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根是如何扎进农村的?江苏省第一代大学生村官调查报告

5月13日,2009年江苏省大学生村官面试名单公布。近1.10,000人从3万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竞争5010名大学生村官。

从1995开始,在全省大规模招聘大学生村官之前,江苏11大城市、26个县(市、区)十几年有近3000名大学生。在中国,同期招聘大学生村官的省市有20多个。根据中组部要求,未来几年将在全国范围内招聘65438+万-20万名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热潮持续升温,社会关注:有多少大学生村官最终能留在农村?留下来的原因是什么,从个人到外部环境?4月,本报记者选取苏南、苏中、苏北五个县市,从扎根农村的第一代大学生村官中寻找答案。

留在村庄或家乡就是“留”

十几年过去了,从全国各地招聘的第一代大学生村官,有多少还留在村里?据记者调查,沛县和遂宁分别招了23人和35人,但无一人留在村里。东海招的114人中,留村42人,江都第一批招51人,11人。

据省有关部门调查,全省招录的大学生村官中,到2007年,留在村干部岗位上的仅占四成多。四川选拔的8000多名大学生村官中,留在村里的不到三成。

“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是社会对大学生村官的期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需求是不可忽视的,让所有大学生当一辈子村官是不现实的。第一代大学生村官很多都留在了乡镇。就服务农村而言,“留在农村”和“留在村里”都是“留”。提高“留乡留村”率有几点经验:

多招本地孩子,不要搞“高教育消费”。南京、苏州等地明确招收本地学生,江阴要求户籍在招聘所在乡镇。“他们熟悉当地的习俗,很容易被农民接受。当他们来到外国,他们甚至听不懂那些话。他们怎么能当村官?”张家港凤凰镇组织委员马宏鹏说。记者接触的十几名第一代大学生村官,都是本科、专科生。沛县组织部副部长李彦宏说:“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大专学生。他们在乡镇工作还可以接受,专科生找个好点的地方不容易。”

政策很明确。沛县招大学生村官之前,明确“关系进乡,人先到村。”对于大学生村官,参照政府人员管理是很多地方的做法。虽然没有公务员编制,但是工作比较稳定。沛县五段镇副镇长曹说,政策模糊性越小,投机心态越少。“如果知道以后要在乡镇工作,不想来就不来,来了也容易留下来。”

待遇有保障。对于首批大学生村官,多数地方参照乡镇干部或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确定工资标准,由财政支付,并办理相关保险。在发达地区,大学生村官收入不错,没有后顾之忧。江阴大学生村官月薪2300元,还有年终奖。大学生村官工资难以保障的地方也不在少数。江苏中部某市1999招聘36名大学生村官,规定从村里出工资。由于大部分村集体债务,拖欠。到2007年,只有1人在职。

精细化评估。在张家港,大学生村官有城市就业、城镇就业、乡村就业等多种类型,但都有明确的工作目标。“今年镇上要求村里经济增长15%,没办法解释。”张家港凤凰镇凤凰村党总支书记徐敏峰说,每天早上,他都赶到村里找人开会,想办法。

用“熟人社会”的规则

遇到宋平的时候是星期五晚上,他刚从村里回城,平底鞋上落了些灰尘。

不穿高跟鞋源于我在农村的第一次经历。11年前,宋平从上海大专毕业回到遂宁,在关山乡关南村做主任助理。

“土路坑坑洼洼。我穿着高跟鞋去的,没几天脚就磨破了。我不好意思说,我就是忍了。”

国家拒绝了象征城市生活的高跟鞋,农民用怀疑的眼光迎接城市女孩。

“上任没几天,村支书就派我带队治理河道。我什么时候做这份工作的?村民们磨磨蹭蹭,想看我出丑。我抓起铲子就挖!宣传委员拿着喇叭喊:‘先生们,不要让一个姑娘看不起你们。’"

那天,宋平手上起了水泡,但痛苦是值得的。“村支书拉着我的手,笑着说‘是,是’。村里人也愿意给面子,我到处喝茶。”

