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2005年,2006年江苏公务员考试卷(C类)和答案拿高分,还有一些模拟公务员考试卷和时政信息。

200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附参考答案)

■特别推荐:我是如何用1个月准备并顺利通过公务员考试的?-顺利通过公务员考试的七大绝密武器!■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材料分析控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参考答题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答题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出的材料,然后根据申请的要求依次回答。答案写在指定的位置。

第二,信息

2005年9月20日,新华网邀请专家就经济社会保障和稳定发展的相关话题与网友进行交流。下面,节选本次网上交流的主要内容(无文字疏通)。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一些突发事故也时有发生,如2003年非典的爆发,重庆开县井喷事故,2004年禽流感事件,北京密云红桥踩踏事故,江苏淮安氨气泄漏事件,安徽疫苗事件,今年四川猪链球菌事件,更强台风的袭击,一次又一次的矿难,等等。这些问题的积累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有鉴于此,有关专家指出,应尽快找出当前社会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其性质和根源,以便在政策上进行必要的调整。因此,建立国家整体应急预案,预防突发事件,加强危机管理是极其必要的。今天我们邀请社会发展专家、研究部D部长做客新华访谈,就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相关话题与网友在线交流。欢迎网友积极参与提问。

主持人:D部长,自然灾害和疾病越来越频繁了。政府是否应该把应急机制的建立作为考核政府能力的一个指标?

D部长: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突发公共事件”。不是普通事故,有人把它和普通事故混为一谈,不太准确。当然,如果因为政府自身的执政能力出现了问题,以至于一般的事故扩大为突发公共事件,那就是政府的公共能力问题。

一般情况下,对于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相关事故,比如交通事故,政府有一套处理程序,公安局也有一套处理程序,一般情况下不会演变成突发公共事件。此外,在工业化初期,火灾曾是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隐患和诱因。但是,在消防队和联防机制建立后,火灾不再是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在人类和自然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从未遇到过的,或者说没有产生过这么大影响的事件,比如自然灾害。还有,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一些建筑或大型活动中出现踩踏事件,等等。

其实突发公共事件主要不是来自这个领域。政府有强大的动员机制。因此,在非典的情况下,政府的控制是及时的。非典并没有证明中国的控制能力不强,而是证明动员机制在起作用。还能有效遏制突发自然灾害引发的突发事件。

主持人:您刚才说的如何定义突发公共事件,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数的增加,观念也在变化。我们定义了什么是公共突发事件。一般每年交通事故死亡率都很高。就个案而言,一个突发公共事件不可能一个一个形成。比如火灾之前,曾经是突发公共事件。

D部长:17世纪初的伦敦大火是导致国际消防队成立的原因之一。

主持人:首先,我们理解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请自由提问。

网友“上了好多天”:请问,建立国家总体应急预案的必要性是什么,预案中必须包含哪些内容?

D部长:从现在开始,有必要建立一个国家总体应急预案。这种必要性主要来自于海啸和地震,包括大飓风。这样的灾难和灾难的严重影响是不可预测的。但是对于这些灾害,一个有组织的政府是有一套程序的,比如防灾委员会,防洪局,地震局,已经正规化了。

最重要的是,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特殊时期,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社会矛盾引发的突发公共事件越来越多,比如征地引发的集体诉讼、集体上访等。上一次由于媒体的关注,一个大学生的死演变成了公共事件,最后导致我们把遣返站变成了救助站。恐怕我们今后应该更加注意这一点。由于西方敌对势力的影响,橙色革命一般发生在东欧,这种情况也可能发生在中国。这种敌对势力的目的是影响人们的生活,制造突发公共事件,中断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主持人:我们在采访前沟通的时候提到,法律总是滞后的。我们谈到了大学生死亡的案例。某种程度上,一种新的事件类型出来后,相应的应对机制可能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机制。

网友“七子之歌”:如何提高社会各界的危机意识?我们还是要从思想上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意识。

D部长:从这个角度来说,恐怕更重要的是引导公众关心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它实际上与西方市场经济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在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方面,应该有一个责任边界,哪些应该由政府承担,哪些应该由市场解决。如果不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出现不能正确处理突发事件的问题。比如非典出现的时候,由于国家防疫部门多年来都要挣钱卖药,国家的经费大大减少。他们认为非典可以通过市场解决。当时整个防疫体系本身就不行,以至于在广东发现病毒后,无法快速确诊。因为没有明确的驻地协调机制,当时几个部队的科研人员和地方的科研人员对样本无法达成一致,耽误了我们应对非典的时间。

但是国家动员机制一旦启动,因为国家动员体系非常强大,很快在各个城市隔离,所以非典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让我们想到,中国的公共防疫体系也应该由国家出资,加强科研水平,防患于未然,而不是等到疫情发展到相当程度的感染才做出反应。

主持人:从社会发展研究的角度来看,您认为中国应对非典的快速反应机制处于国际什么水平?

