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两个问题:形势和政策
然而,环境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倡导绿色消费,增强环保意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要当代发展,又要子孙后代幸福”等经济发展速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有赖于自然资源的丰富性和可持续生产能力,从而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条件。环境破坏和污染对经济发展影响很大。下面简单讨论一下这方面的关系。
首先,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会导致自然灾害,给经济带来直接和重大的损失。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遵循经济的客观规律。自然规律是无情的,谁违反了自然规律,谁就会遭到自然规律的报复。重大洪水、暴风雪、干旱等。是破坏环境的结果。这些灾害除了给灾区带来直接经济损失外,无疑还会直接导致灾区经济受损,生产受阻,流通受阻,导致供需失衡,经济不稳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必须注意环境保护。否则,大自然对我们的报复将远远大于我们从大自然中获得的收益。我们失去的将远远超过我们得到的。
第二,经济发展依赖于环境所能提供的资源,而环境容量制约着经济发展。众所周知,要使经济持续发展,就必须保护经济发展中对能源的需求,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另一方面,环境容量对经济发展也有很大影响。“环境容量”是反映自然环境吸收污染物能力的指标,是直接关系或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指标。同时,自然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通过人工治理来恢复其生态功能的成本要高出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而一些环境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再也无法恢复。
第三,中国的环境问题导致国外施压,导致其他国家抵制中国出口,进而造成出口损失。如果不重视环保,也会招来很多发达国家的抗议,国际上对中国的政治压力也会加大,政治也会进一步影响经济。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适应经济全球化,中国也必须关注环境问题。
第四,经济发展依赖能源,未来经济发展尤其依赖新能源。在新能源的发展中,清洁无污染的生物能源占了很大一部分。微生物发酵技术已经在实践中得到应用,给工业和能源带来了巨大的福音。生态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将在未来生物能源的发展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未来的竞争是生命科学的竞争,生物多样性是我们的基因库,是经济增长的法宝。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环境保护,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占据有利地位。
第五,人才是21世纪最宝贵的资源。环境问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空气污染、水污染、疾病传播、瘟疫传播和其他环境问题导致许多人患重病和死亡。没有好的身体做保障,哪里来的人才?人才如何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生产、管理和科研中去?经济发展应该依靠谁?发展经济,需要人才。但是,当环境污染到了我们连畸形孩子的出生都帮不上忙的程度,又如何培养和造就人才呢?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也决定了我们必须重视环境保护。
综上所述,环境对经济发展影响很大。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必须注意保护环境。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不仅取决于GDP,还取决于绿色GDP。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应该牢记环境对经济的影响和制约。要重视环境保护,虽然需要一定的成本,但是这个成本比先破坏环境再治理要低得多,比破坏环境造成的严重后果要低得多。如果只注重眼前利益,以污染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而忽视长远发展,无异于杀鸡取卵,舍本逐末。
注意环境保护不仅是为了我们的健康,也是为了我们的经济发展。
2
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中国积极推进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植树造林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中国政府重视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和专项规划,把降低资源能源消耗作为产业政策的重要内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
1,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2007年,《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明确了支持服务业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旅游、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2、做强做大高新技术产业。2007年,高技术产业、电子商务和信息产业领域“十一五”规划(2006-2010)出台,完善促进数字电视、软件和集成电路、生物产业等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培育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新兴产业。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等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振兴装备制造业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3、加快淘汰落后产能。2007年,13行业“十一五”规划出台,分地区、分年份淘汰落后产能。2007年关停小火电机组1438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4659万吨、落后炼钢产能3747万吨、落后水泥5200万吨,关闭造纸企业2000多家和一批污染严重的化工、印染企业,共关闭小煤矿12万座。
4.抑制高能耗、高排放行业的过快增长。新开工项目管理相关政策法规出台,高耗能行业市场准入标准陆续制定出台,提高节能环保准入门槛,采取调整出口退税、关税等措施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资源型”产品出口。高耗能行业增速逐渐下降。
第二,大力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
中国市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工作,把节约资源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长期坚持发展与节约并重的方针。中国“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2010)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提出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这是一项重要的约束性指标。
1,把节能减排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国务院成立了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出台了全面的节能减排工作方案,对节能减排进行了全面部署。
2、建立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国务院印发《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明确考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重点企业主要污染物能耗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实行严格问责。
3、加快实施重点节能工程。2006年,国家以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了111重点节能项目,形成了165438+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2007年,国家用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资金支持重点节能项目681个,形成255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地方各级政府引导的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形成了6000多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2006年至2010年,通过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可形成约2.4亿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各地组织实施了利用财政补贴推广使用5000万只节能灯的任务,近三年将推广6543.8+0.5亿只节能灯。
