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分析

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

老舍是中国现当代文坛的重要作家。他以独特的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成为“人民艺术家”。最重要的是,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简单描写,借助普通琐碎的细节,来表现生活本身的巨大力量和丰富内涵。老舍塑造的人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他们以平淡的方式表演悲剧或喜剧,给人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享受。

老舍,满族,光绪二十五年(1899)生于北京一个贫苦市民家庭。父亲是满清皇城的军卫,一家七口靠着微薄的收入过着艰难的生活。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其父被杀。从此,一家人生活的重担就落在了母亲的肩上。她的母亲靠缝纫和洗衣服以及在一所小学做帮手勉强维持生活。那时候老舍还不到两岁。可以说,正是这次相遇,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道路。

老舍生活在下层劳动人民中间,他感受到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他最能理解他们的愿望。他不仅熟悉他们的音容笑貌,也熟悉他们的生活“心态”。作为苦难群众中的一员,他承受着这种悲惨生活的身心磨难,这种不人道、不公平的现实激起了他对那些被羞辱、被损害的人的同情和对上层阶级的反抗。他只是拿起手中的笔,抒发自己的委屈,说出劳动人民的心声。

19岁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长期生活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从小学校长到中学校长再到大学教授、著名作家。然而,他与下层工人建立的精神和情感联系并没有因为他地位的上升而中断。相反,由于思想认识的提高和阅历的增长,他对下层社会看得更清楚,理解得更深刻,笔法更深入下层社会,代表受辱者抒委屈。

1919五四运动成为老舍思想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被帝国主义迫害、被封建势力压迫的老舍,接触到反帝反封建的声音,埋在心里的反抗的种子立刻发芽生长。他说:“反封建使我认识到人的尊严,人不应该成为伦理道德的奴隶;反帝国主义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人的尊严,中国人不应该再做外国的奴隶。”这两个认识成为老舍长期基本思想感情的基础,也是他创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出发点。

1925年,老舍开始正式写作。那时,他正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书。在伦敦的五年时间里,他写了三部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岳》和《尔玛依娜》,都是关于普通市民的生活,他们的经历、梦想、斗争以及彼此之间的冲突。作品通过这些市民的生活,反映了辛亥革命至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封建帝制虽已被推翻,但中国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并未得到解决,中国并未摆脱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的束缚。老舍揭开了他最熟悉的城市下层的一角,让人们亲眼看到那些血淋淋的生活现实。。

1930年,老舍回国。他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工作,但寒暑假仍写小说《大明湖》(此稿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8《火焚》、《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黑白梅、微神等短篇小说。如果说他20年代的作品都是悲剧,那么他30年代的作品大部分都是悲剧。他在30年代的作品中,更深入地解剖了中国社会,解剖了各类国民的心灵,解剖了我们民族精神在时代中的缺陷以及这些缺陷的根源。②

就其成员而言,我国公民阶层主要包括小企业主、小商贩、个体户、城市贫民、失业人员、家庭主妇和中小知识分子。因为中国的近代城市(东南沿海的一个通商口岸除外)大多是在长期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胎盘上形成的,具有浓厚的封建传统文化。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和商品的大量倾销,西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迅速入侵,近代城市社会尤其是沿海商埠的经济结构和文化观念在两种文化的冲突、对抗和渗透中发生了带有明显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的变化。所以,中国市民阶层的小企业主和商贩很难像欧洲那样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的前辈。个体户和城市贫民也不同于无产阶级。此外,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以农村为中心的,它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形式。所以市民很少感受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氛围,受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也比较少,所以觉醒比较慢。这些都造成了国民性格的弱点,如落后、保守、软弱、妥协。这些弱点在老舍塑造的市民形象中都有所体现,他也对这些市民形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揭露、批判和嘲讽。老舍对他们的审美关怀不是来自抽象的理解和理论概念,而是来自市民阶级生活的实际体验。

