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考古学期末考试:汉唐长安城平面布局的演变。
鲁三国迷| 18667满意答案2011-01-02问TA一个问题。
汉唐都城遗址平面布局的变化及其意义
参考答案
西汉长安城遗址位于陕西省Xi市西北约3公里处。西汉长安城的修建始于汉初。汉武帝建桂宫、明光宫、宫、张健宫,扩建上林苑、昆明池,汉长安城初具规模。城市平面不是很规则,一般接近方形;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北、西两侧有河流环绕,城墙两侧各有三座城门;城内建筑以宫殿为主,长乐宫、未央宫位于城南,明光宫位于城东北,龚蓓、贵宫位于城西中部,居住区和东市、西市位于城北,唐明碧雍、皇家园林、上林苑、昆明池等礼制建筑位于城南。考古调查和发掘证明,西汉长安城的建筑布局与李周基本相同。检查记录的规定是一致的。处于西汉和隋唐都城之间的过渡形态,可以以东汉洛阳城和北魏洛阳城为例。东汉洛阳城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部,平面呈南北长方形。城墙用土夯筑,只留下东、西、北三面城墙。所有城墙上都发现了城门遗迹,城内街道与城门相连,或者是文献记载的“洛阳二十四街”。城市的主体是南宫龚蓓,有一南一北两座宫殿,相隔不远,中间有多条道路相连;太仓和兵工厂位于城市的东北部。据文献记载,工商业区有石楠和马史,分别位于城南和东郊,城内南宫西北有黄金市场。北魏洛阳城,也在河南洛阳城的东部,自汉魏晋以来一直使用旧城遗址。北魏洛阳城最重要的变化是废除东汉以来的两宫制,建立单一宫城。据勘探,宫城的位置在城北略西,是在汉魏龚蓓的基础上修建的,是城市的重心。平面呈长方形,四周有围墙,通陀街是城市的中轴线。宗调、州和高级官员办公地位于通陀街两侧,工商业区位于宫城南部,唐明比雍、灵台、太学等礼制建筑位于城外南郊。隋大兴唐代长安城遗址位于陕西省Xi市,曾是隋朝大兴城。唐建国之后,大兴城改名为长安城,并对其进行了部分改建和扩建。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国际城市之一。唐代长安城是由外郭城、宫城、皇城、李芳和内城组成的。宫城和皇城位于北外郭城的中心,每个广场位于宫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的南面。东西城分别位于皇城的东南和西南,大明宫在城的东北与城相连。整个首都规划好,布局好,是中国典型的李芳体系的封闭城市。
希望对你有帮助。
问:
能不能再详细一点,同时阐述一下意思?谢谢你
回答:
意义
西汉长安城和唐代长安城分别体现了不同的都城规划体系。唐代长安城的布局规划是西汉以来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演变的结果,既继承了以前的制度,又不断吸收新的因素。唐代长安城的规划布局对当时世界其他国家如日本的城市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
另外,上面的回答来自教案。如果太少,可以收集他们的百科资料。
问:
百度百科资料太多,我的概括能力有限,时间也很紧。希望你能帮我到最后,把资料整理出来,尽量做到标准,过几天就完成了。非常期待,非常感谢!
