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考研专业课:中国古代文学史术语解释(1)?

名词解释:

1.吕春秋

2.焚书坑儒

3.论秦朝

4.汉赋

5.辞赋

6.骚体赋

7.三提大夫

8.抒情付晓

9.传记

10.交叉引用方法

回答:

1.《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在秦统一前所撰。全书十二章、八章、六论,后简称《陆览》,二十余万字。汉书?伊文智称的《吕氏春秋》为“杂家”,即它是先秦以来阴阳、儒墨三家学说的妥协与调和。编撰吕《春秋》的目的是为了收集各种意见,为当时秦国正在进行的统一天下的活动作一个理论上的论证。这本书的正文简明扼要。和先秦其他子书一样,有很多用寓言来说明道理的地方,所以充满了文学意味。该书还保存了大量先秦时期的文献和轶事。

2.焚书坑儒: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春大夫反对封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要求按古制分封子弟。宰相李斯予以反驳,认为应该禁止儒生以私学诋毁国家大事。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令烧毁除季芹之外的其他国家的史籍,不属于伯军士的私人收藏的诗文书籍也要限期上缴烧毁;敢谈“诗”“书”之执行力,以古灭民族;私塾是禁止的,想学法律法规的都以官员为师。次年,吕生、侯生等方士、儒生攻秦始皇。秦始皇派御史调查,在咸阳杀死了460多名方士和儒生。史称“焚书坑儒”。

3.论秦:文章题目,西汉贾谊著。一般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过秦”是对秦政府失守的指责。作者详细论述了秦迅速被农民起义推翻的原因,旨在吸取历史教训,巩固汉以后的统治。在这篇文章中,秦征的弊端被揭露出来。

4.汉赋: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它是吸收了荀卿《楚辞》、《赋篇》的系统修辞,夸大了纵横家的谋略而形成的。诗有两种:小诗和大诗。小诗多为抒情作品,大诗多写宫殿园林的繁华和帝王的奢靡生活,有时在文末带有讥讽之意。有时候有很难的论证和推理作品。受到当时统治者的喜爱。

5.辞赋: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之一。“赋”作为一种文体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诗经、楚辞、先秦散文都是赋的源头,其中楚辞的影响最为直接,故称辞赋。辞赋盛行于汉代,经历了骚体赋、大赋、抒情付晓的演变。其文体是诗与散文的结合,基本文体特征如下:1。旋律方面,有音节无音乐,所谓“赋无歌曲”;2.在文体上,散文不拘一格,韵脚不定。类似于散文、骈文、韵文的混合;3.从文体上来说,他善于铺张夸张。所谓《文心雕龙》“声极而貌差”;4.从组织上讲,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便于重复渲染,铺张浪费;5.从功能上讲,它继承了儒家诗教的传统,重视讽刺的作用。六朝时期骈文盛行,抒情小赋也演变为骈文,具有更强的抒情和描写功能。

6.骚体赋:汉赋发展的第一个时期是汉高祖初年到汉武帝初年。那时候的社会是“大人物初定,日不自由。”封建统治者思想文化禁锢不严,儒家思想尚未占据主导地位。从当时的士人情况和君王著书情况来看,西汉初年的文化思潮还是比较活跃的。这一时期的辞赋主要沿袭了楚辞的传统,多表达作者的政治主张和生活经历,但与楚辞相比,在形式上略有变化。这时比较成功的作家有贾谊、淮南山、梅成。贾谊有《吊屈原赋》、《鹏鸟赋》。淮南山有“招隐士”,梅城有“七毛”。

7.三体大赋:汉赋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从西汉武帝初年到东汉中期,大约200年。在这一时期,作家创作的作品最多,尤其是在汉武帝和宣帝时期,汉赋达到了顶峰。这一时期的赋作大多描写汉帝国的国情,新兴城市的繁荣,水陆物产的丰富,宫廷园林的丰富,皇家贵族狩猎歌舞的壮观场面。一方面吹嘘国情和文物一时的繁荣,充满了骄傲的感情;一方面流露出对统治者奢靡享乐的某种不满,进行委婉的规劝和讽刺。所谓的说服和讽刺。主要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杨雄和班固。代表作品有《徐》和《上》。杨雄有甘泉赋、猎羽赋、长阳赋、河东赋等。班固有杜东赋和Xi杜甫,合称二杜。大福

8.抒情赋:东汉中期以后,是汉赋发展的第三个时期。这一时期,汉赋在思想内容、体制和风格上开始发生变化,即歌颂国威、美化帝王的散文式赋开始衰落,而反映社会黑暗、讽刺时事、抒情事物的短赋开始兴起。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当时社会的巨大变化。张衡是这一转型之初的代表作家,其次是蔡邕、赵翼、米芾等人。《桂田赋》是张衡抒情诗的代表作。赵翼的《慈氏病邪赋》也很有名。

9.传记体:传记体是司马迁《史记》开创的一种史书体。他从黄帝到梁武帝初(公元前104- 101),用12部传记、30个家族、70部传记、10张表、8本书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网络。除了秦本纪,《本纪》描写的是历代最高统治者——皇帝的政治痕迹;“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系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分别记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现状,类似于后世专门的科学史;《世家》主要描写贵族王公的历史;“传记”主要是不同类型、不同阶级的人的传记,也有少数传记描述外国和国内少数民族的统治历史。其中,传记、家族、人物传记最具文学价值。《史记》中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的,但同时又兼顾了相似性原则。在传记的文体上,有三种类型:单传、合传和类属传。传记之间的血脉流转,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10.对照法:是《史记》列传中选择作家的方法。司马迁的人物不一定被记录,但他有选择。为了不损害人物的团结,也为了忠于史实,作者常常把一些不适合本传记的材料安排到其他章节中,以积极利用材料,起到突出人物特点的作用。司马迁对这种方法的运用很复杂,有的注意到了,有的没有。比如《一家离侯》中有这样的话:“语在项羽之事”,“语在淮阴之事”。再如《项羽本纪》,集中描写了许多重要事件,突出了他骄横跋扈的性格特征。虽然在赞美上是贬义的,但热情的赞美和深切的同情是主要的。作者在这部编年史中没有过多批评项羽的缺点和军事政治上的错误,而是放在《淮阴侯传》中,由韩信来说。

推荐阅读:

2015考研专业课: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二)

如果你对考研有疑问,不知道考研中心的内容怎么总结,不了解考研报名的地方政策,点击最下方咨询官网,免费获取复习资料:/xl/