D部长:与西方民主国家相比,现实地说,中国所谓的党政一元化领导体制肯定更有效。因为非典从中国传来以后,小范围传播,很难压制,但是我们很快就压制住了。

网友:D部长,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危机?我们今天讨论的所有危机,这个问题太大了。

D部长:突发事件有不同的分类,一种是已知的,一种是未知的。SARS是一种未知的传染病,突发事件不一定会成为公共事件。如果卫生防疫体系有效,疾病会尽早被发现和隔离,不会成为公共事件。因为卫生防疫体系本身的问题,直到发生了小规模的疫情,我们才有所警觉,这样的突发事件才成为公共事件。但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应对措施,对其进行了抑制,最终降低了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然而,实际成本并不小。许多医务人员也感染了非典,相当多的非典病人留下了许多后遗症。

网友“雪夜情怀”:我国是否初步建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它的积极作用是什么?

丁部长:7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今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有代表都提出,应该为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建立一个总体应急计划。这一意见得到了国务院的认真落实,7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该预案由25个专项应急预案和80个部门应急预案组成,相当多的省部级机构编制了自己的应急预案。国家应急预案的框架体系应该说已经初步建立。

主持人:突发事件的解决方案一般是一个系统吗?

丁部长:非典过后,不少国内外学者建议国务院成立国务院或国家应急委员会,但被国务院内部讨论否决。原因是因为突发事件,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突发公共事件时的工作原则、组织体系和协调机制,不管发生什么样的突发事件。

比如发生了非常严重的交通事故,那么医疗救援单位应该如何救援,交通部门应该如何疏散交通,广播系统应该如何呼吁各部门帮助,群众不要围观避免拥堵,这些都需要各部门的配合,共同完成社会救助行动。因此,我们认为在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时,更重要的是把握应急预案的本质,即工作原则、组织分工、责任分工和协调机制。比如洪水和地震之后,往往会有重疾,所以不是简单的处理洪水或者地震的意外,事后还有后续步骤。此外,在重大自然灾害之后,仍然有重建工作。第一步是救人,第二步是防疫,第三步是恢复施工。这需要国家投资和社会机制相结合。

主持人:如何界定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性?你认为中国目前处于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期吗?

D部长:目前,中国正处于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期。我主要指的是有社会根源的突发公共事件。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相应的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服务机制还不完善。比如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体系保障不到两亿人,城市里参加医保的人不到一半,农村就更不用说了。在某些情况下,城市化的进程是迅速的,包括一些大规模的建设,道路,水库,征地等等。由于补偿机制不够完善,部分社会群体利益受损,导致一些具有社会根源的突发事件。我觉得是高发期,并不是说现在自然灾害越来越多,自然灾害有自己的规律。

主持人:上帝要惩罚人类,不是在人类有准备的时候,也不是在某个阶段。

D部长:比如海啸,很多年来都不是中小学地理书上的重点内容,但是东南亚的海啸,因为英国一个只有10岁的小女孩在学校用她的地理知识预言了即将到来的海啸,挽救了100多名游客的生命,大家都认为应该写进教材。但我认为这是一个意外。

网友“远方有吗”:灾害频发从哪些方面考验民政、财政、卫生的应急能力?