回答:
汉唐长安城的建设与变迁
西汉、隋、唐三个统一的朝代都在长安。汉唐之间,还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星期五三个割据政权,以及西汉末年的辛莽、东汉献帝刘璇、西晋的惠帝、朱迪、赤眉军、黄巢、李自成。隋唐长安城位于现在的Xi市城区,西汉至北周时期位于长安城西北。这两个城址实际上依托的是相同的区域地理条件,即其区域位置处于关中中心,农业条件优越,物产丰富,可以保证首都的基本需求。同时四面有险可循,易守难攻,便于指挥控制东部中原。城址位于汉沽关东西向交通要道渭河渡口与通往关中东南部长江中游的武关路交汇处。这两条道路严格受自然地形控制,所以这个交通中心位置成为制约城市选址的关键因素。
在西汉长安城和隋唐长安城这两座城址之间,有一座微微隆起的高坡,名为龙寿园,西起Xi安三桥一带,东至浐河岸边。西汉以前,秦都咸阳位于渭河北岸。由于渭河的阻隔,不便于向东和向南发展。因此,秦朝将城市扩展到渭河南岸,并在渭河南岸修建了许多宫殿,包括著名的阿房宫和位于龙首院的兴乐宫。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灭楚后,最初打算建都洛阳。后来,他听取了娄敬、张亮等人的建议,意识到关中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决定建都。当时秦朝的皇宫已经被项羽烧了,他们只能暂时住在秦朝的旧都溧阳。
同年九月,刘邦决定先恢复兴乐宫,改名长乐宫。在此基础上,他建了都城,取了当地一个乡镇的名字——长安城。汉高祖七年(前200年)二月,长乐宫落成,朝廷官员由溧阳迁至长安。汉高祖八年(199),在长乐宫西侧修建未央宫。未央宫和长乐宫是汉代长安城内的两座主要宫殿,是汉高祖皇后生活和主要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以后城内修建的其他宫殿,都在这两座宫殿北面的平地上。显而易见,这两座宫殿的修建,意在利用龙头原有的地形,显示皇帝的威严;同时也控制了整个城市的制高点,有利于城市和皇帝本人的安全。
长乐宫由一系列建筑组成,整个宫殿规模宏大。宫内主要建筑为长乐宫前殿,东西近50尺,深约12尺。另一个重要的建筑是长辛宫。只有西汉的皇帝刘邦一直住在长乐宫,从惠帝到平帝,后来的皇帝都住在未央宫,以长乐宫为太后寝宫。长辛宫是慈禧太后在长乐宫的永久居所。未央宫的主体建筑也是前殿,规模与长乐宫大致相当。东西长50尺,深15尺,高35尺,是皇帝接见王公大臣的地方。汉武帝在位期间,对未央宫进行了修缮,增加了白凉台等建筑,并对原宫殿进行了改造,将未央宫前殿改造成以木兰为楼,文兴为梁,金店玉户,重轩的建筑。
长安城城墙于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正月开始修筑,前后进行了数次,至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九月基本完工。城墙周长约60里(韩立),高3英尺5英尺。周围有三个大门,周围都是运河水或者河水。南部自东向西依次为:富安门(都门)、安门、Xi安门;西部从南到北依次是漳门、直门和雍门。北部自西向东:横门、洛门、李门;东部由北向南:宣平门(东都门)、清明门、八门。因为先建宫殿后建城墙,城墙内有建筑限制,西侧有外游水限制,当时的渭河比现在偏南很多,压住了汉代长安的城区,限制了北侧的城墙建设,所以汉代长安的城墙除了东边外,三面外凸内凹。当时城里宫殿的面积还不到一半,房子也不少。汉武帝时期,汉高祖创建的龚蓓建在未央宫以北,新建的贵宫、明光宫等宫殿占据了城内大部分空间,只留下小部分普通居民的居住区。
关于汉代长安城的街道布局,古人说有“八街九奇”。细节目前无法还原,但可以看出街道布局和宫殿的平面布局一样,不够规整。据文献记载,汉代长安城一般居住区划分为160里,但流传下来的李姓只有十几个,无法一一还原。在长安城北的横门东西两侧,有九个城市进行交易。此外,在昂的门外还有一个市场,在城南还有一个专门交易书籍的“淮市”。
