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动量定理)

动量定理是高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你要好好学。

例1:一个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的玻璃,落在水泥地上易碎,落在松软的泥地上不易碎。这是因为:

一、落在水泥地上,玻璃冲力大增。

b、落在水泥地上,玻璃的动量变化很大。

C.玻璃落在混凝土地面上时,对玻璃的冲击力大,与混凝土地面的相互作用时间短,所以作用在混凝土地面上的力大。

D.玻璃落在水泥地面上,对它的冲击力和在软泥地面上一样大,但与水泥地面的相互作用时间短,所以作用在水泥地面上的力大。

解析:玻璃会不会碎,不取决于动量变化的大小,而取决于动量变化的速率,即动量变化与经过时间的比值。变化率越大,作用力越大。了解了这些,学生就基本掌握了动量定理的定性应用。

然后学生可以举出延长动作时间、减少动作时间和缩短动作时间、增加动作力的例子。

例2:一个质量65kg的人从高处跳下,以7m/s的速度触地,触地0.01s后停止。地面对他施加多大的力?为了安全,人跳下接触地面后,腿弯曲使人下蹲。如果1s后停止,地面受力是多少?这个数值会小于人体重力吗?并且根据你的计算,回答:什么情况下要考虑自己的重力?什么情况下可以无视自己的重力?(g=10m/s2)

解析:首先引导学生分析物理场景,确定人触地前后瞬时速度的方向和大小,确定初态和终态的动量,然后应用动量定律进行计算,找出对人的平均作用力。以便比较得出结论。

解法:以人的下落方向为正方向,人的初始动量为p=mv=65×7kg?m/s=435 kg?米/秒

人的最终动量是p`=0。

设对人的平均作用力为f,则动量定理为:(mg-f) t = p `-p。

对人的平均作用力是F=mg-

当t=0.01s时,F=44150N。

当t= 1s时,F=1085N。

注:动量定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举出更多学生熟悉的例子,应用动量定理进行定性解释。应用动量定理求解垂直冲击力问题时,如果接触时间很短,自重可以忽略,否则自重不可忽略,如例2所示。当接触时间为ls时,有些同学可能会得出地面平均受力小于自重的结论。所以一般需要计算是否考虑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