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丰富多彩。只有一部作品,四世同堂,包括教师、校长、商人、人力车夫、木匠、司机、庸医、歌手、相声演员、鼓手、剃光头的人、守墓人、巡警、流氓、妓女、汉奸、间谍等等。他笔下的人物并没有很浓的“洋”味,像张天翼笔下的鲍氏父子,燃烧着向上爬的欲望,他笔下的人物也不全是“俗”味,像叶圣陶笔下的潘先生,苟且偷生。一方面,作品中的市民形象受到伦理道德、家风家训的束缚,爱面子,讲究礼仪,谦逊随和,热心肠。另一方面,受乱世影响,他温和、保守、快乐、谦逊、圆滑。可以说,老舍笔下的市民人物,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有粗鄙之气。它不仅浓缩了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的各种特征,而且生动地突出了我们民族的个性。

不同的市民形象反映了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同层面的分析和判断。在他的作品中,出现了“守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底层市民形象”等几个不同系列的人物形象。

“老派公民形象”是指那些温顺、善良、有礼貌,但极端保守、自私,仍然保留着东方封建主义传统美德的“旧中国的孩子”。(3)这是老舍市民形象中最成功、最有感染力的一个系列。虽然他们是城市居民,但他们仍然是中国的人民,他们背负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他们几乎可以看作是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或者说是这种慷慨却又保守、热情而又麻木的中庸性格的“代表”。所以,他们也是老派市民。

早在1929年,老舍在英国写的小说《二马》中,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邋遢、懒惰的奴隶形象——马泽人。他“这辈子没用过脑子,甚至连眼睛都没一次盯着一个东西三分钟。”他的人生哲学是“至少活着”,但活着的目的是什么?除了当官,结婚生子,他从来没想过这些。这样的角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只不过阿q是一个生活在中国封建落后农村的孤儿,而马劳是一个继承了大英帝国遗产的富裕华侨。其实,在异国他乡描绘老马,更凸显了这种“国民性”在中西文化对比下的荒谬。

最引人注目的是离婚案中的张大哥。他不仅用他的公民性格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一些本质特征,而且用他与黑暗的旧社会和腐败的官僚主义的联系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弊病。张大哥是一个知足常乐、循规蹈矩的公民。他小心翼翼地保持着小康生活,害怕一切都变了。他为人处事的原则是:“凡是被小筛子筛过的,永远不会走极端;走极端,是让生活失去平衡,而是归于平淡。“张哥不喜欢摔。”他的衣服,帽子,手套,烟斗,拐杖,都是现代人用了半年以上的,顽固的人还要思考三两个月才敢用的款式和样式。“不管对谁,他都不说一句伤人的话,因为在他看来,骂一个人是违背伦理的。但最后他的儿子因涉嫌“* * *产党”被抓,他只有绝望地感叹:“我得罪谁了?你惹到谁了?“这个财政所的总务科长,可以算是他生活圈子的显微镜和天平。他有一套相当于日常百科全书的人生经验,被同事朋友视为常识的结晶。他无所不知,走到哪里都受欢迎,所以感叹“有宰相之才,无宰相之命。“通过这一系列典型的情节,作家揭示了张大哥的聪明并不是大智慧,而是公民性格中维护自身私利,使自己在夹缝中尽可能安全生存的本能,是庸人的小智慧。

四世同堂的老祁家也是北京典型的老派市民,体现了北京古代文化的精髓。他胆怯地回避政治和一切纷争,即使在侵略军占领北平的那一天,在他看来,只要准备好三个月的粮食和咸菜,把自家的院门堵上,就能扭转乾坤。快被征服的人了,他还在想自己的生日。“别管天下大乱,我们北平人不能忘了礼仪!”虽然我也是一个老百姓,但我时刻不忘严格划分人群,忠实真实地按照祖先的伦理和习俗行事,处处讲究体面和排场。他奉行“善良赚钱”的哲学,善良到无可奈何的地步。他微笑着,向前来物业的便衣鞠躬并亲切地接受“指令”;他非常同情他的邻居钱被日军羞辱,但他不敢去看望他的老朋友,怕牵连自己。他的性格特点是懦弱、拘谨和谦虚,这是作者最熟悉的性格,也是马劳先生和张大哥先生的延续。