汉武帝时期,长安城有三次城墙外的大开发。即在城西和城南修建张健宫和唐明,在城西南挖昆明池,扩建上林花园。张健宫建在未央宫西侧,距周慧30里,比长乐宫和未央宫都大。它俯瞰未央宫,有一条凌空亭路,穿过城墙,连接未央宫。唐明是一座宗教建筑。昆明池开凿于汉武帝元寿三年(公元前120)。它是一个大型人工湖,占地300多公顷,周期约40英里。昆明池原本是为了训练水军而挖的,但客观上却成了汉代长安城的大型水库。上林苑原位于秦代渭河南岸。汉武帝三年(前138)上林苑扩建后,其范围为300余里。园中有大量的亭台楼阁,里面种满了珍奇的动植物,汉朝的皇帝秋冬都要在园中射猎。
汉武帝以后,长安城没有大规模建设,维持原有规模。经过西汉末年、东汉末年和魏晋南北朝的多次战乱和动荡,长安城日益破败。虽然在北周时期,仍以汉代长安城为都城,但由于时间久远,城内宫殿腐朽,给排水严重不畅,难以修复。同时,龙首北侧靠近渭河,范围狭窄,难以扩大城市规模。然而,龙首的南边对高爽是开放的,从南山取水很方便。于是统一全国后,隋文帝决定在龙首南侧,另。
文帝二年(582年)六月,新都建成,由左书之子宇文恺负责规划、设计和组织施工,同年年底基本完工。隋文帝北周封大兴郡公,于是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宫城命名为大兴宫,宫城正殿命名为大兴殿,大兴殿正门命名为大兴门,新禁园命名为大兴园。开帝三年(583年)三月,迁大兴城。
大兴城完全按照宇文凯的总体规划建设,布局规整。整个城市由外郭城、宫城、皇城三部分组成。
外郭城呈近方形,东西比南北略宽,东西宽9000余米,南北长8000余米,城周长35.5公里。由于城墙太长,修建时间太短,大兴城墙当初建成时就很低,后来又陆续修建了多次。记载中记载隋大业九年(613)一次,大业末年一次,唐高宗永辉五年(654)两次,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一次,前后* * *五次。大兴城外,在国城南、东、西三面开了三门,一直到唐朝都没变。明德门在南中,栖霞门在东,安化门在西;东面从北到南有通化门、春明门、燕兴门。西面自北向南依次为开元门、金光门、延平门。北面有两个门,都在宫城西侧,西面是光化门,东面是华林门,唐代避武后改为方里门。宫城在靠近北墙的市中心,皇城在南面。其余* * *东西向街道14,南北向街道11,将外郭城分割成排列规则的方形城市。以朱雀街(皇城正门朱雀门对面)为界,城市南北中轴线,两侧对称。全市共有109个广场,其中朱雀大街以西55个广场,朱雀大街以东54个广场,被城市东南角的曲江池占据。此外,在朱雀街的东、西两侧,还利用两块方形区域建造了一座大都市和一座营利性城市。大都会在朱雀街东侧,唐代称东市。西市场在朱雀街以西,唐代称为西市场。广场四周有围墙,通过固定的方门进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居民区。房又叫里,房制度是继承了秦汉时期在城乡广泛实行的制度。东西城是商业集中的商业区。
宫城,或称大兴宫,是皇帝居住和处理国家事务的地方。宫城分为三部分,中间部分是皇帝面对朝鲜居住的地方,狭义的大行宫或宫城指的就是这部分。东边是东宫,皇太子住的地方。西边是冶亭宫,是普通宫女的住所。宫城南面有门,和皇城一起,宫城北面有门出城进入大兴园。
皇城在宫城的南面,是朝廷各部门的办公区。除了一些部门的一些特殊情况,几乎所有的政府机构都集中在这里。此外,祠堂和社坛也按照《考公基》“左祖右舍”的说法,分别布置在皇城的东西两侧。
