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忙介绍一下Xi理工大学?

坐落在古都Xi的Xi理工大学,是西北地区唯一一所军队工作在五月的未央校区。

以工科为主,理、文、经、管、法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工业大学。

Xi理工大学的前身是1955年成立的Xi安第二工业学校(因隶属于第二机械工业部而命名为“Xi安第二工业学校”),是国家一五计划156重点建设项目军队配套工程。学校先后于1960和65438+年升级为Xi安仪器工业学院。学校自创办以来,先后隶属于机械工业部、兵器工业部、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机械电子工业部、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等部委。1999年转入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普通高校。学校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和国防工业的办学定位,继续承担着为国防工业和陕西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2009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博士学位授权项目建设单位。2010被认定为陕西省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学校规模

学校占地面积1.29亩,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7.2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额654.38+0.58亿元,图书654.38+0.55万册,Springer等电子信息资源21种。学校有1300多名教职工。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430人,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510人,陕西普通高校教学团队5个,13人被重点高校聘为博士生导师;学校教师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人,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2人,科技部、教育部重大科技成果评审专家4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省部级优秀教师3人,陕西省名师9人,“三五人才”工程4人,110人担任过国家级、省级学术组织评委、委员、理事。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先生,现任该校兼职教授、理工大学陈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学校有14个学院,1个产业中心。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二级学科授权硕士学位62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13个。2009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立为博士学位授权项目建设单位。48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等7个学科。学校拥有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陕西特色专业、7个陕西名牌专业、15陕西精品课程、4个陕西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拥有省级重点学科3个,实验室114个,其中国家和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和陕西省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5个,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陕西省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实验室1个。Xi工业大学现有全日制学生20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5000人,研究生1900人,高职学生3400人。

学校荣誉

学校长期承担了大量国家和省部级军事科研项目,包括国家863计划项目、国防973工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重点项目、总装备部重点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重点项目等200多项。近三年学校年均科研支出9756万元,其中2008年科研支出65.438+0.1.9亿元。近五年来,学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8项,其中科研成果5项获国防科技奖。《Xi理工大学学报》是我国科技核心期刊。学校高度重视教学,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7年,学校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学校先后被评为“陕西省重点学科建设先进单位”、“陕西省研究生创新教育先进单位”、“陕西省研究生培养先进单位”。在54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继承和发扬了“把一切献给党”的军人精神,形成了“忠诚进取、精进博学”的办学传统和“以德为师、以学为术、以学为学”的校训,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近6万名高素质人才。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成为当地经济建设和国防工业的骨干,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近年来,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在陕西高校中名列前茅。学校一贯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学术、科技、文化和体育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九次获得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2003年至今,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作品大赛中获国家级奖项4项,省级奖项30项;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2项、省级奖项30项。学校女篮保持传统优势,先后获得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女篮大赛甲组冠军、第一届中国大学生女篮超级杯亚军、第四届中国大学生女篮超级杯亚军、陕西省大学生女篮联赛“五连冠”,并作为团队参加了世界大学生篮球锦标赛。男足获得陕西省大学生足球联赛冠军。女排获得陕西省大学生排球联赛冠军;学校射击队连续多年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美国、英国、法国、白俄罗斯等国家的10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法国梅斯大学、巴黎第十三大学等高校签署了联合培养本科生的协议。面对新形势下发展的历史机遇,学校积极实施发展规划,以行业为导向,多学科协同发展为目标,为建设国内影响力大、特色细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办学理念

办学传统

忠诚进取,精工博艺学校的校训是努力学习,博采众长,办学特色是注重工程实践,突出制造技术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人为本,依法办学;坚持人才强校、创新兴校的发展战略;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夯实基础,科学管理,把学校打造成一所特色鲜明、影响巨大的多学科工业大学。办学定位学校以工科为主,文理为辅,多学科协调发展;优先发展本科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坚持以企业为导向,立足一线,服务区域经济和国防工业。

出名

学校多次受到国家、部委、省市表彰,曾作为获奖先进集体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教人才大会”,并在会上介绍先进事迹和办学经验。连续近10年被陕西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校园”、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劳动模范之家”等荣誉称号。先后9次被中共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先后荣获“陕西省高校基层党委先进单位”、“陕西省民主管理先进单位”、“陕西省产学研联合发展项目先进单位”、“陕西省重点学科建设先进单位”、“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陕西省高校国防教育先进学校”、“xi安园艺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的历任领导

阴军(1955-1963党委书记、总裁)总裁连振民。

[1]张明德(1963-1965党委书记)宗超(1963-1965校长)郭鄂(1965-1965校长)庄(1980-1982党委书记)何有贤(1982校长+0991年任党委书记)朱崇印(1986-19965438任代理校长兼校长)郑洪刚(1991-2005任党委书记)舒朝莲(660。

光电工程学院

学院简介

光电工程学院是学校重要的工程系之一。2003年,原光电科学与工程系与光电测试技术研究所合并,引进省教学评估专家重点光学实验室情况。

好的。光电科学与工程系在建校初期的前身是光学系。随着我国光学的发展,先后更名为光学工程系、仪器工程系、光电科学与工程系。光电测试技术研究所,前身是学校的科学研究所,是学校最早成立的专业研究所。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武器靶场测试领域开发了一系列光电测试仪器,在我国武器靶场测试行业享有较高声誉。

大学规模

光电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89人,面积约4000平方米。学院设有2个系(测控技术与仪器系、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系),3个全日制研究所(光电测试技术研究所、光电信息技术研究所、光电微系统研究所),1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教学实验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学院开设4个本科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军备科学与技术3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专业学位点。其中,光学工程学科是省重点学科,也是学校的特色学科。本科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是第一批省级名牌。50年来,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从事光学技术、光学设计、光学测试、精密仪器制造和光电信息工程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在业界享有盛誉。

学院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光学工程学科发展迅速。在学校和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学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99年经陕西省政府批准成立“薄膜与光学检测实验室”。2004年,经陕西省国防科工委和科技部国家光电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批准,成立了“薄膜技术与微光电子器件两用技术工程中心”和“国家光电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在“薄膜与等离子体技术”、“微型光电器件制造与应用”、“光学加工与计量”、“靶场光电测试技术”等领域打造了一支综合素质好、学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学科研团队。近四年来,在国内外100余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60余篇被SCI、EI、ISTP等国际知名检索系统收录,出版图书和教材20余部。三年来累计科研经费超过18万元,取得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多项省部级。学院不断加强与地方企业、国内军工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建立了多个联合实训基地和五个研究中心。如泰勒霍布森精密测试技术实训基地、莱宝德薄膜技术研究基地、北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Xi理工大学红外技术联合R&D中心、南光机器薄膜技术研究基地、利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光学制造联合研究基地等,已发展成为薄膜技术、光电元器件技术、光学检测、靶场测试技术等领域各具特色的教学科研基地。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邀请了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白俄罗斯无线电信息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日本大阪大学等高校的著名学者来校交流合作,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2002年,经陕西省科技厅批准,中白高科技合作发展中心成立,简称“中白合作中心”。随着中国教育的发展,光电工程学院将不断发展,也必将为中国的光电产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优势专业

优势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金属材料工程、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美术(书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