在这些人身上,老舍所暗示的是一种深刻的多重悲伤。社会进步的障碍并不是来自于个人的道德败坏或品质不良,而是一种渗透和渗透于整个社会和民族的习惯。相反,在这种文化氛围下每个人的素质都无可非议。无论是马泽仁还是张大哥,又或者是齐老头和赵阿姨,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真诚忠厚或者热情的。他们自己是这种观念锻造的“合模积极分子”而不自知,这是双重悲哀,但当他们要用这种观念铸造别人(如张大哥),羞辱国民性(马泽人),掩盖民族经济时,这就构成了三重悲哀。⑤老舍通过这一系列形象,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要治愈民族的痼疾,除了政治经济的变革,还必须有一场文化心理的革命,而且必须在中国每个人的心中完成。

整体来看,“新市民形象”没有旧的那么丰满,但也有很多成功的形象,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老舍理想中的“国民楷模”。老舍虽然致力于批判国民劣根性,但也不忘理想人格的建构。老舍在接受了西方的一些文化观念后,看到英国文化比中国文化先进得多,自然就把自己的人格理想种在了自己认同的西方观念中。他认为“一个中国人的最高理想是像英国人一样成为国民。”他以英国国民为参照,塑造了、李等青年人物。李京春有知识,有理想,有爱国热情,有为国捐躯的精神。着急的时候,他试图通过暗杀军阀来警醒民众。李可以说是的追随者,也是他遗愿的实际继承者。他是用英国现代科学知识、民主理想和独立精神武装起来的现代青年,具有现代青年应有的优秀品质:独立、务实、求真、敬业、爱国、美好的理想和脚踏实地的行动。这些理想人物都以侠义之举为穷人除害,取得了圆满的结局。这些形象背后隐藏着“儒侠”的身影。一方面,他们都是知识分子,都有着强烈的“忧世伤世”的儒家心态和“内圣外王”的“士”意识。另一方面,他们介入社会解决问题的方式大多是“侠义”——剑客式的暗杀和自我牺牲。如果说“以己之家治国”是中国文人的传统政治理想,那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他们用奉献完成自己人格的心理模式。⑥老舍“童年-青春期”审美观中对侠义英雄的欣赏,构成了他市民文化中的这样一种“忠义观”。他塑造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他的人生理想,老舍真诚天真的一面,以及他对现实批判缺乏真正的深刻性。

第二类是老舍先生含泪鞭挞的“过渡人”形象,如《离婚》中的老李,《四世同堂》中的齐瑞轩。他们也是受过新思潮洗礼的知识分子,他们都在理智上憧憬未来,但在情感上却仍陷在过去的泥潭里。老李的形象可以理解为对张大哥形象的补充。他心思细腻,靠自己努力赚钱。他从不过问别人的事情。他追求一种神秘的“诗意”,渴望“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没有被实际教导过的女人,也像诗一样热情,像某些音乐一样快乐,像天使一样纯洁”。他讨厌张大哥和他们中产阶级的热闹和无聊,把灵魂中的“贵族精神”看得出神入化;他也想在灰色的生活中找到一些刺激,即使他是一个悲剧人物...但归根结底,老李终究是老李。虽然他不是一个卑微的普通人,但他连离婚的勇气都没有。齐瑞轩接受过现代教育,有一些现代意识,但毕竟是北京文化熏陶出来的齐家长孙。所以当民族大敌入侵他家,家乡沦陷时,他陷入了忠孝两难的境地。虽然他最终“在战争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但我们从爱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惆怅到奋斗的历史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民族的“民族弱点”,以及这些弱点在社会变革中转化的历史过程。这些人物有些类似巴金《家》中的高觉新。他们在老舍笔下是作为一个充满情感矛盾的“过渡人”出现的,其历史背景是中国市民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因而在特定的时代有着丰富的内涵。

