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历史文化底蕴
成都的历史文化底蕴,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是历史文化的,大部分文化都是随着我们的发展慢慢积累和传承下来的文化内容。下面了解一下成都的历史文化底蕴。
成都历史文化背景1 1、成都历史文化简介:
2300多年前,古蜀王明凯九世从今天的郫县、双流县迁都此地,取“一年成市,两年成都”之意,在此取名“成都”,其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其在中国西南地区特殊的经济和地理位置,成都在历史上成为重要的政治和军事要地。从西汉末年(公元8-25年)蜀郡太守公孙述在成都称帝开始,历史上至少有七个地方割据政权。
其中最著名的是刘备和刘禅在1700年前建立的蜀汉政权。这些历代割据四川的封建政权,无一例外都以成都为都城,进而控制整个四川,称霸西南,问鼎中原。
成都作为一座城市,其城址从未迁移,这是世界城市史上的奇迹。古老的成都在发展中赢得了许多赞誉。到了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因为织锦发达,设立了专门的机构“锦官”来管理,所以被称为“锦官城”(简称“锦城”)。西汉末年(公元8年),成都与洛阳、邯郸、临淄、宛城成为中国五大商业城市之一。
五代以后,蜀国皇帝(公元933-965年)在城墙上遍植芙蓉,故又称“芙蓉城”(简称“蓉城”)。到了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因其综合经济水平名列全国前茅。当时人们也有“兴一益二”的评价,与拥有航运、通商口岸优势的扬州齐名。自2000多年前秦蜀知府李冰主持修建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以来,成都就被誉为天府之国。
2.成都简介:
今天,成都是四川省的省会,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商贸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城市生态文化环境建设经历了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五路一桥”交通工程、春熙路、红星路、琴台路等旧城改造工程、正在进行的沙河综合整治工程、大慈寺、文殊院等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建设等。
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文物古迹、传统建筑和历史文化保护得到加强,城市建设面貌焕然一新,赢得国内外赞誉,成为最宜居城市之一。
它反映了成都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成就,展示了这座城市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也展示了成都城市发展的英雄新貌。这是一部集科学、知识和趣味于一体的精心杰作。读者可以更多地了解成都的历史特色,知道它的现实个性,热爱成都的一草一木、文物古迹和名城,从而促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建设。
成都历史文化底蕴2。成都历史简介
成都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据史料记载,公元前5世纪中叶,古蜀王国从广都畈乡(今双流县)迁都成都,建城。至于著名的成都的由来,据《太平玉环记》说,那是借用了西周建立都城的历史过程。“周王泰自梁山止岐山,一年成市,三年成成都,故名成都。”
公元前316年,秦军入蜀,蜀亡。秦国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在蜀国设置蜀郡,秦国大将司马错将其重建为蜀郡的都城。到了汉代,成都的织锦业发展起来,成为朝廷进贡的重要来源。于是,朝廷设置锦缎管理,在城西南修建了“锦官城”。后人因此把锦官城作为成都的别称,简称“锦城”。汉代的成都,经济还算繁荣。
左思,阿津人,在他的书《蜀都赋》中称之为“美丽而崇敬,本名成都”,是西汉著名的五大都会之一。到了唐代,成都的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与长安、扬州、敦煌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城。就其商业的繁荣程度而言,仅次于扬州,有时还说“兴一益二”(唐代成都为益州首府)。五代时,后蜀皇帝孟尝鲜芙蓉花,命人在城墙上遍植芙蓉树。
成都也被称为芙蓉市,或简称“蓉城”。到了元代,四川被设立为书省。成都一直是省会所在地,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都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两个奇迹:
第一,它的名字两千多年来从未更改过,这在中国地名史上是罕见的;第二,2000多年来,成都一直是四川各县、州、府、省等行政区划的首府(包括几个独立王朝的首府),从未改变。可以算是中国最古老的省会之一了。
成都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什么?
四川长期以来被称为“天府之国”。这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主要是:
1.历史上的“天府之国”主要指四川盆地,不包括现在的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是秦朝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后,成都平原成了天府之国。因此,成都平原成为中国历史上农业和手工业发达的地区,成为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应基地和主要税收来源,因此被称为“天府”。
2.四川盆地四面环山,交通闭塞。古代称为“四封锁之国”。在冷兵器时代,它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从而避免了历史上多次战争的破坏,获得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其社会经济的发展。
历史上许多有远见的战略家,如张亮和诸葛亮,都把四川作为他们国家的基础。唐朝中后期,关中发生战乱,唐玄宗和唐僖宗都选择了四川成都避乱。那时候的成都,在他们眼里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地方,当然会被称为“天府之国”。
那么,“天府之国”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据考证,“天府”一词最早出现在“李周”中,这原本是一个官名,职责是“看管祠堂,禁止入内。凡全国有玉镇,有大宝之地,若有大祭,大丧,必显而隐之。”可见“天府”是一种专门保管国宝国宝的官员。后人以此比喻自然条件优越、形势险恶、物产丰富的地方。
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军事家苏秦在《战国策·秦策》中对秦说的一段话:“王之国,地富民富,战车乘千,百万人攻,良田千里,地形畸形。这所谓富庶之地,亦是天下雄国。”秦末汉初,张亮在论证关中都城时说:“关中左有信,右有龙舒,良田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史记,留侯世家)。
上面说的“天府之国”,主要是指关中平原是一块富饶的土地。历史上对四川最早的称呼为“天府”,出自诸葛亮的《隆中对》:“益州危,良田千里,天府之国因之,故必成帝王之事。”汉代的益州包括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
晋代著名史学家常渠在《华阳国志》中说:“蜀中良田千里,谓之‘陆海’。干旱导致水渗,雨水堵塞水门,所以记载:水旱随人,饥不知。无饥荒之时,天下谓之丰裕。”“天府之国”在历代学者的著述中逐渐成为四川盆地的代名词,后来进入中学课本,成为众所周知的地理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