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最后100天,家长和学生最应该关注什么?

学习有两个不平等:学习时间≠学习效果,效率是关键因素;知识掌握程度、考试成绩、答题技巧、考试心态、身体状况起着重要作用。考试前一天,让我们用积极的心态去注射——

问题1:“中考前几天,成绩能提高吗?这几天我该怎么办?”对策:“能改善吗?”这个问题只有自己能回答。如果你在做之前就否定自己“我注定失败,我什么都不会”的话,结果会如你所料。如果不放弃努力,即使明天中考也有可能提高。提高一分十分不容易,但是失分很容易,所以不要轻易对自己说不。

“考试怎么办”这个问题因人而异,但总的思路是“抓基础+抓漏洞+抓重点”,此时不宜做跑题、难题、怪题,要注重基础。这里给你三个建议,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规划这几天的学习:看看之前做过的卷子,重点看错题,找出漏洞,不仅是知识点上的,还有考试心态和答题技巧上的,然后补上;二、看老师强调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做一些典型题,注意练手。

问题2:“我努力学习,但感觉没有进步。”脑袋一片混乱,拿起一本书好像什么都懂,又好像什么都不懂。已经疲惫不堪,学习效率下降,记忆力不如以前。"

对策:在复习过程中,学习成绩和复习效率停滞一段时间,甚至对所学知识模糊不清都是正常的。心理学上称之为高原现象。主要是因为初三重复、繁重、过度的学习,造成身心疲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能力达到了极限,成就达到了极致。反而是进一步提升的重要阶段,及时调整就会有飞跃。

首先,不用太担心。再焦虑,也会让自己的心态变差,加剧恶性循环。然后做一个清晰的学习者。知道自己该学什么(内容),怎么学(方法)。把要复习的内容按重要程度排列,即制定一个合理有序的复习计划,然后逐步完成。做好短期规划和时间规划是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早生:你今天要学什么?夜思:今天学到了什么?每次课前或在家学习时,要采用“四定法”:定方向(学什么)、定量方向(学多少)、定时间(多久学完)、定方法(怎么学)。也就是说,通过反思和监控来学习,可以给自己一种“我一直在进步”的感觉,可以增强自己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走出平台期。

另外,注意交换复习表格,避免单调机械带来的无聊。比如跨领域学习,改变学习形式等等。

问题3:“我的情绪波动很大,经常烦躁,受不了。我越是这样,越是心烦,越是学不会。”

对策:初三的高负荷学习让身心疲惫,容易出现心理饱和的状态,小的可能会引起大的情绪波动。解决弹跳球的方法是忽略它。如果你打它,只会让它跳得更高。易怒就像一个弹跳的球。对待负面情绪,来了就摆平,接受现在的状态,心情就平和了。高速车遇到障碍物、路面不平、堵车都会减速,所以我们的学习也需要“减速”。当你在心理饱和状态下厌学的时候,不妨放下作业,做一些活动,散散步聊聊天,分散一下紧张情绪,可以减轻饱和效应带来的精神压力。一位高考状元说:“如果有五个小时,我会在四个小时里学习1个小时的运动,这四个小时学到的知识会比五个小时学到的多,因为四个小时的全心投入大于五个小时焦虑下的学习效果。”

另外,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自己背,也不要把痛苦埋在心里,那样会更苦。可以和父母朋友聊聊天,或者听听音乐,玩一会球,做做运动,喊几声等等。来缓解压力。总之一定要学会解放自己,不要让自己的思想超载!

问题4:“一遇到自己不会做的题,或者考试成绩不好,就会自卑,觉得和别人差距这么大。万一中考没考好...你会失去所有的信心。”

对策:如果你有类似的担心,请把所有的担心都写下来,问问自己:你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吗?这种担心对改变现状有用吗?怎样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那就详细做。另外,我会给你一些建议:

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焦虑来自于对未来的担忧。把精力投入到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每天都有收获,这才是改善考前焦虑的最好方法。

关注成功,而不是失败。静下心来想一想:真的一点都没有吗?真的没有改善吗?是我们对成败过于敏感,而是我们人为地夸大了失败,把失败和中考的失败联系在一起。在看到自己不足的同时,更需要关注自己的成功和进步,让自己在学习中更加自信。

关注自己,而不是别人。学习中的比较和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比较的目的不是为了比较自卑、气馁和压力。我们需要更关注自己的学习而不是别人的成绩。我们可以和同学比较自己的努力和学习方法,得到改进的方法。你可以拿自己和过去对比,找出退步的原因和进步的经验。

家长要在考试前七天避开天津。

有人说,中考不仅是给学生的,也是给家长的。的确,家长的心态和教育方法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和考前心态。父母渴望孩子成功,一心一意为孩子忙,但也有不帮忙的,善良导致孩子叛逆。教育不仅需要爱,更需要智慧。根据孩子的心理状况,本文提出了一些考前家庭教育的建议:

