和比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要求4

试题应具有较高的信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难度比例应合理。

要求5

选择题的题干要围绕一个中心,与选项的关系是一致的。干扰项的有效性和迷惑性表现反映了考生的典型错误。每个选项的结构和语言长度应该大致相同,每个问题中正确选项的分布应该基本均匀。

要求6

非选择题考察重大、重要的高水平学术能力,回答和思考的量以及赋值要合理。

二、2021高考命题十大原则

1.方向明确,概念清晰,场景新颖,贴近现实。

高考命题要体现时代主题,弘扬时代精神。试题应包装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信息切入,能力考查”的原则。

2.考察基础,改变现状,科学提问,注重创新。

高考试题具有“重基础、重应用、重时事、重生活”的特点。每年主要考基础知识,起伏不大。变化的是背景材料和提问的角度。同样的考点知识,今年这个情况,明年那个情况,今年的题,明年的题,创新无创新,交叉无偏差,年复一年的创新,不断的考。

3.进去容易,出来难。路多口小,一步一步设立检查站很难。

为了保证高考的选拔功能,试题必须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对于较难的题目,一般来说,考生更容易入题。后来他们会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但是越来越窄。试题分层次设置,环环相扣,每道题都要拦住一批考生。只有最优秀的才能走到最后。

4.材料在外,答案在内,考查思维,体现能力。

高考命题不留教材版本痕迹,不熟悉甚至前沿的背景材料不在教材里,考点知识却全在大纲里要求。考生在考场上看题、做题、思考问题的时间更少。“思维”就是思考,高考题是考察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程序和思维方法,从而体现考生的关键能力和学术素养。

5.体现国情,公平公正,向学生学习,直击软肋。

命题人在编写每道试题时,都要考虑我国的地理和民族因素,力求对每一位考生公平。所谓“学生学”,就是用不熟悉的问题情境来考察熟悉的知识,这些知识是老师没见过、没做过、没讲过的。这类题很能考验学生的能力,是考生的群体“软肋”。

6.起点很高。落地点低,回归高考评价体系。

比如一些政治问题,好像是写给总经理、董事长,甚至县长、市长的。物理化学等一些理科题是前沿科研课题,甚至是诺贝尔奖的题。起点很高,但答案不会超过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落点很低。

7.重点一定要考,要点多考,第二点依次考,选补充点。

重点知识考试,每年重点知识考试,非重点知识依次考试。高考命题首先设定考试的重点内容和水平要求,使支撑学科的主要知识高频保持,有选择地考查新考试大纲补充的考点,扩大考试网络,拓宽考试空间。

8.***性易考,性格难考,题型开放,探索创新。

高考也要注意* * *和人品的考查。对* * *的考查相对容易,对人品的考查相对困难。因此,高考试题必须更具探索性、开放性和创新性,从独特的角度多方位、深层次地考查学科知识,体现考生的人格品质和创新意识,鼓励有独到见解、思想水平和创新精神的回答。

9.小口切入,深挖,以小见大,穿透思维。

考题往往从比较小的点入手,要求考生排除干扰,从小处见大,透过表面现象从本质上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这其实是对思维穿透力和深度的考察。除了基础题,其余的试卷都需要大量的思考才能透过表面触及本质。

10.掌握理论,学以致用,学科价值,重在应用。

只有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学到有用的东西。高考题的学科价值在于考查知识的“应用”,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命题的目的。人文学科要与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相结合,自然科学要与生产生活实际和科技发展紧密联系,使本学科的考题更具有实用性、适用性和学科性。

三、解读:2021高考备考

专注于

这篇文章的解读更侧重于中国人的视角。这篇文章也是在告诉你,不仅仅是语文,在新高考、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很多学科的命题都呈现出新的特点。大家要在国家的指导要求和原则下,挖掘出新的着力点和推广点。

01.注重日常内容,融入考题。

2021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些新题型,将日常生活的内容融入到试题中。例如,田文1号发回了一张火星图像!至此,考查的科目包括高考语文作文、物理等科目。所以考生一定要注意,因为这也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带来的启示。

02.关注优秀的民族文化

2021高考语文作文可能与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有关。同时,高考题更倾向于考察考生的解题能力。

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自强不息的社会关怀、精忠报德的人格培养、天下兴亡的家国情怀,以及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大同等理念,是民族融合发展的基础,应该继承发扬。

03.注意热材料

对于2021参加高考的考生,做一些新题型,比如作文,可以看看最新的热点资料,尤其是关于历史文化的内容,这是2021高考作文中最大的热点话题。

04.注意形势

我们应该加强情景写作训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强调写作能力是“在真实的语言使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和素质”,“真实的语言使用情境”包括强化写作的实际应用取向,以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演讲等具体实用文体与考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更符合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在高考作文备考中,加强“情境”写作是十分必要的。

05.注意灵活运用

掌握现代汉语阅读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灵活运用所学,多讲方法,少讲套路。语文教师有必要参考大学教材《文学概论》和《现代汉语》的知识进行教学。灵活运用是语文科目高考的灵魂。

06.更注重命题方式

认真背诵新课标推荐的项目,灵活学习全国和地方卷的命题方式。

语言运用题的命题形式会发生变化。总之,语文应用题将走向大融合时代,与阅读题完全融合,真正考验考生的语文知识运用能力和学科素养。

07.提高素养,注重积累。

提高政治文明素质,坚持“四个自信”,落实“一体四翼”。语文学科必备的知识和关键能力,必须在平时积累和形成。重视语文经典文本的阅读,重视热点话题的阅读,巩固语言的积累。

08.关注新课标。

讨论文本和实践文本将合二为一,强调新课程标准理念。

09.注意多种阅读。

注意整本书的阅读和小组文章的阅读。阅读全书首先是“陶冶性情”,这样才能陶冶性情,让学生静下心来学习,感受阅读的美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意识地审视阅读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和阅读品味。多注意阅读量和阅读速度,题量就会增加。在复习备考中,要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

10.关注各种高考命题标准及相关政策。

认真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国考试评价体系》以及与高考相关的各项政策,提高政治站位。

11.注意阅读视野。

命题选材范围将大大扩大,题型侧重于检索和判断,师生都需要拓宽阅读视野。高考阅读材料中几乎没有鸡汤,师生可以多读《新华文摘》和《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12.重视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试题变化最大。近几年的文言文阅读题大多是历史,很多时候出人物传记,这是情境性的。断句和翻译是检验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最好方法。平时需要多练习,多读古书。虚词和动词的知识相对减少。

13.注重古代文化常识

近几年的高考语文也增加了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以后还会继续。这些题目不难,但只是分项。

14.注意各种风格和时代。

高考作文要重视议论文,但不能放弃记叙文甚至散文,也要“防套题”。作文的思辨能力进一步加强;时代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