4.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推动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制定节能计划,公布企业能源利用状况,启动重点耗能企业能效水平对标活动。积极推广节能、节地、环保建筑和绿色建筑,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654.38+0.5亿平方米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任务已分解到各地区,24个省市启动了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察系统试点工作。继续完善并严格执行机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中央国家机关开展空调、照明、锅炉系统节能诊断和改造,完成办公区域所有非节能灯改造。
5、提高能源开发和转换的效率。在电力、煤炭等领域推广使用高效节能设备,加快淘汰小火电、小煤矿。2007年,6000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供电煤耗由1980中的每千瓦时448克标准煤下降到370克标准煤;单位原煤产量能耗比上年下降5.9%,电耗下降5.1%。
6、实施有利于节能的经济政策。调整部分矿产品资源税,适时调整成品油、天然气价格,落实节能发电调度政策,下调小火电上网电价,加大差别电价实施力度,出台资金管理办法支持企业节能技术改造、高效照明产品推广、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出台了鼓励节能环保小排量汽车、限制塑料购物袋等政策。建立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制度。
7.加强法制建设。修改能量守恒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标准的通知》。2007年以来,已发布火电、烧碱等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22项。安排对电机、节能灯等16终端用能产品的监督抽查。地方节能主管部门和节能监察机构应当依法开展节能行政执法。
第三,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根据《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将继续积极推进水电流域梯级综合开发,在保护环境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加快大型水电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中小水电。加快风电发展,推进规模化产业化,提高风电设备R&D和制造能力,力争建设若干个百万千瓦风电场和1000万千瓦风电基地。以生物质发电、沼气、生物质固体燃料和液体燃料为重点,大力推进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积极发展太阳能发电和太阳能热利用,加强新能源和替代能源的研发和应用。不断加强煤层气和矿井瓦斯利用,发展以煤层气为燃料的小型分散电源。中国积极发展核电,推进核电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努力建立市场化的核电发展机制;加强核电装备研发和制造能力,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强核电运营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人才培养;实施税收和投资优惠政策,促进核电发展;完善核电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法规建设。中国将进一步促进煤炭的清洁利用,发展大型联合循环机组和多联产等高效清洁发电技术,研究二氧化碳捕获和储存技术。
第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循环利用,从源头和生产过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近年来,循环经济已经从理念转变为行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国家制定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循环经济促进法》、《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近期目标、基本途径和政策措施,公布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废弃电子电器回收管理条例》即将出台。
制定促进填埋气体循环利用的激励政策,发布《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等行业标准,促进填埋气体的收集利用,减少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研究推广垃圾焚烧和填埋气体资源化先进技术,出台相关技术规范,完善垃圾收运体系,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提高垃圾资源综合利用率,推进垃圾处理产业化,加强垃圾处理企业运营监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1990的2.3%提高到2006年的52%。
动词 (verb的缩写)减少农业和农村地区的温室气体排放
近年来,中国在减少农业和农村地区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迄今已在全国1200个县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减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推广以秸秆覆盖免耕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发展秸秆养畜还田,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实行草畜平衡、禁牧、休牧、轮牧制度,控制草原载畜量,避免草原退化。同时,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推广太阳能、薪柴、节煤灶等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截至2007年底,全国户用沼气超过2650万户,每年可替代近16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400万吨。全国农场沼气项目2.66万个,推广农村太阳能热水器4286万平方米、太阳房654.38+0468万平方米、太阳灶654.38+065.438+02万台、小型风力发电机20多万台。建设了一批秸秆气化固化示范点,累计推广节柴节煤炉灶654.38+0.51亿台。
第六,推进植树造林,增强碳汇能力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平均每年造林400万公顷。同时,国家还积极动员适龄公民参加全民义务植树。截至2007年底,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达到6543.8亿人,完成义务植树5654.38亿株。近年来,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措施,调动了农民参与造林护林的积极性。目前,全国人工林面积已达5400万公顷,蓄积量654.38+0.50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80年代初的654.38+02%提高到目前的654.38+08.21%。2006年,全国城市园林绿地面积达到654.38+0.32万公顷,绿化覆盖率为35.1%。据估算,从1980到2005年,我国造林活动累计净吸收二氧化碳约30.6亿吨,森林经营累计净吸收二氧化碳162亿吨,减少毁林二氧化碳排放4.3亿吨,有效增强吸收温室气体的能力。
七。加大研发力度,科学应对气候变化,
1,应对气候变化将纳入科学发展规划。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将能源和环境确定为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并将全球环境变化监测和对策明确列为环境领域的优先主题之一。2007年,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科技的阶段性目标和到2020年的远期目标,重点研究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研发、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和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和政策。
2.加强人才和基地建设。经过近20年的努力,中国初步形成了一支从事气候变化领域基础和应用研究的跨学科专家队伍,取得了一批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建设一批国家级科研基地,基本建成国家气候监测网等大型观测网络系统。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先进技术的研发和示范,产学研加快了先进技术产业化步伐。
3.不断增加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科技投入。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政府资金渠道,多渠道筹集资金,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气候变化科研开发领域。“十五”期间(2001-2005年),中国通过科技攻关、863计划、973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投入超过25亿元用于应对气候变化。截至2007年底,“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2006-2010)已为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拨款70多亿元。此外,还通过其他渠道在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和发展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