避免唠叨,尤其是当妈的,总是有太多的心事,恨不得一句话说八遍“你又考了吗?你明白吗?”“怎么又看电视了?这还能是重点吗?”.....本来孩子复习紧张,情绪不稳定,父母无休止的唠叨更容易诱发不良情绪。这种催促不仅没用,还容易伤感情。父母一定要克制自己,少说多做。孩子不想听你说,不如换个形式,比如在课桌上写个纸条。

避免许愿有些家长总想用一些奖励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比如“考得好,送你一台笔记本电脑”“带你去重点班,带你出国玩”。其实这些并没有起到实际的促进作用,反而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害怕考不好会受到惩罚。

避免威胁一些家长给孩子施加压力让孩子努力。“你考不上,我们就不管你了”“你考不上重点高中,你这辈子就完了”。这样的话会让孩子对中考产生担忧和恐惧,不利于考试成绩的发挥。

为了避免攀比,有些家长为了激励孩子奋进,总是树立很多榜样。“看你表哥考的好,重点学校轮流在家动员。”“某某的成功和全年级的完全一样。”这些看似鼓舞人心的话,并不能促进孩子,反而伤害了自尊心。你越是拿孩子的缺点和别人比,他就越觉得高不可攀,越自卑,越气馁。正确的做法是多对比过程,少对比成绩,多对比自己,对比过去,对比同一个水平。

避免过度保护。很多家长在考试前都把重点放在保护孩子上。整个家庭都围着孩子转,甚至请假在家照顾孩子,这样会增加孩子的焦虑,一种中考如临大敌的感觉,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不利于以平常心面对中考。

避免过多的干扰。很多家长看到孩子不认真学习就焦虑。他们特别想帮助孩子进步,所以规划孩子的时间。不允许他们这样做,但他们必须这样做,但效果却适得其反。一个学生说,一举一动好像都被监视压抑,爸爸的方法不适合我们等,可以帮忙但不要过多介入。

要避免过高的期望,要根据孩子的水平提出期望,不要规定孩子必须进什么学校。最好不要说太多。引导孩子把关注的焦点从考试结果转移到学习过程上,告诉孩子只要这个月考完,就可以轻装上阵,没有负担。

备考注意事项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家长对我说:“我一直在安慰我的孩子。我考不上也没什么,可他压力怎么这么大?”因为有时候语言是苍白的,虽然没什么可说的,但是那期待的眼神和努力的身影却深深的印在了孩子的眼里和心里,这是一种隐性的压力。六月的常态化,会让夫妻和孩子过得像往常一样轻松,幽默会作为调料,让家庭少一些“备战”,多一些阳光和欢笑。这种欢快和谐的氛围对调节孩子的心态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家长首先要克服自己的紧张情绪。一个学生对我说:“我妈叫我不要紧张,可是她一整天都处在敌人的边缘。我有一次考试不及格。她比我还着急,整天叹气。”你想想,如果我们比孩子还焦虑,孩子能轻松考试吗?如果孩子发现父母坐立不安,他能坚守阵地吗?家是避风港,是安全岛,是加油站。家长首先要调整心态,把烦恼放在心里,把笑容挂在脸上,把积极的情绪传递给孩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尤其是第一、第二种模式结果不理想的时候,容易自卑。这个时候,他们需要的不是责备和理智,而是理解、鼓励和心理支持。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丢分,找出丢分的原因。另外,由于长期刻苦学习,孩子很容易厌学,所以家长一定要时刻给予理解、鼓励和支持,做他们永远的后盾。

沟通,交流,倾听你的孩子。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一种心理支持。孩子烦躁的时候,坐下来听他说,不要打断和评判,让他发泄心理垃圾,然后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很多孩子担心考不好,觉得对不起父母。针对这种心理,家长要理解和开导,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减少来自家庭的压力。

关注儿童心理。养生中医有句话叫“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进补”。所以,与其让孩子吃药或者保健品,不如给他更多的肯定和鼓励,让他有更多的信心和勇气,这比改善饮食,加强营养更重要。平时吃什么就吃什么,适当增加营养,没有特别的改善。另外,提醒孩子晚上复习不要熬夜,劳逸结合,调整休息学习时间。

总结:从三个方面入手。

1,精神上受到鼓励和压力;(目标、要求)相信孩子的能力,关键在于做与不做;去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成绩。

2.生活中的贴心关怀;(饮食、日常生活、生理)

3.心理热情。(交流、放松)

最后,感谢各位家长的光临。希望你以后能继续支持学校的工作。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孩子的成长尽一份力,让孩子在关爱中平稳度过人生的这个关键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