第三种人物是“洋派”和“新派”街头流氓。他们生长在封建宗法制度和小生产的社会土壤中,却沾染了西方的许多陋习,集中了西方的糟粕。《离婚》里的张天振是这样的身材:高,腰细,腿长,穿西装。爱看跳舞,假装有理想,对着镜子皱眉头,整天吃橘子。带着溜冰鞋去东安市场,穿上运动服,睡觉。我每天看三份小报,不了解国家大事,只记得电影院的广告。总之这是一个新潮又浅薄的角色。《四世同堂》中的齐瑞峰也是一个被嘲讽的“洋青年”,但更可耻的是,他的洋味里有一股汉奸味。本来他只是一个贪图享受的无聊小人。北平沦陷后,他受不了艰苦生活的煎熬,甘愿做一个连敌人都不看一眼的小帮凶。这些人物盲目追求“新”和“洋气”的生活,失去了个性。老舍在无情的嘲讽中向世人表明,这些“假洋鬼子”才是我们改革最危险的敌人。

“底层市民形象”是老舍作品中人数最多、为读者所熟悉的一个系列,在老舍市民系列中占有显著地位。《骆驼祥子》是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代表作。它成功而真实地反映了中国老城底层人民的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的农民如何成为市民并被划为社会流氓无产者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祥子从乡下来到城里谋生。他把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作为人生目标,幻想用自己的劳动换取稳定的生活。然而,黑暗的社会现实使他的理想始终没有实现。老舍怀着极大的同情,描写了军阀和官僚一次又一次的压迫和迫害,使他最终堕落成一个从身体到灵魂都散发着腐烂气味的无业游民。同时,作家也揭示和批判了自己固有的缺陷。他不善交际,自私自利,拼命赚钱,做不了哥们,这决定了他的孤独和脆弱,最后完全屈从于命运。老舍选择他们而不是普通的失败者作为主角,原因有二:一是人们普遍认为他们是构成市民社会的基本因素;另一方面,正是他们在温饱斗争中的惨败,深刻地提醒我们,这个社会没有希望,小生产者的“个体奋斗”之路被堵死。当然,随着老舍世界观的转变,他笔下的这类人物,终于不再都是这种“绝望”的人物,而是唤醒了在艰难时世中不断成长的人。在《四世同堂》中,作者不仅赞扬了这些“下等人”的传统美德,还赞扬了他们的义烈行为,如司机小崔拒绝为汉奸拉黄包车,理发师在汉奸被活埋时大声痛斥汉奸,并进一步写到他们加入了抗日行列,如程长顺的觉悟和工棚工刘师傅的脱逃。其中也有悍妇虎妞、妓女小福子等女性悲剧人物,尤其是《月牙儿》中母女两代为妓的故事。其实老舍不仅仅是用他的笔写出了这些下层人民的苦难,更是想找出这些穷人的生活和生命的根源。

在老舍的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三种力量在残酷地摧残着中国人民,尤其是下层工人:一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造成了病态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二是中国几千年积累的传统封建思想禁锢了人的智慧和主动性;第三,现行黑暗制度对人民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造成的伤害。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古老民族,有着光荣的传统,其文化在人类历史上曾经辉煌灿烂。但是,来自三方面的势力对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创伤,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无法解脱。所以老舍从第一部小说开始,就一直把改造国民精神作为创作的一大主题。

老舍小说中的市民形象具有很高的价值。本文只涉及其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即便如此,我想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也能明白,老舍的作品之所以深入人心,走向世界,与他作品中塑造的鲜明的市民形象有很大关系。如果说鲁迅作品的现实主义成就在于他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中国人的灵魂,那么老舍作品的现实主义成就则在于“将城市贫民这个常常被人们忽视的社会阶层的命运引入艺术领域,并取得成功”。⑦

参考资料:

1.& lt& lt老舍全集> & gt人民文学出版社

2.& lt& lt老舍研究概述> & gt天津教育出版社

3.& lt& lt老舍与中国的文化观念>:& gt宋永义林雪出版社

4.& lt& lt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 & gt(老舍专辑)

5.& lt& lt老舍研究论文集> & gt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版

注意并释放:

①见《五四运动给了我什么》。

②参见孟《20世纪30年代对老舍的初步研究》。

③参见吴小妹的《市民社会中灰色人物的灰色悲剧》。

④参见老张哲学。

⑤参见老舍与中国的文化观念。

⑥同上

⑦参见范军《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