宋平的经历在第一代大学生村官中很普遍。只有赢得农民的认同,避免“排斥反应”,大学生村官才能长久工作。选择离开的大学生村官,除了待遇达不到预期,大多是无法融入农村。

为了得到农民的认可,我们必须在情感上融入农民。睢宁县委组织部张延清说:“12年前,我刚到秋微村,住在农民家里,但离他们很远:自己做饭,关着门看小说。一个月后,我终于出去了,家里人找了个人聊天。村民们渐渐喜欢上了我,我也摆脱了孤独,进入了村官的角色。”

眼见为实,不信为实,务实的农民接受务实的大学生村官。2002年,田文安到东海胡大村担任副书记。他听说水质太硬,就跑补贴,找人集资建水厂。“每天都去海边捡鹅卵石,剥几层皮。”两年后,全村喝上了自来水;1997年,黄俊刚去了江都的民和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跑钱建桥。同年,曹到了沛县胡寨村,就带人修建了一座翻水站,改造洼地。“天冷,没人下水放石头,我就穿着短裤跳了下去!”今年,几千亩洼地多收了一季粮,农民们真高兴。

农村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困难数不胜数:向农民收钱,调解矛盾,动员计划外孕妇做手术...沛县五段镇党委副书记韩方兴感慨地说:不下乡不知道村官累不累。上面一千根线,下面一根针。什么都要做好,什么都做不好。遂宁维基镇镇长助理柴军回忆,10年前,他第一次去农户家收几百块钱,跑了十几次。

面对“真正的农村,真正的农民”,仅仅解决困难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利用好农村的游戏规则。

曹说:“1998年,我是村主任助理,和吴氏兄弟打起来了,但是法院不服判决。我让村会计张出面,把他们两个骂了一顿,然后下令:宅基地怎么分,老人怎么养。老张说了什么,他们该怎么回应。费孝通说得对。中国农村是熟人社会,讲法律是有道理的,但有时候更权威。他们有高一代,有人听他们的。”沛县鹿楼镇副镇长闫存冲认为,顺应农民心理,使用农民认可的技能,往往事半功倍。

干得好,用得好,呆得久。

能留下来,就能做好;用得好,可以留下来。从组织部到大学生村官,都认同这个理念。

其实,去留,对于第一代大学生村官来说,权衡取舍的支点在于,是否在农村找到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是否在多元利益的比较中找到心理平衡。

做了十年大学生村官的徐敏峰不断拒绝父亲的要求,不肯回家打理公司。作为凤凰村的党支部书记,他更愿意把村子当成公司运营的一种成就感。

“利用金融危机,我们低价购买了房地产。最近买了一批工厂,比估值便宜了700万。我们把它们租出去,一年赚了890万。”这个年轻人有做不完的事情。“我前年刚当上秘书。全村人均收入在65438+万元出头,集体净资产9665438+万元。现在,分别增长了三分之一和近一半。”他不在乎7万元的年收入,却看着重要镇上奖励给优秀村官的冰箱。“这是我的家乡。工作时间越长,感受越深,越舍不得离开。”

“用好”可以激励大学生村官“做得更好”;“良好的发展”可以让他们“呆得更久”。

留在乡镇的第一代大学生村官中,有相当一部分进入了乡镇领导班子,不少成为机关骨干。沛县、东海有7人升任乡镇党委副书记、副镇(乡)长,遂宁有12人。东海县组织部副部长刘进说,第一批大学生村官从学校门口到事业单位,发展速度比公务员快。“对于大学生村官,我们提拔了一批,培养了一批,已经有6人考上了副处级后备干部。”各地为大学生村官预设了若干出路,如:在考公务员时给予适当照顾。在东海,近一半的大学生村官考上了公务员。

很多基层干部认为,应该用开放的眼光看待第一代大学生村官。引导大学生走进农村,不仅要培养更多优秀的基层干部,还要为全社会培养人才。对于选择离开的人来说,村官的经历也是人生成长的财富。

“1998年,我去江都张岗村当村官。仅仅过了一年,回家办厂,却受益终身。去了农村,才真正了解基层社会;当了村官,很难体会农村的事,浮躁也磨掉了不少。”江都老板魏长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