为了解决皇宫和城中居民的生活用水,以及园林绿化用水,宇文凯还设计了大兴城的永安渠、清明渠、龙首渠、曲江塘水,流经郭城、皇城、宫城、大兴园。曲江池原为天然水泊,秦汉时期凿成,后成为旅游景点。宇文凯正在进一步清淤改造,使其占据了整个城市东南角地势最高的一个广场。一方面作为水库调节城市供水,另一方面也为城市开辟了一个景点,并在这里修建了一座离宫亭,供皇帝和达官贵人欣赏。隋文帝怕曲江池中有“屈”字,就根据曲江池中芙蓉之多,改称芙蓉池,并将曲江池旁的园舍命名为芙蓉园。
大兴园位于城北,西起汉代长安老城(汉代长安被围在园内),东至灞水、浐水两岸,北至渭水,南至大兴城。大兴园的设置主要是供皇帝游玩的,但对保障大兴城尤其是宫城的安全也有重要作用。大兴城的宫城北墙也是郭城的北墙,墙外没有其他支撑,而北面的龙头是制高点,容易对宫城造成威胁。把城墙北侧变成花园,可以充分利用北面的渭河,东面的浐河和浐河,以及四周的花园围墙来保护宫殿。
大兴市地处崎岖地带,山坡众多。宇文凯规划大兴城的总体设计思路是将整个城区的布局安排为一个统一的平面。大兴城市布局规划最大的特点就是平面几何上的整齐对称。刻意追求平面布局的完美,必然会阻碍地形的合理利用。大行宫有一半在海拔410米以下,但城内109个广场中约有80个广场,海拔在410米以上,与帝王的居所不相称。宫城南部的皇城地势较低,也不适合布置朝廷官员。
唐朝的首都大兴城改名为长安。同时,大行宫、大兴殿、大兴门分别更名为太极宫、太极殿、太极门,大兴园更名为禁园。自唐太宗统治以来,长安发生了一些变化。
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在宫城东侧北郭墙外的龙首原上修建永安宫,作为唐李元皇帝的夏宫。次年(635年),改名为大明宫。662年,高宗隆硕二年,唐高宗患风痹症,太极宫过于低洼潮湿,房舍遮蔽。大明宫大规模扩建,改名蓬莱宫。咸亨元年(670年)改称汉元宫,但不久又改称大明宫。唐高宗扩建后,大明宫的规模与太极宫不相上下,但建筑的雄伟和壮观往往超过它。在唐代,除了高宗(玄宗除外)以外的皇帝都以大明宫为主殿,只有在举行一些特殊的、重要的仪式时,才会遵循礼制,前往太极宫。随着君主居所的迁移,太极宫内的附属设置也全部转移到了大明宫,比如大明宫的少阳院,相当于太极宫东宫的太子寝宫。因为大明宫在原宫城太极宫的东面,所以这两座宫殿也分别叫东内和西内。
唐玄宗李隆基曾住在长安东墙下的隆庆广场。他即位后禁忌,改兴庆坊。开元二年(714),此广场重修为兴庆宫。开元十四年(726),兴庆宫扩建,占据了北面永嘉坊的一半和西面盛业坊的一部分。天宝十二年(753),兴庆宫城墙大规模修建。开元十六年(728年)以后,唐玄宗基本住在兴庆宫,所以兴庆宫又叫南内。兴庆宫只在玄宗时兴盛过一次,后在冷落中衰落。在兴庆宫,有仅次于长安曲江池的龙池。
随着大明宫和兴庆宫等实际条件的建设,宇文凯过于理想化的城市街道广场城市形态发生了一些变化。大明宫的正门冯丹门开在外郭城北墙上,门的南侧正对着义山广场,像一面影壁遮住了宫门。所以宜山广场南边的宜山广场和永昌广场要分成两部分,要造一条通道,连接皇城东边的燕喜门和外郭城东的通化门之间的东西向主干道。兴庆宫扩建后,占据了永嘉广场和叶盛广场的一部分。开元二十年(732年)兴庆宫西南角建萼香会楼、勤政楼,开辟广场用于下面扩地,并拆除西南东石东北角、南道正广场西北角。城东北角的永福广场,在玄宗先天年间建成花园,作为太子和孙子居住的房屋,命名为十六王府。这就堵住了顺成街,顺成街沿着东墙和北墙一直延伸到城市的东北角。到了唐玄宗,为了方便从曲江池到新昌广场清流寺的行程,我们把曲江池和新昌广场之间的圣岛、广德、李政、敦化四个广场一分为二,开辟了一条新路。至此,隋代大兴城“散乱”的街区布局有了很大改善。此外,唐朝在外郭郭城北的芳林和广化门中间新开了一座景尧门,这是外郭城墙的一大变化。
隋唐时期,长安城内居住的人口密度很不均匀。外郭城南墙边的四排广场,除了城东南角的曲江池街坊因为被辟为景区而相对繁华之外,很少有人居住,往往是“耕者有其田,隔街相望”。这也是宇文凯在规划中刻意追求平面布局的神韵和完美所造成的缺陷。长安人口主要集中在市区北部,尤其是东西周边地区。
