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戏是哪里的?

莆仙戏属于福建省。

莆仙戏(原名兴化杂剧、兴化戏)是福建省传统地方戏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国现存的古老剧种之一。莆仙戏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莆仙戏起源于唐代,诞生于宋代,兴盛于明清,闪现于近代。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两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区。至今仍保留了宋元南戏的许多音乐元素,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

莆仙戏古朴典雅,许多动作深受木偶戏的影响,充满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丰富,融合了莆仙民歌的艺术特色,如山歌、十音八音、佛乐、宋元歌词、大曲歌舞等。用方言演唱,地方色彩浓厚。

艺术形式

1,唱歌

仙溪的曲调以兴化调为主,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和风味的曲调,由莆仙民歌民谣、十音八音、佛乐、宋元歌词、大曲歌舞等综合融合而成。

2.乐器

莆仙戏早期的乐器非常简单,只有像宋、元、华南南戏那样的锣、鼓、笛。鼓用大鼓,锣叫沙锣。锣鼓是在一个受控的舞台上表演的。锣鼓种类有300多种,规则严格。笛子叫笛管,有笛子和梅花两种。芦笛,又称头管,是莆仙戏中一种独特的演奏乐器。唢呐梅花也是莆仙戏的主要乐器。

3.表演

在莆仙戏的表演体系中,有一些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程序性动作,如抱蛇、跳鸟、扫裙、摸螺、溜七圈等。,有些动作还会留下木偶表演的痕迹。

4.商业

莆仙戏的业务遵循南戏的老规矩。原来只有七个角色,分别是二学生、二丹、美妆、尾丑,俗称“七子班”。到了清末,又加上了老聃这个角色,所以被称为“八仙的孩子”。后来逐渐增加了许多角色,但“美妆”或“净”的一角,一直保留着宋代杂剧的称谓。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莆仙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