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举例回答中考历史非选择题

中考历史试题中,非选择题是压轴题。

非选择题侧重考查学生的读图、读表、分析理解、归纳总结等综合能力,考查范围很广,不仅包括知识和能力,还包括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就非选择题涉及的内容目标而言,考查的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呈现在教材中某一空间的所有重要知识点;就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言,对非选择题涉及的材料和信息提示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但是从考试成绩来看,流失率还是比较高的。

下面就如何审题清楚,用好教材,总结组织语言,成功答出分数最多的非选择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具体方法。

首先,夯实基础,加强训练。

在学习教材内容和复习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向学生讲解历史考试中开卷的意义和要求。打开书并不意味着简单的抄书。

既然是开卷,就不会直接考查基础知识点,而是对各种能力的综合考查,否则开卷就失去了意义。

相对于答选择题,答非选择题对教材的应用率还是比较高的。

如何利用好考场上的四本教材,快速找到与题目相关的内容,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要迈出这关键的一步,就需要熟悉教材的基础知识点,比如精读教材中的大字,阅读方框图中的小字、图表、表格以及引用的语录和材料,从而熟悉教材的每一个角落。

因为,有些资料或阅读桌题的内容可能来自课本,也可能与课本相似。

这就要求平时的教学要注重总结归纳,做到分层次学习和复习。

为了取得实际效果,加强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

开卷考试对考生的要求是准确、快速,所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解题技巧。

在平时的作业评价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重点,并在答题方法和技巧上给予指导。

同时选择经典习题组织练习,提高做题能力。

例如,2006年山东威海的试卷,第33题:材料1:我们怀着善意,以这些殖民地的人民和权力的名义,庄严宣布,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并且理所应当成为,独立和自由的美国,它们已经解除了对英王的一切从属关系,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应当彻底废除。

材料二(在叛乱地区)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在当时及以后应该是永远自由的,美国的行政部门,包括陆海军当局,都会承认并保证上述人员的自由。

这个问题的第一个和第二个材料来自教材的文学部分;三种材料旨在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三题涉及美国纵向发展的历史,知识点包括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基础知识。

这种问题涵盖了很多知识点。只有熟悉教材,掌握主要知识,才能圆满作答,取得理想的分数。

问题(1)(2)对于已经充分复习过的同学,通过快速回忆和记忆,很容易回答;问题(3)相对比较复杂,包含的内容也比较多,但是只要我们对美国纵向发展的历史有一个清晰的轮廓和基本的了解,就可以快速准确的运用课本解题。

可见,在平时的学习中把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知识链对于即兴发挥和有效答题也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科学审题,认真分析。

你拿到试卷,看到试题后,不要急着翻书,要对题目进行分层次的考查。

至于图上的铭文,首先要仔细观察形制、注释、题名、描述等。图表的,结合题目找出相关的有效信息,然后思考这些有效信息与所学知识的关系,找出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表述,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组织语言,规范回答。

对于判断题、材料题、问答题,也要先仔细阅读,找出关键词,对关键词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结合课本上的内容逐一解答。

当你遇到一个和你平时练习很接近的考试时,不要以为你可以抄答案,而是要认真仔细的思考,找出其中的区别和联系。

比如2006年河北省(课改区)文史第33题:以下图片反映了两个关系中华民族命运的历史事件。

图1的新闻标题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而奋斗。张杨昨天对蒋冰提出了警告;图二会见蒋介石的主要目的是讨论国内和平。

根据所学回答问题:此题要求考生在看图的基础上,根据所学回答问题。

应该说,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1)相对容易,但问题(2)相对较难。只有审题,获取有效信息,再联系课本叙述,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才能得到这样的认识:Xi安事件的和平解决关系到国与国联合抗日局面的形成,重庆谈判的结果关系到全面内战的爆发。

要想回答好这个问题,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有一定的联系和分析能力,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而梳理历史进程的脉络,对历史事件本身及其联系形成整体认识;而重要的启示只能从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中得出,在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升华。

还是那句话,找准点,语言准确。

叙述史实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晰,语言准确,尽量按时间顺序和发展过程叙述。

在谈到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的理解时。或者对历史问题的看法,观点要清晰,有理有据,与教材紧密联系,理解的视角和评价的标准要科学客观,与个人、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进程相联系。

比如2006年安徽省(课改区)中考试卷16题:新中国成立后,新人民一改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形象,挺直了民族的脊梁,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开展和平外交事业。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某校九年级二班准备举办一个关于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小型论坛。

(2)谈到中美关系,有些同学认为美国经常给中国制造麻烦,我们不应该和美国建交;有同学认为,中美之间虽然有矛盾和斗争,但有更广阔的合作领域,应该增进了解,扩大知识面,发展建设性的合作关系。

简单说说你的理解。

活动总结:通过探索新中国外交发展的风雨历程,同学们认识到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根本原因是上海?这是一个活动和探究题,也是一个综合题。设计灵活巧妙,能很好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

这种试题相对开放全面,逐渐成为各地区中考试题中的高分试题。

该题以新中国外交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外交成就的认识,同时要求考生结合中美关系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从而包括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

如果说知识卡的完成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那么其他的题在一定程度上是开放的。

要回答这类问题,考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具备判断能力。他们要清晰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避免东拉西扯,偏离问题中心。

在回答的过程中,要联系教材,把教材作为辅助答题的工具;还要结合当前政治热点,深入挖掘;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历史中讨论,形成自己对历史事件的正确认识。

最后,分析分数,认真回答。

一般来说,试题的分数分布与知识点的多少有关。考生可以根据分数判断知识点的多少,做到全答,不漏答应该答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