D部长:一个国家总要有一定的剩余财力,包括各种物资储备,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包括经济和政治事务。这种能力是一个国家政府成熟的标志。我们不能一遇到自然灾害就呼吁国际社会来拯救中国。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所以中国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大量准备工作。过去我们在政府机构建设中注意到,中国有粮食储备局,有银行储备,财政也有空间,包括我们给民政部准备的救灾资金。如果没有,将进入下一年度预算。如果不是,中国人储蓄的积极性特别高,相当于中国一年的GDP。中国未雨绸缪的思想深入人心,所以不存在没有储备的问题。另外,中国历史上有唐山抗震救灾的经验,武警部队和野战军如何配合。这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分为四级。在不同的层面,不同的政治机构或特殊部门、特殊力量会介入,这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指挥下。

网友“ZZ40”:应急不等于浪费。当我们总结非典的成功经验时,我们绝不能忽视它的巨大浪费。这次矿难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浪费是多么惊人,多么可观。

部长D:“浪费”有两层意思。一个是不该花的钱浪费了。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当突发公共事件的原因不明时,有一些措施会产生防御成本。两天前,当台风麦莎在浙江沿海登陆时,我被困在杭州。这时候中央防灾救灾委员会下令飞机停飞,要求几十万人撤离,这就有代价了。事后的风波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也不能认为这个价格是浪费。因为上帝的事谁也说不准,当时浙江的风是12,这种风速肯定会造成不小的损失,所以大家要尽快撤离。不管是什么原因,台风登陆后风速很快变慢,这是我们无法预料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认为疏散是一种浪费。当然,如果把防灾救灾的资金和国家物资用于吃喝,把钱装进口袋,那就太浪费了。

网友“一言九鼎”:举几个例子说明应急预案在实践中的作用和教训。

网友“颖岗岭”:举几个例子说明同样的危机,不同的结果。

部长D:国际国内都有例子。以中国为例,今年春天又出现了“流行性脑炎”。这个病已经很多年没有发生过了,也不存在未知病毒的问题。我国在非典之后,建立了严格的卫生防疫报告机制,与卫生领域的应急预案相一致。南京和江苏的流脑,四天左右就解决了。这次美国的飓风很大,但让人惊讶的不是飓风的破坏力,而是一个政府和最强国家的政府在飓风三天后没有采取任何行动。类似强度的飓风经常发生在加勒比海。有人说古巴的制度不好,但是古巴的每一次飓风都没有造成大的影响,因为国家采取的是动员制度,大家很容易迅速撤离。

网友“徘徊在黄浦江边”:危机预案对经济社会的安全稳定发展有什么意义?

D部长:我们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以确保我们经济发展的连续性,防止突发自然灾害或社会事件中断整个经济发展。主要意义就在这里,同时在这种情况下,减少我方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网友“池塘边的草”:请问D部长,中国人的危机感是什么?如何提高国人的危机意识?

主持人:这位网友可能更具体到中国人的特点。

D部长:我国公民的危机感是世界各民族中最强的。两个方面,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家庭意识是很强的,所以家庭本身作为社会保障单位,是为家庭成员的突发事件做好准备的,只要每个家庭都有能力。第二,在5000年的中华文化中,中国人的储蓄意识很强,中国的储蓄水平是世界上最高的。相对较高的储蓄率反映了外国人强烈的危机意识。我在中国遇到了很多普通人。因为收入差距扩大,确实有很多乞丐。但是一个以色列朋友告诉我,以色列人和中国人很少在国外乞讨。因为他们未雨绸缪,即使穷也要面子。

网友“上海之夜”:目前中国社会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引发紧急情况的诱因是先决条件。

D部长:今年为十一五规划准备的社保材料已经指出,就业是目前最大的社会问题。就业是人们基本的生存手段。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就业是人不脱离社会的重要媒介。一个人如果没有就业,很可能会脱离社会。

其实西方国家从1760到1960,从瓦特发明蒸汽机到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就业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中国解放后人口6亿,改革开放6543.8+0亿。庞大的人口不可能移民国外。西方的两次世界大战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我们不希望这种情况在中国发生,所以就业问题更严重。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本质是资本和技术代替劳动,资本在物质领域不断代替劳动。

主持人:这个问题对庞大的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新的矛盾。

D部长:由于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矛盾并存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这些人的就业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是最大的社会隐患。

从西方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社会稳定不是靠消除就业问题来解决的,而是靠建立社会保障和实施国家福利政策来实现的。我们应该为失业家庭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让他们的子女有继续接受教育的权利,让失业家庭也对未来充满希望,而不是消除失业。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上说,失业率低于4%就是充分就业。

网友“评论天下徒然”:D部长您好!请谈谈政府应该做些什么来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社会应该怎么做?普通人该怎么办?