长安城外,郭北苑所有城门均通往禁园,东、西、南九个城门用于日常出入。九门除了南面中间的明德门外都是三个门道,中间的门道很少用,可能只有皇帝用。一般都是通过两边的门道进出,“左进右出”。街道的宽度根据交通需要分为几个等级。第一层是有几个大门的街道。除了位于城南的燕兴和燕平,这两个大门因为人口稀少,远离城外东西向的大道,行人很少,所以街道宽度一般,东、西、南其他大门对面的街道宽度都在100米以上。皇城朱雀门与外郭明德门之间的道路最宽,约达150米。这条街向北延伸到宫城皇宫的正殿。这种宽度的设计既突出了朱雀大街作为城市中轴线的作用,也表明了强化皇权核心地位的意图。另一方面,隋唐时期,明德门外有天坛。皇帝上坛祭天的礼仪仪式规模巨大,普通宽度的街道难以承受,需要这么宽的路。第二层是市内大部分道路,宽度从40米到70米不等。第三层是沿着四面墙下的道路,宽度不到2.5米。长安城的街道,大部分都在两边挖了沟渠,用来排走路面的积水。但由于地面黄土极小,遇雨泥泞,排水沟也无济于事。晴天,车马经过,就会尘土飞扬。为了保持路面的干燥清洁,唐天宝三年(744年)以后,从浐河岸边运来的河沙铺在一些主要街道的路面上,起到了“风吹不动,尘土飞扬,雨打不泥”的作用。为了防止路沙逸出,在路的两边修筑了低矮的土墙,当时称为“沙堤”。
隋唐时期是佛教和道教的兴盛时期,长安城内有寺庙和道观100余座。这些寺庙大多散布在城市的广场上。除此之外,宫中还有专门的佛寺和道场;东西城有专门供信众放生的水池,称为“放生池”,水池旁有供奉佛像的佛寺;还有一些著名的寺庙,位于城墙外。一些大寺庙有时会垄断整个广场。长安城内寺庙虽多,但对城市建筑景观影响不大。当时寺庙的建筑形式和平面布局与富裕家庭没有太大区别。长安的很多寺庙都是官宅改建的。体现寺庙特色的主要建筑是塔。长安最著名的宝塔应该是位于和平的大庄妍寺塔和大将军寺塔以及位于城市西南角的永阳广场。这两座塔外形完全一样,木结构,高330尺,循环120步,都是宇文凯规划建造的。宇文凯打算用这两座塔来弥补城市西南角地势低的问题。保存至今的慈恩寺宝塔(俗称大雁塔)、建福寺宝塔(俗称小雁塔)也是当时的名塔。
长安城内的广场大小不一,隋代初设计时分为五级。其中较小的两层广场位于皇城南面,东西各有一方门。广场的其余部分是在东、南、西、北开一个广场门。每个广场的两个相对的广场门之间连接着一条路,这是广场的主要街道。两个方门的小方块是一条东西向的十字街,四个方门的大方块是两条相交的十字街。广场上除了这条人行横道或十字街之外的街道称为“巷”或“弯”。唐朝对居民生活实行严格的宵禁制度。每天晚上,所有广场和城市的大门与城门同时关闭,禁止行人上街。只有在黎明开门时,他们才能上街活动。
隋代初设计大兴城时,只有大都和里仁城,即东西城。这两座城市的四面都有两个城门,城内的街道呈井字形。东西城店铺多,商品种类多。比如东市的经营品类分为220条线,西市的景气度比东市好。由于东城周围的广场多为官宦贵族所占据,普通商人,尤其是西域的胡商,大多居住在西城周围。唐政府在东、西城分别设立了市政司和和平司,分别负责市场和物价管理。除了东西城,唐朝还在城内其他地方设立了集中交易场所。比如城南的安山房,唐高宗就以这个广场和它的半个广场在大冶坊南面设置了“口、马、牛、驴店”,与东市、西市相比,被称为“中市”。但这一带地广人稀,交易不便。没过多久就在东市交易了。武则天末年,正式废城,场地改为威远军弩场。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在安山房建城,名为“石楠”,但很快被废弃。
到了唐代,很多官僚除了在城内占有豪华住宅外,还在城外美丽的地方建造别墅。别墅最集中的地方是城南的樊川线沿线,其次是城东巴禅河附近的辋川和蓝田,王维的《辋川别业》就是其中之一。
隋代大兴城,即唐代长安城的规划和建筑,不仅对后世影响深远,而且被当时隋唐之外的一些地方政府和周边国家所模仿。比如渤海国的都城,日本的平城、平安等城市,都深受长安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