D部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是政府的责任。在西方社会,一些志愿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在突发公共事件后参与救灾活动是值得称道的。我国也鼓励这种行动。海啸期间,我国政府鼓励每个人向受灾国家提供救灾和医疗服务,包括志愿者。因为突发公共事件都是由突发的自然事件或者社会突发事件引起的,在没有发生的时候,我觉得人们主要是安居乐业,享受生活。

网友“完美的追求”:如何构建应急预案的“经济基础”?

网友“科学与发展”:如何运用经济手段介入应急预案,包括运用商业保险等制度行为?

网友“误判世界”:一般来说,应急预案都有“人防”“技防”这两个字。这两个方面都不难理解,说经济手段介入应急预案也是比较新的。请谈谈“经济手段”干预计划是什么意思?

D部长:我觉得经济手段不能直接用。目前所说的经济手段是一种商业保险,只能反映自然原因已知的灾害,而不能反映未知的自然灾害或社会根源问题。例如,你不能投保非典,因为你不知道它的到来。没听说哪个国家建立海啸保险,因为很多年都不会发生一次,不可预测性太高。政府仍然需要对未知的社会事件做出反应。如果政府无力应对,社会就会改朝换代。

主持人:你很犀利。

网友“感动也是一种精神”:面对突发事件,如何重视各种社会问题的衔接和政策协调?

部长D:由于国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收入差距扩大了。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化了,阶级对立或者利益分歧就出现了。我觉得面对自然灾害,面对自然灾害引发的突发公共事件,每个人都应该有钱贡献,尽一个公民的义务。有社会根源的突发公共事件就不好说了,这时候就会有利益冲突。这个时候,更重要的是调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恐怕政府能做这项工作。

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各利益群体都应以大局为重。我们就是这么做的。由于下岗造成人员分流,养老金措施出现问题,引发静坐、游行、示威。各级政府官员和各级党组织仍然采取尽量不激化矛盾、协调解决的方式。而不是向法院起诉,在社会快速变化的情况下,法律跟不上社会变化的形势。食品安全规划中规定了主管部门的综合协调职能,但现有的食品卫生法并没有赋予主管部门综合协调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恐怕需要修改食品卫生法,制定食品安全法。

人们应该对公共防疫机制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是我们从SARS中学到的最大教训。我们意识到公共卫生防疫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们在改进中吸取的最大教训。

主持人:随后,在一系列卫生防疫体系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D部长: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引起了人们对政府公共职能的反思。二战后,由于工人和黑人参战,西方国家普遍建立社会保障,实行社会福利政策,自称“福利国家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对人口规律的不熟悉和乐观导致了西方社会保障标准高,经济不可持续的问题。撒切尔和里根时期,他提出反思,要求社会保障家庭分担一部分,政府只承担最低的社会保障责任。

这种改革是必要的,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现在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好像所有的公共服务职能都可以市场化了,这就走得太远了。非典不仅提醒了我们疾病预防的公共职能,也提醒了我们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普及教育和社会救助包括防灾减灾方面能否市场化的问题。我们鼓励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积极参与,而不是政府放弃责任,让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公民自助。这是非典给政府带来的最大启示。

网友“翻看还是浪费快感”:北京密云虹桥踩踏事故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反思?

D部长:这是有社会根源的问题。比如伊斯兰教在麦加的踩踏事件,类似印度教在寺庙大型活动的踩踏事件。中国有佛教问题,但喜庆活动和节日发生踩踏悲剧,不利于政府的组织工作。

网友“二月的雪”:北京从大雪封路到阴雨天的变化体现了哪些变化?

D部长:北京既有大雪堵路,也有暴雨堵交通。大雨对我们的地下水系统有害。北京的大雪是因为机动车急剧增加,出现了很多新手,也是特殊原因,属于经验。北京的交通确实有很多瓶颈,这是交通部门的问题。

很多国外专家提出,北京的环形道路很多,但是放射性道路太少,不利于交通的疏散。这是城市规划体系下需要解决的问题。另一个是扫雪问题,以前是作为公共服务提供的。改革开放后,要求各单位扫自家门前雪,也是问题的起因。

主持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还需要做哪些工作,这些知识和制度知识是否要纳入教育体系?

D部长:我觉得有必要尝试把教育作为通识教育,通过宣传让老百姓知道遇到紧急情况该找哪个部门。但我不主张把突发公共事件的教育写进教科书,因为我们不能等着上帝对我们发火。但作为一种普遍的教育尝试,我觉得是有必要的,包括外国游客遇到交通事故、火灾等问题找谁,这是一个国家管理成熟的标志。

主持人:你提到不能等到上帝对我们发怒。你也提到,所谓的危机管理机制,并不是重新建立一个应急委员会这样的临时政府机构,而是明确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各个政府机构之间的分工、职责和工作程序,以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对经济社会生活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说,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常驻机构官员的素质和工作效率。

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任何突发事件都可能引发潜在的社会矛盾,威胁整个社会的稳定。虽然各级政府需要建立自己的危机处理机制,但更重要的是加强调查研究,尽早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期待社会更美好,每天生活顺利,同时也希望有足够的力量应对一切突发事件,每天都是美好的一天,这是每个人的心愿。

d部长:我同意你的观点。

主持人:谢谢D部长,也谢谢您的参与。

网上传播后,很多网友发帖如下:

网友A:为了使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需要提高政府职能部门的执政水平,从而消除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源头,如海啸、地震、火灾、大雪阻断道路等自然或人为的相关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损失。

网友B:虽然SARS是由病毒引起的,但是2003年中国春夏之交的SARS事件不仅仅是一场自然灾害,而是由各种社会因素引起的突发事件,是一次公共事件。这件事说明中国的卫生防疫体系亟待完善。

网友C:能否安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与国家强大与否无关,而与社会制度是否优越有关。例如,最近美国新奥尔良的飓风灾害造成了惊人的损失,这意味着它不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将能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网友丁:“上帝”要惩罚的是人类,而不是在人类有所准备、情况不明的情况下,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即使灾难没有到来,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些成本是必要的,不应该被认为是浪费。

网友E:政府必须完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机制,但不是有了这个管理机制,普通事件就不会变成突发公共事件。预防突发公共事件,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在经济基础上干预不一定能预防。

网友:成功处理公共事件的关键是政府有一个专门机构,在事件爆发后能够及时应对。由于社会原因不明的未知公共事件,不可预测性太高,如果政府无力应对,后果极其严重。

三、应用要求

1.假设你是一名新录用的公务员,请用不超过500字的篇幅概述D部长谈话的主要内容,供领导审批。要求:总结全面,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语言流畅。(30分)

2.经过网上的传播,网友发表的一些帖子与D部长的观点并不一致。请详细说明为什么与D部长观点不一致的帖子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不一致,说明的字数要在400字以内。请不要回答观点相同的帖子,否则会扣分。(30分)

3.在我国,妥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是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请写一篇文章,就我国政府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发表你的看法。要求:自拟题目,观点鲜明,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字数在1000到1200之间。(40分)

(1)如果你是新录用的公务员,请用不超过500字的篇幅概述D部长谈话的主要内容,供领导审阅。要求:概述全面,观点清晰,条理清晰,语言流畅。(满分30分)

郭五林的标准答案是:

9月20日,社会发展问题专家XX研究部D部长做客新华网《新华访谈》,就政府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D部长理论结合实例,从四个层面论述了自己的观点。

第一个层面,D部长讲了突发公共事件的原因。他认为,目前中国正处于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期,自然灾害频发,社会利益冲突增多。那些处理不好的一般事件,都有可能演变成突发公共事件。

第二个层面,D部长讲的是突发公共事件的表现。他认为,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包括三类:一类是非人为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火灾等。一是人为的社会事件,如游行、静坐、请愿和示威。一种是两者兼而有之,比如重大传染病和生产安全事故。

第三关,D部长讲了建立防御预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性。他认为,建立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防御计划,可以预防灾害,减少冲突,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第四个层次,D部长讲了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防御预案的途径。他认为,应该采取党政统一领导体制,采取国家主导的投入方式,采取人防和技防相结合的方式,鼓励民间资金、技术和人员参与公共事件的防御。(作者郭五林)(492字)

对例子进行评论

例卷A第1题答案:

部长的演讲涉及了许多问题。对于事关经济社会稳定、安全和健康发展的突发公共事件,D部长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总的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突发公共事件,原因及应对的必要性。突发公共事件不是普通事件。如果我们及时处理,普通事故就不会变成紧急情况。原因是社会领域的各种矛盾,如失业、社会保障和福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